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儒帅佛道法 於 2011-1-4 03:00 編輯 6 N& ^$ @) [+ z$ u
( p* h# v& D* f6 k* d1.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读《老子》,首先说必须对老子所说的“道”有一个大致的纵览,按照以“老”解“老”的思路,可以首先从《老子》全文里找出“道”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特征之后,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真实含义,才能有所把握,不至于有根本的偏离。 第一个问题:在这里“道”是指规律,还是指物质?这个问题可以从第二十五章的文字来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这一章可知,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指规律,而且指天地万物的起源。首先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进而认为其“可以为天地母”。“有物混成”很明显,老子并不认为“道”是规律,而是一种作为世界起源的神秘物质。 但“道”作为这样的一种神秘的物质,它也要服从一个规律。按老子的观点,即“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实质上是指服从“自然”这一规律,作为天地万物之源的物质。 第二个问题:“道”作为天地万物的起源,是老子对世界的终极认识吗?也就是道是世界的本源吗?这一点,可以通过第四章来加以解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固然承认“道”是“万物之宗”,但是他仍然坦言“吾不知其谁之子”。也就是“道”作为这个世界的前身,是什么创生了“道”,使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并“为天地母。”,他也无从了解。所以,存而不论,只是指出“象帝之先”。也就是说,老子承认他不能断定“道”为谁所生,但是他可以肯定,“道”应该是先天帝而生的。对于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所以老子并没有把“世界”局限于人们所已经认识的天地万物。 所以,老子只是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但是并非世界的本源,“道”并不是老子对世界的终极认识。 第三个问题:老子为何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前面引的第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承认对于天地万物之宗,他也不知道其具体为何物,只能肯定它的存在,所以很勉强地给之取了字为“道”,取了为名为“大”。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看来,“道”只能让你感受它的存在,甚至可以认识它的规律,但是完全掌握和了解它是不可能的。所以第十四章云: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也正是因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混而为一。所以老子认为表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人们无法直观地认识其本质。然而,老子能够指出“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的规律,恰恰又是因为老子对于“道”,有了异于常人的深刻认识。老子对于道的认识,来自于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之上的推理和直觉,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接下来老子虽然给“道”取名为“大”,但是又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就是说“道”也可以名之为“逝”、“远”、“返”,所以,道是没有恒定的名称。故而“名可名,非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