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朱则杰
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写有《西陵感旧》前、后二题,各为五言律诗一首,分别见于《曝书亭集》卷五、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本)。题内“西陵”,后世多写做“西泠”,即今浙江杭州。前题《西陵感旧》,作于康熙元年壬寅(1662)夏秋之际,悼念当年六月初一因“浙东通海案”而被清廷杀害于杭州的魏耕等人,具体可参拙著《朱彝尊研究》下编之一《朱彝尊抗清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后题作于次年即康熙二年癸卯(1663)十月顷,因此题作《西陵后感旧》,全诗如下:
潘安曾对酒,吴质数论文。旧史悲难续,斯人意不群。
一为江海别,遽作死生分。凄断山阳笛,那堪岁岁闻!
关于这首诗的本事,由于标题上的联系,旧时曾认为同系悼念魏耕等人而作。但再经过考察,发现它可能是凭吊另案的吴炎、潘柽章。
吴炎、潘柽章都是江苏吴江人,以史学擅长。据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五《书吴、潘二子事》记载(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2版),两人都有志于“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潘柽章曾刻《国史考异》三卷,顾炎武即“服其精审”。顺治年间,浙江湖州的庄廷编纂“明史”,“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氏中”。后来该书被奸人告发,凡编书、刻书以及“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共杀“七十余人”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庄廷“明史案”。而吴炎、潘柽章二人,在该案中死得最无辜,在当时也最有名。至于该案的审理,主要即在杭州进行;吴炎、潘柽章等人,最后也都是被杀害于杭州,具体时间则在康熙二年癸卯(1663)五月二十六日。考朱彝尊上一年为躲避“浙东通海案”的牵连曾逃往浙江温州,到这一年的十月因生父病危返回嘉兴,途经杭州时才写下这首《西陵后感旧》。他在这个时候追悼吴炎、潘柽章,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由此再来看诗歌的正文。其首联二句所谓“潘安”,所谓“吴质”,显然是在借历史人物暗寓吴炎、潘柽章的姓氏。次联“旧史悲难续,斯人意不群”云云,则关合吴炎、潘柽章的史学造诣,兼寓“明史案”的悲惨结局,以及赞颂他们的高尚节操。这与顾炎武当时在山西所作的《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云云(见《顾亭林诗文集・亭林诗集》卷四),内涵正复相同,可以参证。从诗歌中还可以发现,朱彝尊此前同吴炎、潘柽章二人,事实上还曾经有过交往;只是除这首诗之外,在朱彝尊现存其他作品中没有看到更多的线索,因此这种交往究竟是纯粹限于学术还是同样与秘密抗清有关,这一点无法判断。而朱彝尊在这前后两年――实际上还不足一周年的短暂时间里,相继失去了魏耕等抗清战友和吴炎、潘柽章等学术同好,这就难怪他要慨叹“凄断山阳笛,那堪岁岁闻”了。
笔者过去在旧作《朱彝尊》,和初版《清诗史》的第八章《朱彝尊和顺康时期的诗风演变》中,曾经将这首诗的本事简单地视同前题《西陵感旧》(分别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朱彝尊》收入拙著《清诗代表作家研究》(齐鲁书社1995年10月第1版),和《清诗史》再版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以及其他相关场合,便将这首诗暂时予以略去。现在将有关考订写在这里,也算是对前此自己的一个检讨。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文化系)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