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全世界的华人社会,都会举办各种隆重的节日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等。而这些活动,都是与纪念屈原有关,因为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殉国。又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所以文艺界又把端午节称之为“诗人节”。在大陆老一辈的诗人,都喜欢在端午节这一天聚会吟诗,追思屈原,发扬民族正气。
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殉国,最早的资料来源是根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的一段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最权威的资料则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流传下来的。根据《史记》的记载,屈原(西元前三四○年─前二七八年)名平,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楚国人,为中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青年时代刻苦读书,博闻强记,很有才华。最初为楚怀王最得宠的助手,被任命为“左徒”。屈原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图强,联齐抗秦。但却被当权的上官大夫所排挤,而楚怀王忠奸不分,反而把忠君报国的宠臣屈原流放。这时屈原已经感到他所尽忠的楚怀王原来是一个“听之不聪,谗谄之不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昏君。从此以后,楚国便开始走上衰亡的道路。本来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一心想灭六国,兼并天下。而六国当中,则以楚国的版图最大,齐国的经济实力最强,如果楚怀王能够听信屈原联齐抗秦,以齐楚联盟为基础,再结合其他四国,那么楚国一定会成为六国中最强大的盟主,绝不至于被秦国灭亡。但是屈原的政治路线不能实现,因为楚国内部出了一批妥协投降的亲秦派,如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怀王的宠妃南后郑袖等。他们妒忌屈原的才能,并受了秦国的说客张仪的利诱,而招来丧权辱国的可耻下场。
那是西元前二九九年的事。当时秦昭王遣使诱骗楚怀王入秦“亲善”。当时屈原虽然已遭怀王疏远,但仍对国家忠心耿耿,劝怀王不要入秦,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然而怀王不听忠言,受庶子子兰之怂恿,终于入秦被俘,囚居三年,死于秦国。
楚怀王死后,由长子顷襄王继位,从此楚国更加衰败,屈原不得不独自流浪在洞庭湖边。不久以后秦国终于攻破了楚国的京城郢都。版图最大的楚国终于灭亡。这时屈原已经六十二岁了,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已亡,于是投身汨罗江,与楚国同亡。
屈原一生都能保持影祖国,爱人民的清醒头脑。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与奸佞邪恶势力为伍,当他在流放期间,洞庭湖边的一位渔父看见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问他何以流落到这般模样。屈原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句话概括了在当时腐败黑暗的社会中能洁身自爱,保持清醒头脑的可贵精神。而这种精神也都是从关怀人民的疾苦生成出来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而在国家多难、奸邪当道的时期,就更需要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在现代八年抗日战争的国难时期,为了鞭策汉奸走狗消极抗战的民族败类,郭沫若曾经写过话剧《屈原》,在当时重庆中央日报刊登,并且隆重演出,轰动全国。但却使当时的重庆政府非常恐慌和震惊,并因此使当时中央日报副刊部主任孙伏园受到免职处分。由此可见屈原精神至今仍有顽强的威慑力。所以在端午节时怀念屈原,是仍然饱含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屈原精神,也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为什么把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又称之为“诗人节”呢?因为屈原在流放期间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主的伟大诗篇,是中国第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创性的诗歌体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