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寺文字扁壶
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和9000年前的稻米什么样?秦朝阿房宫是未建成还是被烧毁?古代如何用开颅术治病?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问题,将在“考古中华”文物展中,得到一一解答。今天“登陆”首都博物馆的这场“重头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400余件展出文物中,有近七成是第一次在公众前“露脸”。
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本次展出的文物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60年来的重要成果,出土于32个省市的60多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与大型墓葬。
400件文物揭示历史
“从每个文物都可以见人,见社会,见历史。”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党委书记齐肇业所言,每一件展品都配以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解说,甚至还有考古发掘影视作品,使观众能够感受考古的乐趣,体会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齐肇业说,这是我国考古学研究成果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首次系统的展示。
观众在这个展览中,可以从一个废墟遗址,看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如何面对地震灾难;从几个龙盘,想见中国最早的城市之光;从满山汉墓模型,一窥中山靖王的奢华;从被穿孔的头盖骨,探索古人的开颅手术。
七成文物首次公展
在400余件展出文物中,有近七成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脸”,许多文物的研究价值都足以独当一面。比如,华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铲与弓箭箭头、钱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的稻米、接近5000年前的安徽尉迟寺立鸟神器、4000年前陶寺城址的毛笔朱书文字、黑彩蛇形龙盘、汉代最为精致的错金镶红宝石金钱豹、北朝人面瓦件等。它们对于研究史前文化、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夏商周断代标尺的建立、历代都城形制的演变规律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朱乃诚介绍,本次展览以文物、历史和考古课题为主线,按照考古学重大课题布展。尧舜时期的都城探索、夏商周三代研究的疑案……400件文物就是解开这些学术界重大课题的钥匙。
现代科技助考古研究
“取得重要的考古成果,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一向神秘的考古高科技,如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让人大开眼界,体质人类学研究、植物考古等难懂的学科也被嵌入了一个个考古案例。展览中展示了青铜器是怎么做的,还原了司母戊方鼎的被盗现场,科学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连记者这样的外行也能看得懂。
“文物是美丽、珍贵的,观众通过文物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习惯、社会构成和文化历史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正如齐肇业说的,本次展览深入浅出地让观众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考古,呈现出新中国考古60年的重要成果。
看点
中华文明的深深印痕
展览中最价值连城的文物是哪一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朱乃诚无奈地说,相对于普通观众所关注的经济价值,考古学家更看重科研价值,这400余件文物,无论是拿出哪一个,都能写出一篇考古论文,讲述一段历史故事。
两个字
中华文明前推500年
展出的陶寺文字扁壶为泥质灰陶,仅存留口沿及部分腹片,看起来像个军用水壶,但腹一面略平,另一面明显鼓凸。扁壶鼓凸面用红笔书写了一个清晰的“文”字,在扁平面也有一个红笔书写的字,上为圆角方框,似象征城,中为一横线,似象征地平线,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状。后面是个什么字,可能是“尧”,也可能是其它的字,尚无定论。
残破的文字扁壶,就因为这两个字令考古专家如获至宝。朱乃诚解释,陶寺遗址出土于山西襄汾,年代大体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这两个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汉字系统的文字,如果能确定后一个字是“尧”,基本上就可以判定陶寺遗址就是传说中的“尧都平阳”。
即使不是尧都,但有出土的彩陶龙盘,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遗址,也可以断定,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人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城内已有宫殿建筑。
陶寺遗址发现的城、王级大墓、文字、铜器等考古成果,将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以往认定的早至距今3700多年的二里头遗址提前到了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遗址,整整推前了5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