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1|回复: 0

[形意拳] 形意拳的运动规律与技击法则

[复制链接]
南丘 发表于 2012-3-3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术网消息:
站桩与单势、单势与套路、套路与对练、对练与撕扒、撕扒与实战,在形意拳体系中是高度一致的,一条规则主线贯彻始终。其技击原则直接来源于运动规律,而其运动规律又决定了技击搏斗的原则并直接应用在技击中。本文探讨的是其中的运动规律、技击原则及其相互对应的一致性。

       一、运动规律与技击原则的正本清源
     运动规律是符合六合法度的定律。拳种与拳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各自的运动规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是形意拳的根本法度。合就是对立统一、协调联动、顺而不背、整而不散、齐而不乱,使每一击均集注全身之力,每一顾都如常山之蛇首尾身相呼应。戴龙邦祖师讲:“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得乎和之理,会乎合之精,自然能去就、能进退、能刚柔”。故“和合”才是六合之旨。所谓“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所谓浑圆力、整力是也,并非简单的位置对齐。按照六合的要求,形意拳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拳种的运动规律,主要是“三节分体、鹰熊合演、起钻落翻、裹践钻一体、鸡腿跟步”五个方面。这是形意拳真正精髓,无论单练、对练、推手、撕扒、实战,都要符合这五条规律。现在有些练形意拳的,臂直而无曲、身斜而无正、拳出而不拧、步进而不跟,不争不整、不束不展、不裹不翻,没有一点六合的味道,严重背离了形意拳的运动规律,越来越不象形意拳,令人担忧。
  技击原则是解决实战问题的公式。形意拳重意轻招,要求不拘泥于招法而是按技击原则放开去打。拳谱讲“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四梢但齐,五行乱发”。 因为招势是无限的,穷其一生也学不完、练不完;技击原则是有数的,是我们容易掌握并能切实应用的。好比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书本越学越多;一毕业就业,一本书也不用了。用什么?用在学校练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书本指给我们的方向而不是用书本上的某一页某一题。练拳也是这个道理。按着形意拳的运动规律这条主线总结归纳其技击原则,也是“三角间架、顾打相连、横竖相克、守中用中、钻进去打 ”五条。
  拳势套路是体现运动规律与技击原则的例题。历代形意拳家根据本拳的规律、原则、特点,设计了多种训练方法,编创了徒手、器械的单练、对练等种种套路,旨在让练习者通过反复演练掌握本拳的运动规律、战术原则、发力原理并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身体协调性。但套路只是练功形式之一,不是习拳的全部、更不是最终目的。好比做数学题,老师先讲一个公式,再讲几个例题,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公式的用法,布置若干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给予指导。在拳术中,运动规律、发力方法、技击原则就是公式,套路就是例题,而运用则须举一反三。

     二、三角间架是三节分体在技击上的直接体现

       三体三节理论符合人体结构科学。形意拳理论将一身份为三体,每体再三分直至最小化,这就是形意拳三节说。何谓三体?拳谱说“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人为头手足。头以象天,手以象人,足以象地。形意拳之精微奥妙,大拳师未必尽其能;生克变化,大方家未必能尽其用。然以归纳法括之,不外头、手、足之伸缩运动也。”何谓三节?三节即三体之三分。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足为根节,各节复分三节。拳谱要求三节要明,怎样明?包括三个方面:一明劲力是节节贯通的,进时节节相催,顾时节节而缩,发力节节相争,不是一根直棍;二明身体由各节拧合组成,好比钢缆由多股拧成,不是一个电线杆子;三明力点在各节不断变化,有实有空、在兹在彼,全视敌手情况而定,不是一成不变。拳谱要求”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三节分体规律奠定了三角形的动作姿势与技击间架。一是身体各部通过三节形成三角关系。手足都在三角的一个边上运动。如两脚一直一斜使底面成三角形,两臂与胸部成三角形,两脚与头成大三角形。二是与人较技,以三角形的一个边接触对手,以一个尖角打击对手。所以形意推手叫三角推手,而不是圆形。三是三角的大小方向、构成三角的部位,都在不断变化,各边都在不停地拧转。步踩三角保安全,与人较技意为先。三角一旦不成三角,间架就散了,如同太极拳手间架不成圆球、公议拳手不成弓形、大成拳手不撑抱一样,必败无疑。
       三角间架学说在实战实践中要充分而灵活地运用。一是静势的三角,运动中成为圆、圈、弧。形意拳是圆中求直的学问,意念要直,所谓形圆意方。比如推手,顺来横化,横顺力相互作用,使运动轨迹成为圆圈,并非刻意去划圆圈。再如钻拳,其意是沿着与自身中线成倒三角的前上方直线运动,加上身体的直线前进,两个力的合力其轨迹变成弧线。二是间架不能太低,太低不利于实战。综观各国、各种搏击赛,除柔道摔跤类外,没有架势太低的。“实战中低则步僵,拳谱讲低则势散,我师说拳低则易破”。站低桩、走低势,长功快尤其是下盘功夫;但长期低练,会造成膝部劳损、关节疼痛失灵。三体势作为迎战姿势时,架要稍高,两手不能离得太远,要手肘呼应成三角置于鼻之下、心之上。否则,以过低练己则误己,以过低教人则误人。三是劲力连线也是三角的。形意拳势的几对相争之力中,必有两对为主,而这两对的连线都成三角形,击敌之拳大多在三角顶端,这就是三角对敌。如虎形拳,两掌向前与后背后靠相争一线,同时两掌向下与头(后脑)上顶相争一线,两线相交夹角在两掌处。

       三、顾打相连是鹰熊合演在技击上的直接体现

       形意拳技击讲求“打破而非破打”。“有效的打击敌人以保护自己”,所谓“破中即是打,打破紧相连”。拳谱讲“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闪即进,进即闪,不必远求”;又讲“进亦打,退亦打”。“闪进”是形意拳得胜之道、不传之秘。对手打过来,我不是向后退以闪避,而是缩身向前钻进敌怀或绕到敌侧;既达到闪避的目的,又为打击敌手作好了准备。俗语讲“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七下八下”。拳家八反中,有一反就是反对开门捉影。故形意拳不提倡先防守后反击,更反对被动的拆招破招,捕风捉影。这就是顾打相连或顾打一体。
       技击上的顾打相连靠得是训练上的鹰熊合演。什么是鹰熊合演?并非将十二形拳中的鹰形、熊形两形合并练习,那样就错把鹰形和熊形两形四势练成了一形两势、把十二形练成了十一形。形意拳五行十二形每一拳都一分为二,由“鹰势”、“熊势”两部分构成。所有拳势无一例外,拳理说是一气生两仪。实际练习时,就是把每一行(形)分解为一起一落、一束一展、一钻一翻、一顾一打,总之是一鹰一熊。古谱讲,“吾人俱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鹰势),缩之而为阴(熊势)。 防守象熊,进取象鹰。越此二势,其拳失真”。比如劈拳,从左三体势开始,左脚外摆前趟,右脚随进并于左脚踝侧,两臂裹抱至胸前中线,缩腰就身,此为劈拳熊势。左脚蹬地右脚前进下踩,左脚随后跟步,同时右臂顺左臂钻出翻转向前下方劈击;踩、劈的同时,展腰、直身、头上顶、背后靠、左手后拉翻踏,头与足上下争、右手与肩背前后争、右手与头上下争、右手与左手前后争,此为劈拳鹰势。这样连贯做下来,就叫“鹰熊合演”。
       做到鹰熊合演的要点一是束展二是竖腰。“束、展”是鹰熊说在身法上的直接体现,是拳势的基本表现形式。拳谱讲“束身而起、长(展)身而落”,“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虽然现代形意拳束、展之形不象心意拳那么明显,但束、展之意不能有丝毫改变。束展二字表明:“腰”这一人身之中节,威力来自脊弓上下弯伸的“竖劲”,因此形意拳依据这一生理特点确立以竖腰为主、竖腰平腰相结合的运动规律。体现了动物本能,符合人体机理,突出了技击特色。所谓“起如挑担、动如槐虫”,象海浪起伏、挑担起身一样,也象立式柴油机的活塞连杆一样作上下的运动,辅以双肩左右拧转之力,因而威力巨大。不象有些拳种,仅仅把腰当做转轴而肩膀前后转,如马步冲拳,这是违反脊柱的生理机能的。现在有些人练劈拳向前伸而没有向下劈之形、斧劈之意,原因是不识形意拳的腰性。

      四、横竖相克是起钻落翻在技击上的直接体现   

       起钻落翻为形意拳最显著的特征。拳脚由静到动奔向对手叫起,起的路线由下向上、由近向远,就是钻;接近或接触对手后拳脚翻转、击打对手,叫落,落是由翻开始以打中结束。起是去,落是打;每一拳熊势为起、为钻、为裹;鹰势为落、为打、为顺。 拳谱讲“起如举鼎,落如分砖” 。“起如钢锉,落如钩杆”。 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之翻浪。起要拧裹钻出,这个“过程”是“横”;由起到落的“转换”要靠“翻”,这个“过程”也是“横”。这就是“起横不见横”。太极是寓方于圆,八卦是寓正于斜。形意拳从外形看是竖劲直劲,其实寓横于竖、寓曲于直、寓斜于正、寓圆于方,拧打拧进无遮拦。
       钻翻使肢体的运动轨迹多维复合化。竖钻而起、横转而翻、顺锉而落,是一个技术动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运动轨迹,是两个乃至几个互相垂直的圆与弧线的组合,又是肢体运动方向之上下、前后、左右的组合,不再是单一方向的直出直入与简单的直线位移。这一运动规律,应用在搏击应敌中就是横竖相破。
       横破顺、顺破横、无坚不摧。这是形意拳技击的基本特色,是形意拳胜敌之秘诀。顺也叫竖。与对手身体接触时在横、竖里找劲换劲,你顺我横,你横我顺;在前击过程中,通过拧横翻转突破防线。我力与彼力的方向成十字垂直关系,这垂直是立体空间、三维的。目的是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使其攻击落空并露出破绽,这就是“四两拨千斤”。拳谚云:“高挑下压中拨拉”,“高挑低按平势推、中手难顾胯中求”。 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阐述此伸手之道:“直击者必少横劲,当截其横;上击者必少下劲,当挑其下;左击者必少右劲,当拨其右;反之亦然。”破顺之横,大多就在小臂一拧,或是身形一滚、脚跟一捻。形意拳中,“横”无处不在,拧裹即是横,缩束即是横,闪进即是横,捻塌即是横,侧行即是横,圆化即是横等等。

      五、守中用中是裹践钻一体在技击上的直接体现  

       必须重新认识裹践钻的新属性。裹、践、钻是心意老三拳,形意拳没有这三个具体拳势,但继承了这三个重要原则,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拳种的运动规律。裹,即将左右两臂裹至自身中线,上身下身也向中间就。象包袱裹东西,紧严不漏;又象做鞭炮,缠裹的越紧,炸得越响。用于裹敌就是横顾和控制对手,以便打击和发放。践,即后手顺前手路线出入,左右不散不离,不交叉,总在一条中心线上。这样集中一个突破口攻,保住一个洞口守,始终占据中线有利地形,而且增加了后手的隐蔽性,减少了进攻的难度。进脚时也是这样。钻,是指手从心口起,过嘴处沿中线弧形挤钻而出。即拳谱所说“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拳在怀中变,步在后足蹬;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嘴是洞口,怀是虎窝”。
       裹践钻的趋向是“中”。由上述阐述可以看出,裹践钻分别就向中线或出入中线,又是围绕一个“中”字统为一体的。这就决定了形意拳守中用中的技击原则。
       怎样理解守中用中呢?一是“出手先占正门,此谓之巧”。守住自己中线不受侵犯,以保持稳定、平衡、合适的间架;攻击和威胁对方中线,以破坏其平衡。拳家所谓“我顺人背”、“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是攻其必救,打实不打虚。进时破中门,拳谱讲“踏破中门夺地位,纵是神仙也难防”。二是“凡势都要留有余地”。不失中才能不失重,才能稳。“中”除了中线的意思外,还是中和、中庸之意,就是既不过、又无不及。身要看斜似正、看正似斜,拳高不过鼻低不过脐、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这样才有弹性和活力,尤忌大步跨裆、直臂挺胸。拳谱讲“曲则勿远、直则少力”。三是两侧肢体不交叉。中线是两手两拳的分界线,左手在中线以左活动,右手在中线以右活动,各有各的防地,不要过界交叉。这是必须遵守的间架原则,否则会散乱失中、封住自己,落于背势。一手要去的位置,在中线另一侧,而另一手无暇顾及,怎么办?转身、动步,身一转手又不过中线了。一旦两手交叉了,就打横拳,用分开之力打击对手、恢复间架。

     六、钻进去打是鸡腿跟步在技击上的直接体现

       形意拳手对敌强调敢往圈里钻。拳谚讲“打架如亲嘴、手到身要拥”,或说“打人如亲嘴、一步到跟前”。拳谱要求,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要求“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要敢于钻进去 ,裹住后打,沾身发力。又强调“快”。拳谱要求,“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将人打倒还嫌慢”;“手巧还须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快之原理,一是闪进去贴得近、二是拧转换劲、活步变势,总之得益于其独特的步型步法。
       形意拳的步型叫鸡腿,两膝皆屈,着力前三后七;步法叫“鸡步”,前进时后足“蹬”、前足“踩”,后退时前足蹬、后足“踏”;蓄势“独立”步,进退“摩胫”步;重心前后颠倒颠。“独立步”不是一脚抬得老高,那样身势不稳不活;而是两脚并步,其中一脚踏实独承体重,一脚为虚以备进退,虚脚与地面似离非离。“摩胫步”就是一脚进退时,从另一脚踝骨处擦过,两腿要合,两踝要并、两胫要摩;这其实就是裹践钻对步的的要求。
     “跟(活)步”是最适于技击的步法。前足进后足跟,后足退前足随;身变足变,永保协调。跟步确保了拳手始终保持合理的技击间架,保持了动态的平衡。 形意拳特别注重步法,认为在技击对抗中,“手快不如身快、身快不如步快”;也讲究“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但是不起高腿、不高踢,主要是灵活进退、倒换重心。需要注意的一是脚同手一样,也要有起钻落翻,也要裹践钻,两足也要拧和争;二是“进步要低,退步要高”。   
   总之,形意拳体用不分,怎么练的就怎么打。不要抛开所学而乱打,也不要另起炉灶而练打脱节;不要跟着对手的路子忙于应付招架,更不要丢掉本色优势而受制于人。有个电影名叫《小兵张嘎》,其中有个情节大家可能记忆犹新,就是为了一支木枪胖墩与张嘎比武。张嘎要比上树,胖墩要比摔跤,最后确定比摔跤,结果张嘎输了。张嘎为什么会输呢?一是抛开了自己平时常练的项目---“上树”,二是以己之弱项对敌之强项---“摔跤”,三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按胖墩定的项目和规则去比赛”,四是思想不集中且躁火上升“气乱失中”。实际上比赛项目一定,张嘎就已经输了。我们练形意的就要按形意打、按平时练的打,不管对方练什么我都是这一套;不跟太极拳手比推手,不跟柔道手比摔跤,不跟地趟拳手躺着打,不跟少林拳手硬碰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为中心,以打赢为目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