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0 }8 t# C+ a7 D! L, \- `
0 S& B2 O) K! d& a
文祥手迹。
' @' m& n7 r- o E- b. ]) y5 p9 Q
/ h( p- T0 H+ m, ?. `; G ; v4 [" M( v* A( L7 g# ^$ B
4 p3 @# ~% m L! i/ ]) m2 D7 D 文祥。
9 P5 s( l6 g( F* M/ }
( G8 P, K2 }8 l4 j
% _. y6 D, O: e 4 g7 M3 R$ W7 G, ]
文祥墓。资料片
- l' I. r8 B; Q4 `) S
7 O+ o/ @# K3 A8 o- E Z( `. }
& ~0 d) {9 X- q G8 I3 [8 g 文中里这名字乍一听来似乎很难意识到它是一处地名,少了类似街、路、巷这样的街路标志性字眼,这恰恰是它令人费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 Z5 G: p6 l: e8 |
; Q7 P _) u9 X0 N 民俗学家齐守成介绍,这是街路改造所衍生出的地名,而事实上,这文中里该是取了文中堂胡同的韵意。“在1957年的街路名称和门牌号码整顿时,将这一带的文中堂胡同、土影壁墙胡同以及华家胡同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了‘文中里’。”
' ]3 Q4 _) @$ N6 [, I" }8 t4 t0 S: y' g* M l9 P& Z5 b% S# \
文中里名因文中堂宅邸
. }7 p- r9 f" _& `; a' U
5 n; i: I# r& |4 _' G 那么,三条胡同为何被合并命名为文中里?文中里中曾经演绎了怎样的故事?这一切要追溯到清末年间,早年的文中堂胡同里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它便是文中堂的宅邸。中堂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官职。这位曾居于盛京的文中堂名曰文祥,或许他的名字少有人知,但在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中,他扮演了促成该事件的重要人物。1 [# ]5 I/ v3 w6 w
1 J' z% x6 Z% O3 F 据资料记载,文祥,姓爪尔佳,字博川,号文山,又号绮园。正红旗人。 1845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1858年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 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命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与恭亲王等联名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o1 R' t1 o% c. D+ a$ c/ d/ C8 P; \/ U# c5 x: V+ P( r
咸丰帝病死后,文祥与其他大臣上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 1871年,文祥被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被封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继位后,文祥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 1876年病死,谥“文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