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0|回復: 1

中国武术竞技力真相【王开】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1-2-26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触泰拳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

“没办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梅惠志说,当时,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出国,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很不适应。“与泰拳硬碰硬,我们根本打不过,拳脚打在对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样。而当时我们的队员抗击打能力比较差,挨上两三下膝肘就不行了。”

此次惨败之后,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录像拿回来反复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边腿和膝肘。他们的记分主要是以击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时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他们根本就不躲。但我们的散手没人家能挨打,散打只有发挥摔法的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梅惠志说。

不久前泰拳拳王放言要秒杀中国功夫,无论是否炒作,让人们再次审视声名在外而又难以捉摸的中国功夫,如果站上擂台,竞技力究竟几何?

散打为何难敌泰拳

梅惠志是北京市散打运动的创办者。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国际式摔跤教练,他在北京武术队主教练吴彬和中国式摔跤教练李宝如的协助下,开始练习散打。

练习散打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走向了世界,并获得国际好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外国的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中国功夫实战能力如何,成为一个亟待证明的焦点。

“那个时候来挑战的国外武术爱好者,很多都由我来对付。”梅惠志说。但来较量的一般都不是职业搏击手,由摔跤转为散打的职业运动员梅惠志完全能够应付得来。“在1990年第一次带队参加京港搏击会之前,我们对世界上的整体搏击状态并不了解。”

其实,中国功夫与泰拳的较量一直在进行着。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显示,从1921年开始,中国功夫就在向泰拳发起攻击。但除了1922年,由流亡泰国,本有武功,并拜华裔泰拳宗师为师的李德与泰拳手打平之外,其余皆遭惨败。

而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由香港和台湾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也仅有一场平局,其余都告失败,而且败得相当惨,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

但近几年,散打所代表的中国功夫在与泰拳的对抗中,却出现了赢多输少的局面。“双方研究规则,泰拳可以用肘膝,我们可以用摔法,做好针对性练习,赢面比较大。”梅惠志说。

不过,近几年的中泰对抗赛,中国散打的成绩受到了不少武术爱好者的质疑。人们在有限的中泰对抗录像中,以及各种中泰对抗赛中国散打大获全胜的消息中,对泰拳手的来历及资质并没有多少了解。

相对来讲,为众多搏击爱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与中国散打冠军孙涛的对抗,更像一次上规格的对决。在这次比赛中,播求很顺利地拿下了孙涛。这个结局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从双方的简历可以看出,作为职业泰拳手,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站立综合搏击赛事K-1上风靡全球,其成绩是170战,155胜;而作为中国体制内的运动员,孙涛的比赛次数只有24战。

民间并无武功高手

虽然,从中国功夫与泰拳的对抗历史中,中国传统武术的成绩还不如散打来的好看,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相信,真正的中国武术的技击精华是在民间,在传统拳术中。虽然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在那些与世隔绝的密境,有神仙般的武林高手存在。

“虽然存在民间有高手这一说法,但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梅惠志说,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

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梅惠志说。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下就不打了。

“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他还在那转圈子,被我们的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梅惠志说。那一次,最后冠军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这一次的场面比北京的散手试点更加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表演,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那人只挨了一脚,自己就跳下擂台了。

还有一位神秘人物,自己爬上擂台要求比赛,当地组织者要求他先报名,但遭到拒绝,理由是“不敢留名,打完了再说”,并自称已经“毫无欲念,不吃荤腥”。看到这种情形,梅惠志专门交代队员不要踢第二脚,因为第一脚把人踢倒,第二脚必然会踢头,这样会导致这些没有任何对抗训练的对手直接休克。

对于民间有没有高手,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一个常识:“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消息闭塞,交流不便,物质贫乏,隐士们如何能启发悟性,拓展眼界,避免徒劳创作呢?又怎样能通过大量‘见手’来交流技术,衡量自己?否则,又是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掌握精髓呢?生活问题怎样解决,营养哪里补给,资金、器具谁来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训练效果怎能提高?”

而在梅惠志看来,传统武术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的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无实战训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我们同他们交流时,分出胜负也就一个照面,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

传统武术缺乏对抗训练导致了许多悲剧。1987年,在一次两省警察的集训中,某省一名练习传统武术的警察与另一省份练习散打的警察对练,结果因为前者从未做过对抗训练,在被摔起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意识与技巧,头部直接坠地,导致死亡。

中国武术极度缺乏技击性

“但传统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传统武术也是一拳一脚。”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说。

作为格斗技术的武术本来就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除了在影视剧中,我们很少看到中国武术与外界的对决,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到底如何?

民间武术家赵道新认为,中国武术最大的骗局就是具有所谓的“技击性”。虽然传统武术有些技法还是包含着较高的技击性和潜在技击性,但赵道新肯定,当今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极度缺乏技击性。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

在赵道新看来,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却不针对格斗需要,特意发展那些直接专用于格斗的素质和技术,从根本上说称不上是技击训练。

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炼耐心。

实际上,从民国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套路对招一直在进行着理想主义的尝试。“2003年我还亲自参与过这种尝试。”刘普雷说。当时,散打王节目在湖南卫视火爆上演,四川的几位武术爱好者找到刘普雷,希望能够录制一些对招的节目。

“在他们的想象中,仍然还是那种你一招白鹤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刘普雷说,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练习散打之前,他就参与过这样的试验,但从来没有成功过。“你想啊,就像治病一样,怎么可能是开好了方子等病人呢。”

但四川的那几位武术爱好者很固执,找到了一位喜好武术的企业家赞助,还找了四川省套路队帮忙,按照这种套路对打的方式进行,结果可想而知。“拿不出手!”赞助该项目的企业家对刘普雷说。

相反,因为那些练习套路的孩子并没有经过技击训练,反而很容易受伤。“尤其是小关节之类的,动不动就会受伤。”刘普雷说。而这相对于现代搏击来说,无疑是没有任何技击性的。

但刘普雷并不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能力在国际上就毫无竞争力。他更加相信是规则原因,对竞技结果有直接影响。

梅惠志也是同样的观点。“如果双方约定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三个月的训练,然后再进行对抗的话,胜负难料,反正是有得一打。”

而在本刊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对中国功夫竞技水平最悲观的说法来自一位在国外学习柔术、到中国创办竞技俱乐部的华人。他认为以当前中国武术的竞技水平,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日美水平。

国际拳坛为何不见中国选手

既然中国武术的竞技水平在国际上并不落下风,为什么在诸如UFC、PIRDE、F—1等国际顶级的搏击赛事上,见不到中国选手的影子?

“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而要打F—1必须要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刘普雷说。

1998年年底,刘普雷曾经带队去过K—1现场,当时主要是带套路队去做串场表演,其中还带了两位散打运动员做现场表演。“那是我第一次去K—1现场,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一个擂台赛能做成那个样子。”刘普雷回忆说,六万多人的现场,灯火辉煌,壮观极了。

接触过K—1之后的中国散打选手曾经低调参加过这个比赛,但结果并不理想。不过,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实际上中国的散打运动员都比较想参加诸如K—1的国际顶级格斗赛事,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高额的奖金。

但是,作为国家运动员的中国散打高手并不自由。首先从身份与资质上来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的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F—1。参加F—1的拳手都是为了高额奖金,“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教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搏击手说。国内的全运会体制使得职业教练以及运动员都必须围着全运会使劲,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有去国外顶级搏击赛事交流的必要。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输不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

现代性质武术俱乐部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艰难起步状态,要培养出自己的职业搏击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好在中国武术协会对于俱乐部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刘普雷说。

俱乐部的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中国的搏击市场,还能够拓展职业运动员的就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感叹“国外的搏击手都是明星,国内的搏击手都是保安”的尴尬现状。

华语辩论网转载者稻香居士补充

大家可以看看帖子上面的视频。。。。中国武术在海外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这是一场在巴基斯坦街头进行的不同门派对决,由于采用了极真空手道的比赛规则(即不能使用上肢攻击对手胸部以上部位),双方便把各自门派的踢术都展示得淋漓尽致。注意45秒的那个动作,简直就是传说中的“蝎子脚”!
片中红衣武术高手叫艾山·萨福伊,在中亚是个传奇人物。他的师傅瓦赫杜拉·萨福伊是阿富汗最著名的中国功夫高手,阿富汗功夫协会主席,长期在巴基斯坦生活。据说教授过三千多名学生。老外最讲究学了东西就要用。瓦赫杜拉·萨福伊最出色的学生艾山·萨福伊四处与各种搏击练习者挑战,他曾跟跆拳道、踢拳道等各种修习者比武,胜多负少,有些比赛还赢得很精彩。非常值得称道的是,瓦赫杜拉·萨福伊与他的学生们为了证明“中国功夫”不是只能拍电影,也可以实战,因而一直在实践。
由于瓦赫杜拉·萨福伊并没有向别人透露自己的中国功夫究竟是向何人所学,所以外界有人猜测他可能根本就是无师自通,也许是从各种武术书籍和功夫电影中得到灵感,再经过大量的实战磨练演化成现在的风格。但是从他学生艾山的比武视频中看,他们的中国功夫相比中国本土明显经过了改良,简化成了大开大合的较有观赏性和杀伤力一些拳法和腿法,显得更符合穆斯林刚烈彪悍的性格。但不管怎么说,艾山的比武,绝对比中国的《武林大会》要激烈和残酷。他们那经过千锤百炼的中亚式中国功夫,肯定比很多从不出手的“中国武术大师”要实在得多。

标题更正声明:该视频属于转载,拍摄于1999年。关于比武者的姓名和门派介绍,在片子开始1—4秒时屏幕左下脚有英文提示:KungFu (功夫)VS Taekwondo(跆拳道)。但由于片中艾山的对手身穿空手道道服,比赛也采用了明显的极真空手道规则,所以本人起初以为是当时视频制作者搞错了艾山对手的门派。考虑到部分练习跆拳道的网友的不满和出于尊重视频原作者的立场,现特更正视频标题。


本文来源:华语辩论网    作者 稻香居士

易子 發表於 2011-8-21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易子 於 2011-8-22 18:56 編輯

我不知道这篇帖子究竟是这么研究的,就紧紧凭借所谓武术队的一个人的经验就判定中国武术民间无高手,简直是笑话。
中国的武术不是表演过家家,不是你们那些在台上打散打的和泰拳打过几次就说民间无高手,你们带着防护用具还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丢不丢人!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经过几千年的冷兵器战争发展和成长起来的,是杀人的武学,你们打个流鼻血就不得了,那简直是猴子演戏。1929年民国举办了国术大赛,参加都是响当当的国术大师,后来成立了南京中央国术馆,里面有李景林,孙禄堂,刘百川,杜心武,杨澄甫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岂是你们这些散打的所能比的,中国武术起手就能致人伤残,杀人于瞬间,没有实战性的表演一些隐藏的人物根本不会出来,因为看不起你们这些官方的武术队。
在海外的武术高手多了去了,国外大圈帮还有海外各种华人社团,私人组织都隐藏有武术高手,这些人都是在和老外的生死搏杀中成长的,有许多是国内武术大家的后裔,弟子。传承。你们国内见不到,当然说没有高手了,高手一出手,你就死了,还说风凉话,不可笑吗!
下面附一张图:这些名字你们只要稍微查一下就知道是多少惊人!
民國拳術大師合影.jpg

  照片摄于1930年前后的杭州,收于黄文叔所著《国术偶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一书。
  排从左至右依次为苏景曲、钱西樵、高振东、褚桂亭、黄文叔、沈尔乔;
  下排左起杨澄甫、孙禄堂、刘百川、李景林、杜新武、郑佐平、田兆麟。
  照片上的人物几乎都是当时的国术大师、武林名家。
  前排中坐者为李景林,近代武术大师,武当剑派名家、第十代武当剑传人,曾任直隶督军,1928年出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成副馆长。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受教者有黄问叔、高振东、褚桂亭、钱西樵、苏景田等。
  李景林左侧为杜心武,擅长轻功和自然门功法。从小拜武林怪杰徐矮子为师,学得惊人的功夫,早年做保镖,被誉为“南北大师”。赴日本留学后认识了宋教仁,参加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的保镖。
  杜新武右侧为刘百川,属北派少林罗汉门。曾在香港以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国大力士,孙中山亲自为他题写“尚武精神”横匾。得少林高僧杨澄云秘传,身手非凡,尤其擅长腿法,有“江南第一脚”之称。
  刘百川右边为武学宗师孙禄堂,孙氏太极拳创始人。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的长期深入研修,将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造了柔顺中和、灵活巧变、整实猛烈的孙式太极拳。  
  下排左一杨澄甫,从小跟随父亲健侯习练太极拳,并得伯父杨班侯的指点,深得杨氏拳学精要,集杨氏三代的练拳心得,将传统杨式拳架逐步修定成为宽大、舒展、柔缓的拳架,一套共八十五式,而杨澄甫定型架也成为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拳架。
  相片中褚挂亭、田兆麟、郑佐平,均为杨澄甫弟子;沈尔乔、钱西樵则为田兆麟弟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