|
: 网易博客 武术网资料
武当太和拳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历代仅在武当道门秘传,从未公诸于世。
古来,由于受武当道门戒律之约束,武当太和拳从不外传,内传也须择徒而教。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也仅为师父身教为主,言传为次,从不留图谱文字。
太和拳总共二十二式。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大致十数,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内含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周流运化之理,以赞化育之道。
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练极为简单朴实,具山野蓑衲之风,有桃源野鹤之态。然据永光道长所言,学得此拳后,若能循径深入,习百遍有百遍之迥异,习千遍有千遍之体悟,习万遍有万遍之升华。此乃一层学力见一层功夫,一层功地得一层效益。若能日日兼及内丹静功,则相得益彰,日新月异。
论及太和拳行功奥要,无多赘语。立如峰稳,动若云悠,一动百动,一静百静。稳稳静者如无极,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悠悠动者似太极,无坚不摧,无牢不破。稳时无物无我,动时得意忘形。柔至极,慢至极,方能坚至极,快至极。太和之拳贵在太和。太和乃至极,至极乃无极。太和亦大和,大和亦大合。此谓人之一身,行功时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细胞,无一处不相合也。
太和拳二十二式,由无极而生太极,由太极分开两仪,运动阴阳,阴阳交合运变,最后复归无极,处处体现着圆旋、中正、松静、柔绵之动。久习之,必有混圆之气场随身而动。不得其境者,必从理法上详察之。故武谚有云:“不在千招会,只在一招通。”诚无谬矣。
二十二式分解
第一式 无极式(预备式)
面东,两脚平行与肩等宽,自然站立,脚趾有抓地之感,脚掌心空虚,双膝微曲,以膝尖不超过脚尖为度。身体保持中正,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此二者皆是为调其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颈中空,并微拉脖颈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若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一气相融之感。微拉脖颈时,下颏须内收)。舌尖微卷,轻抵上牙根,上下齿微叩闭,口中津液沁溢,能显示身法达要,气血畅通,此时须分数口轻轻咽下。双目平视远方,保持心意纯静,不被外物所牵。双手抱太极式自然放于腹前(左手食指与中指环状相掐,右手食指从环中插入,顶在左手无名指根节处,余四指并拢覆于左手背上)。左手无名指根节为子诀,中指尖为午诀,此乃子午诀是也。所以为形合太极,可调节人体阴阳水火,使血气周流畅通(见图1)。
无极预备式亦为武当道门站桩功法。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初学者必有不得其法之处,对此不可焦急,当循序渐进,领会理法,一次纠一个错,十次便纠十个错,久而久之,自会得其奥妙,渐入佳境。
第二式 运动太极
右手从左手抽出变空心掌(五指并拢,掌心凹进,掌心向下)向体右侧微上提(见图2)。然后,向下沿圆弧线提至近于头平,转掌心向外,向左落于左肩前上四五寸高,贴头前向右划至与右肩同高(见图3)。正当右手从环中抽出向右时,左手亦稍向右,至体右侧时,遂向下向左划圆弧,左手也为空心掌,掌心向上,与右掌呈抱球式转动。待右掌在右肩前时,左手也落在左肩前,与右掌相抱相照(见图4)。然后,两掌向中间合拢,右掌在外,左掌在内,呈交叉状(见图5)。当右手从左手抽出无极式时,随着右手向右外旋,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侧微摆;待右掌自头前向左划圆,与左掌形成抱球运动时,左脚亦随之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左微摆,两脚呈外八字步;当两掌向中间合拢交叉时,先左脚,后右脚,均向内摆成原步形。双掌在做抱球运动时,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仅随两臂运转,自然的上升下沉。
第三式 分开两仪
十字交叉手随身体向右转90度,右转时交叉手变两掌并列,两手大拇指内收的同时,右脚跟为轴原地旋转,脚尖向右外摆90度,摆动时须与上体转动保持一致;右脚落位后,左脚后跟抬起,以脚前掌为轴稍向左摆即落位,与右脚形成丁字步(见图6)。此时,双掌从左右体侧向后摆,身体重心随摆掌后移至右腿,右腿稍微屈蹲,左脚随摆掌,脚尖向上向后跷起,以脚跟撑地面。两掌后摆,有旋砍拦抱之势,摆至体后不能再摆为限(见图7)。然后,以拇指缩掌内,左右内旋变内钩掌,掌心向上,贴于腰间。本式左右向后摆掌,如同木匠拉大锯,所以也称拉锯式(见图8)。
第四式 产生阴阳
左掌拇指内收,紧贴食指根侧,以平掌向前推出的同时,右掌在腰间翻掌向下,变阴平掌向前推出;推双掌时,以腰带动上体重心前移,实为以腰助推;身体重心前移,落右脚,右脚尖随推势落地成弓步,左脚成蹬步;定式时熈秸埔跹粽撇⒘校见图9)。
第五式 天地合一
身体姿势不动,左掌阳掌为天,右掌阴掌为地,左掌翻起变阴掌,右掌随即翻起变阳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两掌相合。左膀随腕微收呈弧形,右肘顶贴右肋处。此天地合一式成。要点在于两手腕旋转,两肘轻微旋动(见图10①②)。
第六式 翻天覆地
双合掌随左转体180度向上翻起,由体前向左划大圆弧,随身体定位下落,左肘顶贴左肋处,右膀臂呈弧形。在自右向左转体时,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向左旋移90度落位;右脚随后也以脚跟为轴,脚尖左移90度,身体重心倾向左脚,双脚即成左方向的弓蹬步(见图11)。当双脚向左移动时,与身体须有一个马步形的过渡。在形成马步的一瞬间,双掌正好在头前位置。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掌心相合,左掌指向右,右掌指向左,呈平面交叉式。
第七式 雷火炼殿(闪电手)
右脚向左擦地前扫跨一大步,落于左脚前,距左脚尺余成弓步;右掌同时从左掌面摩擦而下,向身后呈削砍状扫去;左掌同时以掤式向左前上方右侧发出,膀臂呈弧形,掌呈半阴半阳式;左脚随身体重心前移,后跟抬起成踮步。头微向右摆,双目向右后方顾视(见图12)。
第八式 左开玄门
左手收回,掌根贴于右胁处,右手向体前上方挥起,以腰为轴左转体,左脚不动,以右脚跟为轴向左旋转90度的同时,双手似抱大圆球云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掌心相照(见图13)。随后,左掌沿弧线向上,与鼻尖相照;右掌下落,再向左上划弧落于左腋下,掌背贴于左大臂外侧根部;左掌下落同腕、肘、肩呈一平面半圆;此时,左踮步落实地面,以脚跟为轴,由身体带动左臂左脚向左旋转90度,目随掌转(见图14)。
第九式 右开玄门
左手向上挥起,右手向右下挥落,两掌以逆时针方向作抱大球式反云手动作(见图15)。此式与正云手式同而形反,左掌作云手后,贴于右大臂外侧根部,右掌与腕、肘、肩平位圆撑,然后以身体带动向右旋转180度。转体时,先右脚,后左脚,各以脚跟为轴向右转90度,目随掌转(见图16、17)。
第十式 一柱擎天
以左腿为柱,身体向左拔起的同时,右腿向左收提,大腿面呈水平,膝盖以下则向左倾斜,脚面绷直,右脚后跟照于左膝前。伴同身体左拔挺立,左掌从右腋下退出并上扬,以左肘为轴,使掌面内翻成正侧掌,劲由肩送上提;右掌向下再向左顺时针划弧落于左腋下,掌背紧贴左大臂外侧根部(见图18)。
第十一式 狮子峰
右脚下落,向右大跨一步,身体随右腿右移,右腿呈弓步,左腿呈蹬步的同时,右手变钩手(即拇指插于中指中节,余指向中指合拢)向下再向右前方划弧前举,肩肘腕上抬,拳背并手指呈鹰爪式下钩;左手也变钩手,由体前中线向体后划弧,与臀部呈平行线落位,钩手翻上。前钩手为狮头,后钩手为狮尾;伴随前后钩手划弧,身体下沉(见图19)。
第十二式 绣球峰
左转体180度,再以左脚跟为轴,左转体90度,右脚随后也以脚跟为轴左转90度,成左弓右蹬步;同时,左钩手变空心掌向右翻旋直伸,右钩手也变空心掌扣于右肋上,右脚向前大跨一步成弓步,身体重心向右腿前移,左腿成蹬步。此时,左脚须以脚前掌为轴,后跟右摆45度。伴随着右脚前跨,右掌前伸,与左掌合拢成空心绣球状,定式时两肘在下,肩肘腕指呈三角形,空心掌与心窝对照(见图20)。
第十三式 青龙搅海(青龙摆尾)
右掌从左掌抽回,变拇指掐于掌心,置于右肋间;左空心掌变平掌,左肘抬起,使臂平呈圆弧状,掌指稍向上。是为左划圆弧(见图21)。当划至臂膀伸直时向身后斜下,遂变拇指掐于掌心内,向上翻掌置于左肋间。此时两腿成马步(见图21)。
第十四式 黑虎巡山
右掌从右肋间抽出,向左前方阳掌推出,右脚不动,在右掌推出之时,以左脚为轴左转体45度,右掌内翻,掌面向外,右臂膀呈圆弧状,掌指稍斜上,挥掌向右划弧的同时,以左脚跟为轴右转至原位(见图23)。当右掌挥至臂膀伸直时,遂向身后斜下变拇指掐于掌心内翻向上置于右肋间,两腿仍回复为马步(见图22)。
第十五式 天鹅展翅
两掌变鹰爪拳从两肋间抽出,两臂高高扬起,两拳下钩;正当两臂扬起之际,右脚提起,脚尖向右斜45度,超出原脚位约一步,下落形成右弓左蹬步(见图24)。
第十六式 打金钟
弓蹬步不动,右拳下落变空心拳,顺时针划圆,经胸前举至右上方落位,拳面朝天,拳与右耳相照(见图25)。
第十七式 五龙捧圣
左钩拳变八字拳(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即成)向右下经腹前逆时针划弧,向右上方推出;随即推左掌,身体略向右转,使胸部平面朝右;当左掌推出之时,左脚向右前擦进半步,是为右弓左蹬步(见图26)。
第十八式 白蛇吐信
步型不变,右拳下收至右肋间,变平掌(拇指收曲)平直向前推出(见图27)。
第十九式 金龟摆头
两掌距离不变,变抱球式向上向左在体前划大圆。在划圆过程中,两掌距离逐渐拉近,到体左侧落位时两掌合拢。此时,身体随臂左旋也向左转动,先以左脚为轴向左旋转90度,随后,右脚也以脚跟为轴向左旋转90度。定式时,左肘顶贴左肋,两掌心相合,两掌指呈交叉状,两腿呈轻松的左弓右蹬步(见图28)。
第二十式 天柱峰
身体向右拔起,右腿挺立如天柱,使身体直立;左腿提起变钩腿,大腿面平直,小腿自膝下向右下斜,脚面绷直,脚后跟与右膝尖相照;右掌变拳逆时针划弧高举,拳面朝天;左掌同时逆时针划弧落贴于右肩缝处(见图29)。
第二十一式 八卦转运殿
上式定式时正好面向东方,这时可以假设面前地下有一个大圆圈,可以八步走完这一圆圈而落原位。此时,上体与拳式不动,左脚落地,两脚循圆走圈(见图30)。左一右二,左三右四,左五右六,左前右八,当右脚为第八步落于原位时,以横脚落地,左脚遂以脚前掌为轴旋转,与右脚相平。双脚定位时,间距与肩等宽,呈不外不内的八字直脚(见图31)。
第二十二式 收还无极式
右拳变掌,与左掌同时作抱球大云手动作。当云手至两掌在胸前如抱大球时(见图31),两掌转掌面朝内,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再变左掌背平放于右掌面上,两臂平端于上腹前。此时,身体中正下沉,两掌亦随之下沉而向两边分开,如展翅般扬起,双臂与肩持平,两掌心相照如抱大球,再向上向中间靠拢,前下落于胸前(见图32),两掌抱成太极式,落位置于腹前。此时,由于内气收回入丹田,身体仍有轻微下沉之意(见图1)。
注意事项:行拳时要一直保持舌抵上腭,呼吸自然,心意清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