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雅虎 武术网资料
摘要
南派鹤拳中的一种。飞鹤拳“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飞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简介
飞鹤拳也是南派白鹤拳中的一种。“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
派飞鹤拳在白鹤拳基础上,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衍变而来。因吸气上提似飞,有舒展之意,吐气伴有发声助力,故称“飞鹤拳”。
该拳由练功方法、套路演练和技击欣赏三部分组成。练功方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练手法为主,也可配合鸳鸯圈练习,讲究吐气发劲;套路由三战、四门、八步连组成,手法善用勾、摔、点、击、盖、压、剪、弹等。身法讲究吞吐、沉浮,两臂动作较多,形如鹤翅拍水击浪之势,动作形象、优美,舒展大方;其最大特点是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的双扣步即所谓“包马”。技击方法鲜明,攻防含义突出,劲力发放凶猛。拳谱云:“飞鹤动作最优美,展翅跳跃凌空飞;出手发劲抖手臂,吹气长鸣声助力。
特点
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
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
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四门、八步连等,在莆田民间还有流传“拨肢”等,也以三战为主。训练时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福建人称之为“包马”)。步法训练以梅花桩为主,技击时进退变化似三角马。
手法上有击、勾、摔、点、贴、盖、压、剪、弹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样讲五行变化。历史记载
“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风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东周列国志》“卫懿好鹤”)南方多洲渚,百鸟好繁衍,庶人甚爱鹤,常仿其行形意。明末清初,闽福宁府(今福建省宁德地区的霞浦县)北门外方家村,有位武师姓方名掌光字种公(祖籍浙江省丽水市),有女方七娘,天生丽质,聪颖过人。七娘幼时,种公把她许配给邻里亲友的儿子为娃娃亲。两亲家情趣相投,时常谈拳论武。有一天,他们酒后切磋武艺,方种公不幸被对方失手误击,伤势严重,后不治身亡。七娘悲愤万状,誓报父仇,终因女流,力不从心,报仇无门,只得不时仰天痛哭。
一天清晨,七娘思亲精神恍惚,忽然听到大院外传来一阵阵“哦!哦!哦!”的鹤叫声,其鸣悠扬。七娘惊奇,急忙跑出大院,但见一只大白鹤落在一棵大树干上,一边洗翅抖翼;一边叫唤不停,大树颤栗,落叶纷飞,寻思白鹤运劲,竟能以声助力,真是世上罕见;欲试白鹤的功力,于是她;举杖趋向白鹤,对正它的天庭使劲劈盖而:下,鹤临危不惧,机灵地醉身晃开,乘势挥翅刷杖,七娘贪前仆地,鹤自岿然不动。七娘即起,又执杖看好目标横扫而去,鹤敏捷地吞身躲过,借力张膀扫杖,七娘失足侧倒,鹤依旧泰然处之。七娘大怒,再次端杖瞄准它的腹部顶刺而上,鹤速提裆避之,顺便飞脚踢杖,七娘落空仰翻在地,只见白鹤一声长鸣腾空而去。七娘无比惊讶,顿悟此为仙鹤指点,遂当空拜谢。
七娘与白鹤的三次较量中,鹤以静制动,用巧妙的身法,即醉身、吞挪、提裆缩骨躲过七娘诸般杖法的进攻,又后发制胜,以精湛的招数,即承接、掩扫、弹踢使得七娘前仆、后仰、东倒西歪。白鹤拳里从“三战”转“四门”的技击精微尽在其中。七娘如获至宝,日夜揣摩,颖悟鹤法,经三载苦练,武艺已十分娴熟,便来到夫家讨战。她的公公再三赔礼道歉,恳求宽恕,七娘报仇心切,怒不可遏,右手早已虚晃闪击,对方迫于无奈,急忙左拳架起右拳冲出,七娘就势缠住提拳,左侧身挪过边门,避开直拳,上张膀开翅,下铲踹弹踢,对方受创踉跄后退,七娘飞腾而人,大喝一声,滚身送出连环穿心掌,顷刻之间,仇人倒地毙命。父仇虽报,但七娘的生活更不平静。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以及亲人们的劝解,她还得依照婚约嫁到夫家。洞房花烛之夜,七娘和衣就寝。新郎掌灯看书,好不容易熬过子夜,怨恨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飞快地拔出挂在壁上的宝剑,看准七娘的脑门狠劈下去,谁知七娘早有戒备,倏地绻缩转身,以褥挡剑,躲过锋芒,被窝里飞出一脚踢中剑把,再崩一脚命中心窝,真是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熟,可怜新郎不堪一击,命丧黄泉。
此时的七娘,悔恨交集,自觉罪孽深重,从此深居简出,修心养性,改过自新,后拜一位道人为师,始创白鹤拳,被邻里乡人誉为“白鹤仙姑”。白鹤拳里的经典拳法有鹤道共鸣、里应外合的“八步连”套路。该套路以恢弘磅礴的气势,意气风发地演示了吸气扬清、贯气增氧、理气和脉、养气蓄锐、吞津润泽、呼气净浊、荡气舒筋、振气生力、闭气握固、开声助威的有氧气功。白鹤拳的传统拳法还有动感灵气、活泼生机的“中框”套路,此套路以中低架势,形象逼真地展示了飞鸣宿食、吞吐浮沉、横直顶的(出控制)、搓摩抬撞、蹦扑穿插、洗翅抖翼等白鹤的生活习性以及刚柔相济、腾挪闪展、手似弓矢、步如风驱的“柔箭”等技击法,从而世代传承。
清朝雍正年间,北少林寺被毁,众僧各自逃生,铁珠长老几经周折到了福建省闽侯县的青口镇,最终落脚在福州市郊区义序乡高盖山高官堂,回归佛门广收弟子传教少林罗汉拳。时光流逝,到了十八世纪初,高官堂出了一位高僧能飞檐走壁,绰号“铁脚长老”,八闽大地无人不知。且说永春县的白鹤拳嫡传林世咸,素知“铁脚长老”身手不凡,专程来拜访。他趁着雨夜上山借宿高官堂。林世咸发现寺庙的后墙墙沿十分光滑,推测是长老时常越墙进出寺庙留下的痕迹,又发现寺庙里的石柱、石墩油光发亮,而且屋顶的瓦片十分稀疏,认定是长老练功扫踢撞击震动所致,便对长老说:“石墩是呆物,任人摆布,人可运劲,见动以气行力,不妨试试。”于是站桩运气,让长老扫踢,果然落地生根,丝毫未动。再经一番切磋,长老未占半点便宜,心里非常佩服,愿与林世咸结拜兄弟。这一幕幕竟被他的爱徒潘屿八看得真切。数天后,林世成告别返乡,潘屿八代师送行,到了乌龙江边,眼看林世咸就要渡江,潘屿八慌忙下跪拜师,殷情难却,林世成回转潘家。招式动作
“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四门、八步连、二十八宿等,在莆田民间还有流传“拨肢”等,也以三战为主。训练时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福建人称之为“包马”)。步法训练以梅花桩为主,技击时进退变化似三角马。手法上有击、勾、摔、点、贴、盖、压、剪、弹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样讲五行变化。
与其他鹤拳的根本区别有三点1.飞鹤拳的动作多模仿鹤飞行和走路的各种动作,故其动作比其他鹤拳形象逼真。
2.飞鹤拳训练时两臂象征着鹤鸟的双翅,出手时双手肌肉高度紧张,两手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地颤抖之劲,有时还发出长鸣之声,以发声助发劲。
3.飞鹤拳多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吸气时气沉丹田,应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于发劲。
基本功:三战“三战”为鹤拳的基础套路之一,动作虽简,内容却至精至微,包含着鹤拳的技、理、法,通过“三战”的练习,不但可以规范动作,了解本拳攻防基本方法和风格,而且也是一个极好的功力组合训练。“拳好三战里找”历来各名家无不对“三战”严加修炼,演练时充分体现了鹤拳的弹抖,如果在练习本套路之前,能有扎马(也称站桩、站马)的基础,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三战”,意即头正、身正、步正。其常用的马法为“三战马”,也称“三角马”或“三七步”。拳谱云:“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端正为务,然后练其手足相应,两骨出力一气串出,此‘沉’一字也。‘沉’乃是三骨串插推叫身力,呼吸出势,威如虎,非人可比也。”
待练习熟练后,三战可以化为两人的对练的“拨技”练习,有双手的,也可单手对练,其奥妙练者自知。
飞鹤拳也跟其他鹤拳一样,初学时除站极立马之外,就是要求练三战。“三战”应是“三正”:头正。身正、马正。也有人说“三战”应为“三箭”,“三箭”即是“三变”:手变、身变、一步变。我们说,这两者在鹤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正”是拳术中基础的基础、只有在牢固掌握“三战”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三变对,“三变”是在“三战”的基础上更提高一层。而只有练好了“三变”,才能出手制胜。飞鸿拳初学者,首先要练的是桩步与动作的稳健、练蔡地生根的包马。变的是梅花极的步法,练的是三战之身步。飞鹤拳要求运动时每个动作都要稳如泰山,轻如鹤戏水,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三正”。练“三战”和“三箭”只有坚持冬练三久、夏练三伏,使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应于这一拳种的运动量,才能使自己在团建立起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灵活多变的条件反射。’才能做到动步必是包马、梅花桩,动身必定是“三正”。遇敌时能用“三变”制胜。这好比一个驾驶员,当他开动汽车时,首先必用脚踩离合器。由于驾驶员天天如此操作,就形成了这种条件反射,他不管在任何危急情况下,不管如何突然。驾驶员总忘不了踩离合器后才刹车,他决不会先刹车后才踩离合器,这是长期训练中形成的一种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起这种条件反射也就是飞鹤拳里所要求的基本功。拳诀说:“练武不练功,到者一场空。”就是说基本功是武术之源,是武艺之根基。练好其根基可为今后掌握拳术和高深的技击技巧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条件。如果练拳不练功,你就是学会了很多套路,学了很多技击技巧,也。是无用的。这好比墙上的芦苇,虽然也有根,但由于根子浅,根足无力,故有“习拳先站桩,练武先练功”、“拳好三战找”之说。
南拳特别强调统拉功。武术中的柱功有好几种,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拳种有其不同的桩功,其要求也就自然不一样。飞鹤拳与其他三种鹤拳明显不同之处是,它多仿效鹤的飞行和跳跃的动作,故飞鹤称之为“走架”。所以它的极功并不要求练得静止稳定,应练稍动的柱功,即所谓“动中求静”的桩功。这种税功是来用流传的传统方法,如“包马”、“梅花桩”等来训练的。飞鹤拳桩功的训练应很好地配合呼吸。呼吸应深长有力、气沉丹田,且气应有意识地上提,使气鼓荡,在紧张运行时仍能保持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取浮有助于飞、沉有助于稳之意)。飞鹤拳的呼吸方法大多以鼻叹气,日呼气,这与它的拳势激烈。动作舒展大方的运动规律也是分不开的。
飞鹤拳的呼吸,只有经过长期训练.论年不论月,才能达到浮中不躁,浮中有沉。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特别是使呼吸器官能适应本拳种的运动要求。
呼吸方法飞鹤拳运动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较为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气,用口呼气,而且是在发声时同时将气呼出。它包含有武术中的“沉气”和“提气”方法。它的运气方式是:吸气时应深长有力,当气体吸进时应气沉丹田,通过隔肌与腹肌的运动使腹腔内脏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微热感,使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在运动时就自然会降低人体的重心,使人体易于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稳健。落地生根。就在这气体下沉的同时,大脑应有意识地指导将气迅速地上提,这时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呼吸就会深长,会提高人体的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这两种方法不断地交替进行,时间久后就会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飞之意,使动作轻灵、敏捷。由于飞鹤拳拳势激烈,运动量大,在发劲之时,肌肉强有力地收缩,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再加上时而还用喉发声,以声助力,所以,运动时对氧气的需要量相应地也就增加。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起来就会出现气急,运动速度不快。活动时人体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动作不协调,运动效果也自然会下降。所以说,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动作,如何协调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学好飞鹤拳的关键。套路
南少林飞鹤拳套路
1、将军挂印
2、鹤飞林泉.右左右双甩3次
3、飞鹤弹翅.右弹手
4、开门打虎.右甩开门关门转腰甩
5、飞鹤弹翅左弹手
6、开门打虎.左上引进落空
7、展翅高飞.右左右甩转3圈
8、关门打狗右下引进落空
9、韩信用兵.右左晃弹挡甩
10、霸王出手.晃弹挡中甩.准备左后转
11、暗渡陈仓左后转拨右进右手弹腕
12、金丝缠腕.右左晃压翻甩
13、武松脱锁.中晃压翻甩
14、勾云斗雾.右左笼勾弹臂
15、穿云破雾.笼勾中肘击
16、孔明摇扇右左内拨
17、欲进故退右拦退进甩
18、牵羊踢狼牵退左脚蹬
19、双向劈掌甩十字劈掌
20、鹤翔九霄右左右甩转3圈摔抖
21、鹤立鸡群甩关右脚踢
22、连环弹击.退1进1弹腕
23、声东击西右弹左拨
24、车轮滚滚右手转3圈
25、鹤撩长空右手撩
26、回头一啄左后转左拨右进右下击
27、笼勾切胫右笼勾右切脚
28、双翼出击双拍双推
29、白鹤归林双手剪翻拨收
30、请拳劲力用法
飞鹤拳的内劲与灵敏
内劲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种,任何流派,对于内劲都有它们自家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用劲方法。、飞鹤拳要求的是一种“颤劲,只有练习者身上具备了这种劲,练起飞鹤拳来才会使动作变得轻巧、刚柔、虚实有分,才会使人感到你的套路运动起来很有分量,不会飘浮、松懈无力或僵硬死板。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如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说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飞鹤拳的“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中有刚,总的说来是偏刚。飞鹤拳运动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这种飞鹤拳的“内劲”,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这种飞鹤流派的“内劲”也常常可以从运动的外形上观察出来。我们只要看练飞鹤拳的运动员在表演套路时的双手,就可看到它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还可以听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飞鹤拳的内劲,在技击时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击时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而不象练套路时那样显于外,故有“听劲”之称。它能随人之劲力分量而变化,随人之动而动,随人之变而变。能知人之动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动力分量。由于内劲的充沛要结前于、眼、另?沽?少””“丛”‘之变化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妙劲”,轻而不浮,即称之为“飞”。它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巧劲,技击时手到劲即到;与对手相遇时能使对方引之即来,送之即去。
习武之人,必定要进行劲力训练,而劲力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训练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技击劲力,需经过专门的有效训练,犹若猛虎的发劲,而不是笨牛的力气;牛的力气胜过老虎而打不过老虎,乃劲不如虎。动作如闪电,分量能裂石。这是技击劲力的要求。举重运动员的力量很大,但斗不过柔道运动员,此乃劲力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人体是一部最复杂的机器,肢体不同部位劲力发挥变化各有长短,旋转的幅度,伸缩的快慢,弹性的力量,各不相同:因而对劲力的训练方法应十分讲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有一些习武的人,训练十分刻苦,表演时能断砖裂石,散打际却常常被动挨揍。观其训练方法,其发力要先憋劲胀气,然后才发出劲力,力量固然很大,但发力时间长,更没有后劲。在散打际快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在瞬间发力,自然而然的随意发力,才能有效地打击对手。试想,当你在慢慢运气准备出手之际,对手早已准备好了,假若其动作快,你已受到打击了。所以应在自然而然的发力训练上讲究,动作能随意变化,劲力可快速发出,这是胜利之本。兵贵神速也要用在技击上。普通人发力慢,因为他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快了则脚手飘浮无力。撩鹤拳的劲力用法是自然而然、先松后紧,该用劲时用劲,不该用劲时放松;松是为紧作准备,而紧只能是瞬间的,如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功力就无法持久,也就容易疲劳,动作也就缓慢,就无法处于主动的状态中。
出手进攻,当然是越快越好,但若出手的距离长,动作相应就慢。普通人在短距离内是很难发力的,即使发力也构下上大的威胁;长距离出手,其冲剌的路程长,力量较大,但由于路程长,使对手有准备的时间格拨反击;短距离发力,对手难以反应,常能有效击中。因而应在短距离发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增强短离发力的分量,出手快短,准确性也就提高了。直撩手由于其运用肩关节的推力,为短距离发力具备了条件,半撩手的肘关节弹力也为短距离发力增加速度和分量,虚实码的后脚蹬力通过脊柱传递,再配上腰的旋转,使爆发力更大,更有效地打击对手。
散打之际,全身应呈放松状态,即使在出手时也是放松的,只是在快要击到对手时才爆发劲力的。只有松才能做到快,才能随意变化制敌。出手发力的痕迹应无先兆,这在技击中也是很重要的,出手有先兆易被对手发觉而难以奏效,所以发力的技巧要反复推敲,当然还可以用虚虚实实的方法出手,但更重要的是出手本身无痕迹。组合劲力的使用比较复杂,也就是连续的有变化的劲力组合,散打中手法千变万化,为应付对手的各种招数,必须使用不同的手法,就是在进攻时也是如此,用不同的劲力连续出击,使对方难以招架,达到制敌的目的,重要在“连惯”,不可间断,连续作战;连惯的手法,连惯的劲力,配合脚手齐动的技术,“乱”中有规律,“乱”中取胜!一发即收,一收即变,招数怪异,奇兵取胜!技击要领
飞鹤拳在技击时也是讲短打,讲五行变化。近战能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由于在内劲的支配下,五行变化时能不断地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处处步步控制对方的重心,使之不稳、倾跌。使对方不知我手如何变化、何时何处而发,使对方想还手又不见我手。想变手又变不动。想退又退不得,时时处处受制于我。反之如果运动员自身没有一定内劲的话,那出手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刚手时,我也出刚手。因内劲不足,刚不过人;如出柔手,也会因内劲不足,柔被刚制。那样就只得被动地随人变而变,被动地被人所牵制,最后被击败。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得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当然,一个运动员的灵敏性并不是身体内部固有的,特别是武术这个项目,它完全靠常年累月刻苦锻炼出来,并且是在运动员掌握了各种动作的高度技巧后才会产生的。所以,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灵敏才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一个高水平的飞鹤拳运动员,既要有高度的灵敏素质,也要有足够的劲力。只有灵敏,没有足够的内劲,“武术”这个项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劲力,没有足够的灵敏,在技击攻守中同样地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所以灵敏与劲力是缺一不可的。比如散打,它对灵敏、劲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象武术中表演的对练,对练是按预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来进行练习。而散打就不一样。当双方对阵时。由于双方都未知对手之分量,而双方学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别是不同的拳种,有它的不同手法变化工而且在对打中,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速破对手而变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灵敏与劲力的。俗语说,“千拳归一路,打人只一着”,“拳术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难防”。何况在技击时,双方的动作变化都不是在预料之中,而是千变万化,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随机应变才能制胜。平时要有高度的灵敏与劲力,才能在交手变化中做到精确地判断、准确地应付,“刚来柔克,柔来刚制”。名家大师
陈汉雄陈汉雄的传承是大大不同与其他鹤拳的武师。福州的第一传人大约是为农户,家中只有一子,邻居生三子,觊觎他家田产,恃有武功,屡屡挑衅。为护家产,他便出门学武,四处访师,最终在一座偏僻的寺庙中看见一位和尚夜半练武,便上诚恳前拜师。和尚就收了他,也大致跟他讲了他的来历。和尚是清末一位八旗子弟,姓佟排行第三,喜好武功,一日比武,将一位高官的儿子打死,因此拼命往南方逃亡,并出家为僧潜藏起来。学成后回到家中,一日隔壁邻居又在田头挑衅,待他们兄弟靠近,他就一伸手,将打在田头的木桩用掌力吸起。邻居看了大惊失色,从此不再寻事。渐渐有名后,他又在福州设擂台,据说很长时间都没有对手。也得了外号“东门嗥”(我不会讲福州话,最后一个字福州音是hao)大约是很厉害的意思。随后娶妻生了几个儿子,汉雄师傅是唯一的传人,主要是因为他的手掌很大,他老爹就挑选他作为传人。十八岁就在苍山区开武馆,因为跨区开业,又太年轻,当地武师就上前踢馆,随即被他制服,后来通过武林的朋友的撺掇顺利在苍山立足,娶两位太太,一位是当时的大学生。据说八十年代,这位师傅很风光的,已经差不多八十八,一次在他家中,一次在金鸡山公园,他的两只手展开就像很大的老鹰一样,带有老虎的威风。一人还能同时和两位弟子对打。出掌和收拳真是妙到无法形容。武打小说也没有那么好。练习的时候,飞鹤拳起势,口中有鹤鸣的咯咯声,两手像是要展翅高飞。老师傅前后弓步一站,那个气势,徒弟可是比不上。陈汉雄晚景不甚理想,不爱上电视,也不会写书,儿子不跟他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