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漢族網
(3)容易推卸,与之前动辄就被砍头的“反清复明”诗不同的是,这首诗的原作者是唐朝的李白。你乾隆再***,也不至于把李白扣上个“反清复明”的罪名,再将他从坟墓中拖出来杀头吧?! 由此看来,李白的《静夜思》能成功演变为一首鼓舞人心的“反清复明”诗,与其说是偶然,倒还不如说是一种必然! “举头望明月”——不仅成为当时所有汉人自强不息精神枢纽,更是顽强支撑着几乎摧残殆尽的民族自尊! (六)《唐诗三百首》——作者也是个反清义士? 近代版《静夜思》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我在“惊爆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文中,将之归功于《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孙洙(1711—1778)。因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静夜思》就出自那儿,并给出了以下三点理由: (1)《唐诗三百首》很可能就是当时贤达志士“反清要从娃娃自己抓起”的用苦良心之作! 《唐诗三百首》和宋代的《千家诗》一样,完全是一本儿童启蒙读本,按理说,应多挑选一些花鸟虫草、忠孝礼仪之类易学好懂的诗才对,可《唐诗三百首》近半内容却是反映有关唐军和胡军作战题材的?作者在书中的序言似乎“话中有话”: 他称宋朝《千家诗》编排不够规范,说其是“随手掇拾,工拙莫辩”,事实上,《千家诗》历经数百年风雨考验,它挑选的大多是各个时期的精品,而且严格按“春夏秋冬”的次序编排,而《唐诗三百首》却连这个最起码的要求也达不到,只不过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增仓了许多唐代乐府中的“出塞曲”——这样的战争诗而已; (2)作者对宋诗十分忌讳,说把它和唐诗放在一起是“殊乖体制”。故他对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宋朝诗人的诗一律排斥。难道宋朝真的就没有一首适宜的诗歌可供他选择?! 说到底呢,是宋人的“战争诗”实在不争气啊!就拿陆游的《示儿》诗说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结果大家知道,他的子孙清明时节也只能哭吟着“路上行人欲断魂”给他老人家烧冥纸了!因此,这“失败”的宋诗是万万不能选入让孩子们多看的,否则这些孩子就会变得颓废而没有进取心;而唐诗则完全不同,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当时“胡兵”一般连玉门关都不敢闯进,总之,“唐诗”最终的结果就是彻底打败了“胡兵”(暗指清军)——而这也才是该书作者所最需要和乞盼的! (3)作者“蘅塘退士”这名字十分奇怪的,古人有做“居士”的、“道士”的、“隐士”的,惟独还没有听说叫做“退士”的;经我查实,他居然还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晚年则断然选择做了“退士”!看来,他是要和朝廷彻底一刀两断了——八成也是个反清义士! 此外,他在序言中自己声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后一句似乎有些“语病”,因为真的不会吟诗的人,即便熟读唐诗一万首也不管用,以至后人将此句改成了“不会作诗也会吟”。 依我看呢,“退士”先生并不糊涂,他的真实想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赢”世也会“赢”!也就是说,目前暂时反不了清朝就先忍着,将来一定会赢来胜利。因为,他已把“反清复明”的重任寄托给了下一代,为此,他在序言中还特别叮嘱小朋友“白首也莫能废”——其反清之心切,可见一斑! (七)不能说出的秘密 应该指出,到了乾隆末期,文字狱稍为放宽。主要是清廷统治日益腐败,人民纷纷起义,清廷连***起义也来不及,就顾不上在文字上吹毛求疵、无中生有。 “蘅塘退士”正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宝贵时机,果断辞职作了“退士”,进而编撰《唐诗三百首》,他就是想通过唐诗将自己的“反清复明”思想灌输给孩子们! 据统计,唐诗的总集、选集不少于120种。而蘅塘退士的选本问世不久,就达到了“家弦户诵”的程度——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唐诗选本望尘莫及的。当时有人形容为“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意思就是说每家都有一本。就连蒋公也一直携身带之,并奉若神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