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 和訊博客 武術網資料
五祖拳的全稱為五祖鶴陽拳,該拳術技擊性強,無任何花架子。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五祖拳崛起而為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種之一,同時盛行於香港和東南亞各國。其實,五祖拳不能簡單地以南拳或北拳來劃分,嚴格的說,它屬於不南不北,因而筆者認為,該拳術的技術特點應從其整體結構和技手(即招式)的運作要求上來說;而其演變則要追溯到該拳術淵源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從這二部分說起。
一、 技術特點
(一) 整體結構
1、南北結合。五祖拳是結合南北派拳術特點創立的一門拳術,這點從其主要馬步所採取的形式就可見一斑。南拳的馬步多呈八字步,北拳的馬步多為丁字步。五祖拳的馬步採取不丁不八步。其馬步的重心位置為前後四、六開。不丁、八步易於作前、後、左、右的快速運動,而從其重心位置位於人體重心支撐點前後四、六開的位置這一點來說,根據現代科學的『黃金分割率』分析,是極為合理的。
在拳術套路中的技手方面,北拳偏於大開大合,南拳側重穩紮穩打偏於短小精悍。五祖拳則汲取南北之長,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長、短兼而有之。以沖拳為例,南拳有的拳打出去時手臂肘關節保持略為彎曲,弓步沖拳時後腿也微彎。五祖拳沖拳時要求手臂要直,弓步沖拳時後腿要直,(前弓後箭)雙腳要腳踏實地,腳後跟不能提起,和北拳相似。一些技手如開弓、敲打、雙批、陰陽插、橫釵、清平打、擋等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五祖拳技手中常見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雙貢、撓、父子相隨、雙豎拳等,和南拳一樣短小精悍。
可見,五祖拳從馬步到技手都是融南北派拳術之所長,根據實戰需要長短結合進行編排,無任何偏頗之處。
五祖拳在套路編排上對步法的要求比較嚴格,五祖拳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勢和收勢的腳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由於運動中的腳步是隨着方向的變化以及在同上肢的配合中不斷作快速變動的,只要馬步的基礎不夠紮實,那麼,運動中腳步產生的哪怕是極輕微的不易看出來的大小偏差,也將使得收勢時腳步的位置與起勢時腳步的位置產生不同程度的步位離差。這種步位差方便而準確的提供了檢驗運動員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據。
2、內外兼修。拳語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五祖拳從入門的基礎套路起就開始了內氣的練習。五祖拳通過挺胸收腹,沉肩夾肘等來協調胸、腹、背肌肉群的運動。這種運動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結合到技手的運動中從慢到快,從用意到隨意,自然而然,形成了高度靈敏的條件反射和布氣狀態。由於氣的運行分布加強了胸、腹、背肌原纖維的收縮力量,經過長久練習後,一般習五祖拳的人無須經過擊打訓練其胸腹背部就能直接承受強有力的拳擊,而一般硬氣功都要經過排打訓練後才能達到這一階段。
肩、肘、腕、胯、膝、裸、胸、腹、背等的協調性同時是五祖拳特有的搖身振胛發勁身法訓練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經過長期正確的練習,達到自然而然後,每技手發勁的剎那間,會從身體內爆發出『蓬』的聲響,而且勁越大聲響越大,厲害者會令周圍觀者有震撼感。
(二) 技手運作
五祖拳的技手講究『銳』,也就是出手要迅猛有力,讓對方防不勝防。銳,指的不單單是勁力問題,它是手法、身法、步法、力法等的一種綜合功力的表現,因而在長期的訓練中,應按以下幾點嚴格要求:
1、四點金落地。由於人體的重量靠兩隻腳支撐,而腳的支撐點主要是跟骨和跖骨,人體雙腳的跟骨和跖骨四個點,不論哪個點支撐不力,都將影響到人體重心的穩定性。五祖拳稱人體的這四個支撐點為『四點金落地』。『四點金落地』同時是發勁時『雷從地發』(反作用力)的基礎。
五祖拳基礎拳套路『三戰』就要求習者從起勢到收勢雙腳腳趾都要保持『五指朝天』。『五指朝天』的作用第一能防止初習者重心前傾,第二易於氣往下沉,確保『四點金落地』,穩固重心,第三增強小腿脛骨的自我保護能力。『五指朝天』的第二階段訓練為:運動中『五指』呈自然放鬆狀態,只在發勁時配合『搖身振胛』身法同步作『朝天』狀。
2、馬步四點金。我們把馬步的下支撐面積看作一個四方形,那麼,兩隻腳正好落在四方形的前後兩個對角上,作向後轉運動時,人體重心還是保持在原來的支撐面積里,只是雙腳處在這個四方形的另外二個對角上。五祖拳稱保持馬步下支撐面積的這四個角為『馬步四點金』。五祖拳馬步基礎功是否紮實,主要在於如何在轉向、前進、後退等運動時對『馬步四點金』進行訓練,以保持不丁八步不變形,穩定重心,使上下肢在運動中更加協調。
3、墓碑身。所謂墓碑,意即保持中正,不前傾後仰,不左右傾斜,也就是技手在定勢(制動)時身體要正。一般人在坐右馬步時容易產生身體右側比左側前傾,坐左馬步時身體左側比右側前傾。由於身體不正會影響到技手的正確、全面的發揮,會影響到身體的左右活動,因此,五祖拳要求技手在定勢時身體要像墓碑那樣保持中正。
4、十七點正。十七點即手部肩、肘、腕,腿部胯、膝、裸十二點,以及雙眼、喉、胸、腰、五點。十七點正也稱子午正,意即技手的姿勢正。沒技手運動時十七點必須相對到位,才不致產生『敗門』。
5、搖身振胛。搖身振胛是五祖拳獨特的發勁身法,五祖拳每一技手都要用此身法進行發勁,該身法是在上、下肢及內、(意、氣)外(形體)的高度協調的基礎上進行的。
上述幾點是在練習五祖拳時每技手都要應用並做到的,哪怕只有一點做不到,技手就達不到銳的要求。技手『銳』表現在,第一,起動快。功力越深的人起動越快,而且不易為人覺察。五祖拳講究每技手在瞬間發勁制動(技手分明)後能即刻放鬆,就是說松和緊一樣要在瞬間完成,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做到連續起動快又不易疲勞,才利於實戰。第二,完成一個動作快。在運動中必須松,防止緊張僵硬,一緊張就遲鈍,而且消耗體力,不能持久。松則能在手到的同時充分加速,收縮發勁。松者,就是力要『化』,運動中能『化力』,才能為中途變招,為後發制人、後發先至,為深層次的能發能收打下良好的基礎。這裡引用五祖拳拳歌一首,五祖拳的技術特點已生動地表現其中:拳有精粗必練就,學無大小在專心。六門八法擋押手,五背七剪雙飛踢。一膽二力三勤練,眼精手快奏神通。
二、技術演變
五祖拳作為結合南北派拳術而創立的一門拳術,是我國武壇上的一朵奇葩,因而,其技術演變的過程也就是五祖拳創立的過程。
五祖拳為福建晉江安海大浯塘村蔡玉明先生所創。蔡玉明先生主習有白鶴、行者、太祖、達尊、羅漢等五種拳術,後在漳州認山東和陽師為義父,隨和陽師北上習武。(歷史上,上述五種拳術在福建曾同為五大拳種,因而被統稱為五祖拳。)蔡玉明先生的學生尤祝三在『中華柔術大全』中說:『吾夫子蔡玉明,曩以弓馬遊伴,兼通五祖拳法,白鶴手、齊天指、太祖足、達尊身、羅漢步……』蔡玉明先生正是以其兼通的五種拳法加上和陽師的拳術在清光緒中期年間,以不背師道之信義,融六種拳術之所長,創立了『五祖鶴(和)陽拳』,五祖鶴陽拳盛行後,人們一般於口頭上簡稱為五祖拳。由於閩南方言語音之誤,和陽長期以來一直被人稱為鶴陽,因而沿用至今。而五祖拳的所有套路,都是融合了上述六種拳術之長才形成了有別於上述六種拳術的獨特的風格。
綜上所述,了解五祖拳形成的歷史,(技術演變)明了它的技術特點,嚴格按五祖拳一系列練功功法練習,綜合功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