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汉学网 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先生对修辞学两大分野的划分的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些还不甚完美的地方。《发凡》对积极修辞的划分很细,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共分四大类38个小类。但是有些辞格,我们认为不是很合理,例如:省略、错综、节缩、倒装这些辞格,不应划入修辞范围内。这应当是属于语法或其他方面的内容,总之,不应作为修辞手段。还有像示现、呼告、避讳这三种是否属于辞格,是否应划到修辞学范围,我们认为还是有待于商榷和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修辞格的定义,有些很模糊,例如《发凡》对“比拟格”的定义虽然没有说错,但绕来绕去容易把人绕糊涂了,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述法?比方说“拟人”就是将人所具有的思想、动作和行为赋予物;而“拟物”则是将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某一特性赋予人。这样,不仅简洁得多,而且也便于理解,便于操作。
再次,我们认为《发凡》还存在这样一些欠缺之处,比如:消极修辞的论述单薄不充实,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积极修辞的篇幅不成比例。篇章结构因格无定局没有涉及;具体辞格的归类、解说还有可商榷之处,例如,感叹、警策不应单拿出来;讽喻应归入比喻;示现和摹状不应单设格;跳脱和倒装不是辞格;设问不应单设,等等。这些不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发凡》的某些论述,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发凡》在论及修辞技巧时说“技巧是临时的、贵在随机应变,应用什么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大抵没有定规可以遵守,也不应受什么条规的约束。”[14]在论及积极修辞如何适应情境时说:“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境随机措施。”[15]对于修辞行为如何适应题旨清境,《发凡》认为无规律可以遵循。此说显然同修辞学要现代化、科学化、精密化的要求有距离。
三
综上所述,虽然《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说,它的“功大于过”。也就是说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成果,还有他对修辞理论的非凡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也说了,只有有欠缺才会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出现。所以,我们承认《发凡》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在《发凡》的理论的基础上,在它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再接再厉,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理论。我们也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的丰硕成果。
总之,陈望道以《发凡》的出版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功在创新,功在历史;《发凡》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引导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在科学形态上更其日趋完善,功在当代,功在将来。(作者:李晓敏)
【注释】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323页.
[2][3][7]陈望道.《陈望道修辞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308-309页,243页.
[4]盛林等.《二十世纪中国的语言学》.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版.
[5]宗廷虎,赵毅.《弘扬陈望道修辞理论,开展言语接受研究》.《复旦学报》.
[6]郑子瑜编写.《中国修辞学史稿》的体会[A].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8]刘大白.修辞学发凡・序,转引自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9]张志公.《修辞学发凡》给我的教益[M].同上.
[10]郑子瑜.中国修辞学的变迁,转引自郑颐寿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2月.
[11]宗廷虎.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同上.
[12]张炼强.《中国现代修辞学科学形态的建构与完善》.修辞学习,2002年第5期.
[13][14][1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283页,11页,10页.
【参考文献】
[1] 王 敏.《陈望道的修辞学方法论》.修辞学习,2002年第3期.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
[3] 郑颐寿.试论陈望道的“大修辞学”观.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2月.
[4] 于建凯.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继承与创新.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0月.
[5] 盛林等.《二十世纪中国的语言学》.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版.
[6] 李 冉.与时俱进,推动修辞学的学木创新.修辞学习,2002年第6期.
[7]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版.
[9] 陈望道.《陈望道修辞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 宗廷虎.陈望道修辞学思想引领中国修辞学新开拓.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