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6|回復: 0

[训诂学] 《字里藏医》奥秘:汉字里隐藏中医知识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09-2-2 1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解放日报
“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思”和“想”有什么区别?“肥”与“胖”是一回事吗?《字里藏医》一书深入浅出地厘清了一些最基本的中医学词汇,展现了隐藏在汉字里的中医知识。  

  魂 魄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神魂颠倒”、“惊心动魄”等等。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作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作魄。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我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为青蛙做活体实验,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先用钢针从椎空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破坏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烧灼自己的纸片。这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震撼。这就是典型的魂去魄在。  

  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这时候人仍有心跳、呼吸。伤魄或落魄的人,会打鼾、憋气,甚至会呼吸、心跳骤停,都是魄在工作。  

  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梦境。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胎光就是生命之光,故称神明,是人最可宝贵的。所谓黯然神伤者,就是胎光晦暗,人就会出现抑郁,满眼灰色,了无生趣,甚至求死。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浅睡的问题。  

  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养魄之法在于锻炼身体,养魂之法全在养心。  
   
  思 想  

  “思”,繁体字写作“”,“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10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烦 躁  

  “烦”是会意字,从页,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体字的“头”(^)、“烦”(),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能任物,是心气、心血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心血。  

  “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躁,疾也。”(《说文》)“躁者不静。”(《管子・心术》)巽为躁卦,风火相扇,如同朱雀公鸡,急切好斗。  

  现在临床常见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咬铅笔,咬指甲,不能静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东走西跑,忙忙碌碌。成人焦躁也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四处出击,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对每件事情都无法保持持久的热情。坐下来抖动腿,躺下来辗转反侧。有的手脚心烧灼,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  

  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肥 胖  

  现代人以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个词。《说文》:“肥,多肉也。”  

  《内经》中的“肥”字是形容肌肉丰满,体形大,皮革充盈的人,不是指脂肪多。今天肥胖的意思,古人叫做脂肥或膏腴,类似的还有丰满、丰盈。腧穴中的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善于化痰降脂,是减肥的要穴。  

  “胖”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时贡献的半体牲畜,也就是半扇肉。“胖,半体肉也。”(《说文》)后来引申为宽大。《礼记・大学》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肥的反义词是瘦或瘠,胖的反义词应该是干瘪。  

  胖还用来形容水肿、胀满。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说的就是男人怕从脚上肿起来,女人怕从脸上开始浮肿。其实无论男女,出现水肿都是心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只不过心脏病一般表现为下肢水肿,肾病表现为面目浮肿。更不用说肝硬化腹水,肿的是肚子,有的连肚脐也要顶出来。  

  肥胖的人都是体形丰盈硕大,但是内容不同。脂肪多的人古人称为膏人,纵腹垂腴,就是现在挺着啤酒肚子、嘟噜着脸蛋儿的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称为肉人。这些人体形丰满,但是上下匀称,没有赘肉。还有一种体形不大,但是脂肪坚实,肌肉强悍,古人称为肥人,也叫做脂人。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肿的人、胀气的人。   

  消 化  

  “消”发音同“小”,是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比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消”也形容人体消瘦。《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说的是肌肉和皮下脂肪减少。“消”也形容无形的能量―――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篇》:“悲则气消。”说的是过度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会导致人体能量耗减。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故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说的都是胃对食物的消解功能。  

  总之,“消”表示的是量变,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也就应运而生了。“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的“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就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当食物经过胃的研磨、消解、搅拌以后,被送到了小肠。小肠又称赤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于此。手少阳分泌的胰液和足少阳分泌的胆汁注入到了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为酶的工作提供了足够合适的温度,使得化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食物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做“化”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那就是不消了。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有人也称之为“完谷不化”。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罢了,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消饮食的功能在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少阳三焦和胆,化水的功能在太阳小肠和膀胱。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