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2|回復: 0

[快乐汉语] 谜艺大观(一)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09-7-2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灯谜
谜面  
    谜面是灯谜的面目,颜容,涵义,是一条灯谜的主题内容。灯谜的谜面要求尽可能的简洁,精炼,流畅,自然,富有文。
    谜目
    [ 谜目] 指所要猜射事物的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是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媒介及纽带。它好比解题的提示和游览的导图,给人以启迪,诱导、帮助寻找通向谜底之捷径。因此,谜目宜细不宜粗,宜狭不宜广,宜明不宜暗,宜通俗不宜晦涩。谜材选好之后,即可定谜目。谜目务求定得准确、明了。猜俗语,口语或常用词的最好注明字数;猜地名,国内的宜选县以上的,并注明属哪个省(自治区);国外的要注明国名;猜古人要注明朝代;猜诗词要择名句,唐诗要注明五言或七言,宋词要标明那一家;猜古文要择名篇,并要标出篇目;猜药品的要标明中、西;猜电影要注明中外;猜剧目要标出剧种;猜科技名词术语要标明所属学科;等等。总之,谜目范围要定得恰到好处,不宜一宽就宽如大海捞针,一窄就窄到一戳即破。
    谜底
    [谜底] 是指谜面含蓄转折所指的,要人猜射的事物本身,是灯谜隐藏在内的部分,也可以说是谜面和谜目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从这两个已知条件下求出的未知数。谜底既要符合谜面的内在含义,又必须符合谜目所限定的范围。
    谜材
    也就是能够用作谜底的素材。由于灯谜是文义谜,诸如单字、成语,俗语、新词、诗词曲赋、花鸟鱼虫、中外地名、古今人物、书刊影剧、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等专用名词,各类事物名称等等,几乎都可入谜,可谓包罗万象,洋洋大观。当然,由于灯谜又是一项群众性极广的文字游戏,所以提倡选择那些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作为谜材,摒弃一切冷僻艰涩的谜材。谜材的大众化、通俗化、时代化,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拟面
    择取谜材改造成谜底后,接着就是为谜底配设谜面。配面有两种情况,一种选取现成的句子谋面,如古诗词,成语,各类专业名词或专有名词等,叫选面;二是自已拟制谜面,叫撰面。
    谜体
    谜体是指灯谜的各种体裁,指灯谜内涵组合的形体和结构,俗称“法门”或“谜法”。谜体是从灯谜创作实践中产生归纳出来的。运用它可以概括地找出灯谜中一些规律性东西,便于理解、分析、推敲和运用。每则灯谜必定有一定的谜体即技巧范围,全靠猜者模索。在分析灯谜时,首先应剖析谜体,只有掌握熟识了它,才能懂得各种类型的灯谜技巧和猜制方法。
    别解
    别解是灯谜最基本的特点。所谓“别解”就是谜面与谜底的扣合要有别于语文范畴的解释,不能机械呆板地按照面底词句的规范化意义即本义去理解,而应该转弯抹角,别取意境,从汉字的意义衍化,笔划增损,谐音象声,象形以及反义相扣上去理解。其谜底应使人感到既与规范的意义有联系,又不受规范意义的限制与约束,从而体现出“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的特色。正因为别解的作用,才使灯谜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谜坛有“别解方成谜”的说法。就面底关系来说,别解有三种情况:一是谜底别解;二是谜面别解;三是面底别解。
    犯面
    也称犯颜、露面、露春,即在谜底出现谜面上的某个字眼。对灯谜来说,“底面不相犯”是制谜和猜谜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因为一相犯,谜味就顿然无存了。所以犯面历来被谜界公认为是灯谜猜制最大的禁忌。例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打国产影片一),谜底是“人生”。本谜谜底和谜面都有一个“人”字,显然是犯面了。尽管旧时对于犯面的灯谜可以设立什么“露春格”,“泄白格”之类,但一“露春”或“泄白”,猜射起来只能使人索然无味。因此,凡是犯面的谜都是不合格的灯谜,应该坚决摒弃之。
    倒吊
    亦称“倒葫芦”。是制谜的常见病,在逻辑范畴上,特别是在概念上,制谜要求面和底有基本相同或相类的外延;如不能等同或相类,则面上概念的外延必须小于底上概念的外延,即谜面应是外延较窄的种概念,谜底应是外延较宽的属概念。倘若颠倒了这一种属关系,势必有悖情理,面底扣合必然不妥贴。如“填词入曲”(打一机构名),谜底是“文化宫”。众所周知,古代五音包括宫、商、角、徵、羽。“宫”是五音中的第一声,“曲”包括了五音,概念显然比“宫”大得多。该谜将底面之间的逻辑关系颠倒了。如将谜面改成“词入五音第一声”则可避免倒吊之嫌。又如:“花市”(打国产影片一),谜底是“芙蓉镇”,如果说将“市”解作“集市”。将“镇”解作“集镇”尚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以“花”扣“芙蓉”便不通了。因为芙蓉只是花中的一种,是个种概念,花是属概念,所以本谜是将种属关系颠倒了。对于犯有倒吊毛病的谜,有时可将其面与底互易位置,则往往又能成立。如上谜就可以改成以“芙蓉镇”为面,打社会活动形式“花市”。如此对调一下便可使这条谜起死回生。
    闲字
    是指谜面或谜底中没有着落的某些字。制作灯谜要求面底紧密相扣,不宜出现无法扣合的不相关的闲字。因为一有闲字,往往会干扰猜者的正确思路、将人引入“牛角尖”,百思而不得其解。同时有闲字势必造成面底扣合松散或牵强,难以自圆其说,以理服人。闲字有两种情况;如果谜面有闲字称之为“谜面抛荒”;如果谜底有闲字则称之为“谜底踏空”。
    形扣
    亦称字形分折扣合法。其成谜方法是利用汉字的字形变化,运用拆字、离合,增损、象形等方法去制作,故其相应的猜法也是从字形着手,这过对字形结构的剖折来揭示谜底。
    义扣
    亦称字义分折扣合法,其成谜方法主要是运用字义、词义或句义的变化来达到谜底“文义”相扣,故其相应的猜射方法也从“文义”上着手。“义扣类”灯谜主要有会意体和分扣体两大类。
    谜眼
    正如诗有诗眼,词有词眼一样。谜也有谜眼。所谓谜眼,就是灯谜中最具别解意趣,从而使谜味浓郁的关键性字眼。这样的字眼如果出现在谜面,则可“面眼”(俗称“明眼”);如果出现在谜底,则叫“底眼”。例如:古人曾以“醉翁亭也”为面射韵目“二十一个”。面眼就是“也”字。“也”在谜面本作语气助词用,如今则虚词实指,变成专门名词,特指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篇中的“也”字有“二十一个”,这个“也”字性质之变化,既出人意料之外,也合符情理之中,堪称造化神奇,活灵活现。又如以“残雨翻飞入眼来”为面射国产影片《泪痕》,面眼是“翻”字。将“泪痕”二字拆开得一个“眼”、四点水(暗喻“雨”字残缺)和“疒”,这个“疒”就是飞字“翻”过来而形成的,这个“翻”字用得何等机巧,它使谜面“飞”字的形发生变化而又不失真,从而达到底面互相关映,浑然一体,丝丝入扣。再如以“仿佛若有光”为面射中药“当归”。谜面《桃花源记》一句,原意为“好象有光亮”之意。其实“有光”就是面眼。因为“有光”已由动词摇身一变而成名词,特指明代人“当有光”的名字,“当归”别解为“当如是归有光”。再看看底眼的情况。如以“指腹为媒”作面,射古文篇目“《隆中对》”。本谜之底眼是“隆”字。隆中本是古地名、如今被巧妙而诙谐地转化作动词“隆起、凸起”解。指腹为媒就是指两户人家的女人尚挺着大肚子未分娩时,就已经对好了亲家。通过“隆”字出神入化的别解,使全谜传神阿堵,谐趣顿生,令人喷饭。又如以“判刑”为面射俄国名著一,谜底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本谜之底眼是“与”字。“与”在谜底中的原义作“和”解,本是一个连词,但如今却发生变态,作动词“给予”解,整个谜底别解为“由于犯罪而予以惩罚”。“与”字一经点化,立即妙趣横生,神韵尽出。再如以“胯下之辱”为面射商业名词“信得过”,本谜之底眼是“信”字。“信”在谜底之原义是作动词“相信”解,但如今却别解为汉代人韩信。谜面之典故是说韩信少年时曾被顽童的胯下爬过去。“信”字经过这样由动词一变而成名词,马上使全谜活跃生色。饶有谜趣。由此可见,谜眼在灯谜中往往起画龙点睛之功效,具有化平凡为神奇之本领,值得人们仔细推敲和品味。
    破格法
    也称破格谜。即谜面上虽不明确标明使用某个谜格,但实际上谜面字里行间已经暗示要猜者使用某个谜格。这是近年来灯谜创作技巧的创新。使原来必须注明谜格的灯谜,变成表面上不用谜格。猜这种破格谜,关键是要留心谜面暗示了格,从而按照该谜格要求摸索出谜底。如:“昂首上楼”(打财会用语一),谜底是“抬头人是指在单据上签名的收款人或收件人。谜面”上楼“二字暗示该谜要动用”上楼格“去猜射,即将”抬头人“按上楼格要求读成”人抬头“,这样才能与谜面”昂首“相吻合,又如”满地菊花卷帘看“(打明人一),谜底是”黄道周“。谜面暗示这是个卷帘格谜,即要将谜底倒过来读成”周道黄“与谜面相扣。菊花暗喻”黄“,”满地“暗喻”周道“。再如”窈窕淑女求偶“(打外国电影一),谜底是”英俊少年。谜面“求偶”二字暗示该谜使用求偶格,“窈窕淑女”对“英俊少年”。
    半面法
    亦称“一半儿”谜。采用将谜面汉字各撷取一半部分的手法,而后拼成谜底,谜面大多数带有“半”字。如:“柴扉半掩”打“”字,这是将“柴扉”二字掩去“此”和“户”,由剩下的“木”和“非”组合成“”。又如“半放红梅”打“繁”字,这是将“放红梅”三字各取一半而组成。制作半面法谜应注意择面自然浑成,不可硬凑。同时应注意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例如以“半推半就”为谜面,它既可对“掠”又可射“扰”,犯了一谜多底的毛病,就不足取了。
    混扣法
    也称义形综合法。在灯谜猜制过程中,一则谜往往又会同时采用字义会意和字形离合增损等多种手法相兼拟成。这种综合了多种法门的扣合方法,称之为混扣法。兹举数例说明:(一)“闲休”(打国产影片名一),谜底是“少林弟子”。乍一看似乎令人费解。其实本谜是先用拆字法将“闲休”拆成两个“木”,一个“门”和一个“人”。两木可合成“林”,“闲休”二字“少”了“林”,便余下“门人”二字,“门人”也就是“弟子”,本谜运用三减损和会意两种手法。(二)“纺杼半融读书声”(打字一),谜底是“纾”谜面原义是指纺梭声与读书声融成一片。但今用分扣法将谜面分成两段,“纺杼半融”别解为“纺杼”二字各取一半融合成“纾”字,而纾与书同音也读作shu.故本谜采用了分扣、半面和谐音三种手法。(三)“绿树前头栖双鸟”(打字一),谜底是“精”。本谜用分扣法分成三段猜射,“绿”可同义会意“青”。树前头即“木”栖双鸟即木上加两点象形成鸟。三者合起来便得“精”字。本谜采用了分扣、同义会意、方位,象形四种手法。(四)“老夫”(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是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长大一相逢”。面句原是旧时老年男子自称之词,今用分扣法分成“老”与“夫”两部分进行猜射。“老”亦即指年长,故可同义会意射“长”:“夫”可拆成是“大”与“一”二字“相逢”而组成。通过分扣、同义会意和离合三种手法,便可揭出谜底“长大一相逢”。(五)“带格不是上乘谜”(打二字常用词),谜底是“吓唬”偏旁的“口”象形为格,将“虎”假借为“谜”(因灯谜别称为灯虎、文虎、简称虎)。既然“不是上乘谜”,反过来可推知是下乘谜即“下虎”。通过运用象形。假借、反面会意三种手法,便可将谜底“吓唬”揭出。(六)“双洎落君前”(打字一),谜底是“只”。面句选自唐张祜《宫词》,今运用分扣法,以“双泪”象形“八”,“落君前”别解为“君”字前面的“尹”脱落而剩“口”,“八”与“口”组成“只”。本谜运用的是分扣、象形、减损法。
    挟前法
    这是将一个偏正结构的事物名称,在谜面上挟前“偏”词扣谜底“正词”。诸如“黄梁梦”、“雁门关”、“梅花鹿”、“杜康酒”、“千里马”等偏正结构的名词,可将“黄梁”、“雁门”、“梅花”、“杜康”、“千里”挟前入面,分别扣合谜底中的“梦”、“关”、“鹿”、“酒”、“马”等字眼。如“千里之遥”(打元代剧作家一),谜底是“马致远”。这是以“千里”挟前入面扣“马”,以“之遥”会意扣“致远”。又如“错把梅花作桃花”(打成语一),谜底是“指鹿为马”这是挟“梅花”扣“鹿”,挟“桃花”扣“马”。猜射这类谜的关键要认真推敲谜面,将挟前的“偏”词找出来,然后就可顺藤摸瓜地破底了。
    直解谜
    指谜面与谜底的扣合没有别解意思,完全是按面底词汇的原义亦即按语文范畴的含义去解释。猜直解谜如喝白开水,亳无谜味可言,故历来为谜界所不取。但初学制谜者比较容易犯这个毛病,因而对直解谜应多加警惕,不能掉以轻心。例如:“西厢牵线人”(打京剧一),谜底为“红娘”。又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打国产影片),谜底为“日出”。诸如此类谜底是谜面直接解释的谜,都属直解谜。
    喻义法
    谜面与谜底是同义正扣。谜面大多是有一定喻义的现成词句,猜射时不按字面意思,而要按其比喻的意义去思索。如:“八代过海”(打英国作家一),谜面比喻为“各显神通,”故谜底猜作“司各特。”别解作“各人的特长都施展出来。”又如:“猫哭老鼠”(打离合字一),谜面比喻为“假慈悲,”谜底以“非心悲”(不是真心悲痛)来相扣。
    间隔法
    底面亦是同义正扣,但谜底上的字义是间隔会意而扣合谜面的。:“博物”(打我国行政区二),谜底是“广东、广西。”以“博”扣合“广,”“物”扣合“东西”。又如“分明是不对”“(打成语一),谜底是”阴差阳错。“将”明“分开成”日“,”月“扣合”阴“和”阳“,”是不对“扣合”差“和”错。“
    拢意法
    以谜面所概括的意思求底,底为面所包含的意境的浓缩及精炼表述。例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猜电影导演“王武夫”(谜底别解为成吉思汗这个王只是一介武夫而己);又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打《东周列国志》人物二),谜底是“伍员、要离”(谜底解为入伍人员将要离去);再如“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打古小说名二),谜底是“说岳,荡寇志”。(别解为说的是岳飞扫荡敌寇的志气)。拢意的要求是要“拢”得住。在逻辑上,特别是在概念上,要意会而传神,讲究整个意境的扣合,严格防止“倒”“吊”或扣合松懈,无法将谜底拢住。
    反扣法
    指谜面和谜底要一正一反两种含义加上反义词(或否定词)进行反扣。如“下围棋有黑子白子两方,执黑的输,当然是执白的胜了。”黑“与”白“是一对反义词。
    侧射法
    谜面与谜底之间既不是正扣,也不完全是直接反扣,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从侧面相扣。如“朔方独胜”(打刊物一),谜底是“东西南北。”就方位来说,有东南西北四方。朔方也就是北方。既然已知唯独北方获胜,那末就可推理出其余的东,西、南三方是失败的。谜底的“北”字,不按原义作方位词解,应别解为动词“败北”。
    顿读法
    在会意体别解灯谜中,通过把谜底的词语音节断读,使其解释意思和原义风马牛不相及,从而与谜面相扣合,这种成谜手法称为“顿读法”。如“家长学校”(打外国小说二)“,谜底是”教父、母亲“。谜底应在”教“字后顿读,读成”教,父母亲“来应合谜面题意。又如”白素贞盗灵芝“打”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颗草“四部影片名,这则谜在”颜“字断开,读成”蛇精变红颜,劫昆仑山上一草“,叙述了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素贞不畏艰险,为了救活其夫许仙而上昆仑山偷盗仙草的情节。本谜顿读流畅通达。词组浑然一体,扣合严谨熨贴,堪称佳构。
    夹击法
    此法和侧射法相似,也是以旁侧击的手法来猜射。所不同的是,夹击法一般借用三个意义密切的字眼或事物(如“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天地人”“松竹梅”“佛法僧”等等),或从两旁夹击中间,或从中间去夹击两旁,来达到面底相扣。如“岁寒三友见松竹”(打外国市一),谜底是“不来梅”。古人把“松竹梅”称之为“岁寒三友”,如今唯见松竹,当然不见梅了。这是以两面夹击中间的一种手法。又如“易中”(打成语一),谜底是“左右为难”。谜面原是一位茯“中华猜谜手”称号的谜友名字,今别解为“容易的在中间”。既然中间易,可推知左和右是难的了。这是从中间夹击两旁的手法。
    因果法
    指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含义互为因果关系而相扣。如“风调雨顺”(打农药二),谜底是“利农,保丰收”。面句是形容风雨及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本谜的谜面是因(因为风调雨顺),谜亳无意境可言,猜起来自然没有意思。
    摹形法
    是把形相似、义不通的字进行借代,形式上属相合关系,是一种“隐喻法”。如“四十载后见郎面”(打花名一),谜底是“芙蓉”。芙蓉二字都有草字头,今摹形作二十,两个草字头便是四十,“载”别解为“记载”。“郎”扣“夫”,“面”扣“容”合起来便成“芙蓉”。这便是形相似而义不通。与此相通的以“父”相似“文”,“u”相似“之”,玉相似“王”等等都是属于摹形,或称借形。又如有一则旧谜。衣衫脱去人如玉“(打字一),谜底是”珍“。”衣衫脱去别解为“衫”字脱除了衣字旁剩下“彡”,“如玉”摹形得“王”,“彡”、“王”与“人”三部分重新组合便得“珍”字。
    假名法
    本谜的特点是将谜底被猜射的人物的名、字或外号,巧妙而隐晦地藏于谜面上,所隐藏的名、字或外号可以是历史上的,传说中的,但应当以一般人所熟悉为原则。这些名、字或外号在谜中不是张冠李戴,就是另作安排,李代桃僵。猜射时必须善于识破这类机关,将所暗示的人物的姓氏或名、字模索出来。例如:“退之白宫”(打外国作家一),谜底是“韩素音”。这是张冠李戴的一类,是假名法中常用的。“退之”别解为唐代文坛一代宗师韩愈,因为韩愈字退之,“白”同义相扣“素”,“宫”是古代五音之一,故可扣合“音”,合起来便得出谜底“韩素音”。又如:“百年树人”(打化学名词一),谜底是“周期”。这又是另一种类型,面上本是一句成语,既无明确人名,谜目也不指明猜人。它把人名隐藏在谜面内。本谜隐的是周树人,即鲁迅。这就必须将“树人”进行别解,从而将“周”字抠出来。然后将“百年”的同义词进行遴选,从世纪、千古、上寿、期颐和期中将“期”字桃出来,从而组成谜底“周期”与谜面相呼应。
    章旨法
    亦称击动法,引正法,承上启下法。取现成文章中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甚至有归结全章主旨的句子为面,使猜者会意联想,以求出谜底。谜面须用人们所熟识的诗,词或古文名句,切忌用冷僻文句。章旨法谜的谜底不由谜面直接扣合,而要从原句的上下文以至全篇中心或典实去联想方能猜中。因为多了一层联想,更使人回味无穷。章旨法应尽“章旨”之义,切忌将原文和盘托出。运用此法成谜,谜面击动了上下文或全章主旨之后,谜底则需尽拢所击动句子之含义,否则就不合章旨法。章旨法还需有逻辑推理可循,使猜者反复吟咏,多方联想。例如以“不须惆怅怨芳时”为面打词牌二“探春慢、花自落”。谜面择自唐杜牧《怅诗》,原诗与面句紧接的上下句是“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谜面击动上句而得“探春慢”击动下句而得“花自落”,谜底“自”字即“自然就”的意思,有一定落尽之意。谜底一经连缀即成“若是探春太慢,则花自然就落尽”之意,既尽拢击动句之意境,又带逻辑推理性质,十分浑成。
    借笔法
    将汉字的笔划、结构采取多次重复借笔,达到“回互其辞”的目的。完王安石曾拟一谜“一月共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全口不团圆,(打一字),谜底是”用“。此谜六句,分成三段;第一段把它中间剖成两个月,第二段将它上下劈成田和川两字,第三段再把它分成六个口,底下两口因缺两笔而未“团圆”。此谜想象丰富,饶有趣味。这种谜,猜者易,制者难,一般以长面扣短底。
    承启法
    就谜面与谜底的呼应来说,与“问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承启法谜底有特定的需求,即底句必需与面句是上下文,或者有承上启下的内在联系。猜这类谜,需要熟悉古文诗词,历史典故,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善于联想,根据谜面题意推敲出谜底来。承启法分为承上法与启下法两类。承启法与章旨法的区别,在于承启法谜底只能根据与其紧接的文句中的上句或者下句来推出,也就是说,承启法谜底只同与其紧接的某一上句或某一下句发生关系;但章旨法却要求将其上句和下句的意境都同时拢住才算是与谜底相发,光扣合上句或光扣合下句都不行。
    承上法
    此法一般是以有上下文连贯意义的现成句子中的下句为谜面,猜射时应承接上句含义来求得谜底。如“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古称谓一),谜面摘自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妇孺皆知的名句,承接其上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含义,即可推得谜底为“童生”。所谓童生,是明浅两代称没有考秀才或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今别解为“儿童感到陌生,。又如”桃花依旧笑春风“(打外国影片一),面句摘自唐代崔护脍炙人口的《题城郭南庄》。崔护旧地重游,桃花依旧艳丽,但去年所遇之少女却不知影踪了。承其上句”人面不知何处去“,可推知谜底为”失踪的女人“。
    倒影法
    利用文字的结构或单字,通过反侧幅射,象池中倒影,镜中反形联想谜底。如“背书人”打“入”字,谜面原是财会名词,指在票据背面签字或盖章的人,今别解为“从背后书写人字”,即反射出“入”字来。又如“两山倒影一山横”打“帚”字,两山倒影为“”,一山横为“Α保合起来便是“帚”字。
    启下法
    同承上法类似,但谜面是用有上下文连贯含义的现成句子中的上句,猜射时应启示下句含义来求得谜底。如:“问渠那得清如许”(打电视剧二),谜底是“源头,长流水”。谜面选自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因其下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故而射得谜底为“源头、长流水”,解作是由于源头长时有水源源不断流来。又如:“旧时王谢堂前燕”(打国产影片三),谜面择自唐代刘禹锡《乌衣巷》;因其下句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故而射得谜底为“翔,归宿,普通人家”。利用顿读法将谜底读作“翔归,宿普通人家”。别解作“燕子飞翔而归,宿入普通人家”。
    问答法
    由谜面提出问句,以谜底来作为答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面底相扣。当然,这种答句决不通常的知识测验题答案,而是经过别解含有谜趣的答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打成语一),谜底是“对答如流”。谜面出自五代南唐李煜词《虞美人》,纡接着下句是“恰似一江春沈向东流”。今谜底以对答形式回答谜面,“如流”别解为“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子建何来七步诗?”(打三字俗语),谜底是“老大难”。面句典出自“煮豆燃箕”故事,子建即曹植,其兄长曹丕限他七正之其含出一首诗,否则便要斩头。曹植果然才才敏捷,七步之内便含出一首千古绝唱:“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而躲过这次灾难。谜底“老大难”别解为“是由于‘老大’曹丕故意刁难的缘故”。
    漏字法
    谜面借用某句有一定规律的词语或成句,故意漏去一两个字,谜底即以被漏掉的那个字配以适当的词汇相扣。如:“纲、目、科、属”(打二字口语),谜底是“没门”。因为生物学分类范畴是:门、纲、目、科、属。如今明显地漏去了“门”这个类别,故谜底是“没门”无疑。又如:“石、升、合、勺、撮”(打用物一),谜底是“漏斗”。众所周知,我国市制容量单位有“石、升、斗、合、勺、撮”,如今谜面没有列举“斗”,那当然是“漏斗”了。
    嵌补法
    谜面上须嵌入补进一两个字,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含义,由此而射得谜底。此法和漏字法有类似之处,但比漏字法更显得奇特有趣。如:“八十五”(打国产影片一),谜底是“月到中秋”。谜面原是数字,但嵌补一个“月”字进去,就变成“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
    消面法
    根据谜面文字含义的暗示,将谜面某些字或词消去,只用剩下的文字扣合谜底。如:“桃花江畔桃花开”(打古典小说一),谜底是“《水浒》”。谜面的“开”字暗示把句子前面的“桃花”二字去掉,余下“江畔”二字扣合“《水浒》”(浒是水边之意)。又如:“终日望夫夫不归”(打交通名词一)谜底是“全天候”。面句出自唐刘禹锡《望夫石》,面句中“夫不归暗示要将前面的”夫“字去掉,剩下”终日望“扣合”全天候“。
    谐音法
    是灯谜常用的猜制法门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汉语同一读音往往有多个形义不同的汉字的特点,采取声东击西,偷梁换柱的手法,假借此字之声音、而指彼字之形义,从而达到面底相扣之目的。谐音法大量应用于谜格上,其中又以的头、素腰、粉底、梨花等用得较多。例如:愤怒的大海“(打广播器材一、梨花格),谜底是”扬声器“。谜面正扣会意为”洋生气“,打”扬声器“。谜面正扣会意杪”洋生气“,打”扬声器“是字字谐读,释作别义。
    消底法
    亦称谜底抵消法。它和消面法相反,消面法是谜面自行抵消,而消底法是谜底自行抵消多余的字,用抵消后剩下文字扣合谜面。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打王安石七言诗一句),谜底是“山水空流山自闲”。谜面是唐王之涣《凉州词》的名句,谜底出自宋王安石《游钟山》中一句。今将谜底进行别解,句末的“山自闲”三字暗示句首第一个“山”字消开,全句剩下“水空流”与谜面呼应。又如:“风光旖旎”(打三国人名三),谜底是“裴秀、裴景、裴潜”。谜底的“潜”字暗示将谜底前面的“裴”字消去,剩下“秀景”扣合谜面。显而易见,消底法谜比消面法谜难猜得多。因为消面法可以从谜面找出来蛛丝马迹,但消底法则很难从谜面找出明显的线索,它必须根据有限的线索去捉摸谜目所包含的底材。所以,必要时可向猜者提示采用消底法破谜,以缩小猜射的思索范围。
    象声法
    亦称谐声法。它是根据“本无其字,依声托借”的原理,用“同声借代”成谜。也就是根据文字的象声特点,循“声”而入,才能把谜底找出。象声法一般分直接象声间接象声两种。直接象声是将谜底的字用音译,直接体现在谜面上。如“33”打成语“靡靡之音”。这是将谜面两个阿拉伯数字“33”当作音符,按简谱的发音将它们读成“靡靡”。再巧妙地利用“之音”一词来体现谜意。又如:“看看双猫露半腰,听听如闻猫儿叫”打电影“苗苗”。谜面前半句以“半面法”解出“双猫露半腰”为“苗苗”,而后半句以“如闻猫儿叫”确认谜底“苗苗”二字很象猫的叫声。间接象声是别开面句的文义,按面句的声谐的意思,让谜底对谜面作说明的。如“独揽梅花扫雪”打音乐名词“唱名”,即把谜面七字谐声读作1、2、3、4、5、6、7,即自然音阶中的七个音级,也就是音乐中的“唱名”,这“唱名”便是对谜面的解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