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成都日报 土陶烧制的巨型酒坛子,小口大腹尖底,蜀人叫内江坛子。附耳坛口之上,能听见嗡嗡的混响声。“其名自呼”,所以名瓮,繁体作Y,通称瓮坛。难怪感冒鼻塞,人说“说话瓮声瓮气”,某人鼻孔内有息肉堵塞着,被呼为“瓮鼻子”。 甲骨文公,下面像小口形,上面表示嗡嗡声的传播,酒坛子的本体就省略不画了。这个公字是瓮字的雏形,后来才添瓦的。公本是瓮,甲骨卜辞中有“三公”“多公”“王公”,指商朝已故的先公先王,无一处指酒坛子的,可知公字该是借用的了。王室诸公,大都吃得肥肥胖胖,大腹便便,体型正像巨型瓮坛,所以比喻尊称曰公。《诗经》有“夙夜在公”,又有“公堂”,公指王公贵族,绝无今之公共、公平、公有之义,更与大公无私不沾边边。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法家韩非由于敌视平民拥有私产,害怕百姓富了不好统治,他又不懂文字之学,所以才著书说:“自营为厶,背厶为公。”厶是私字古写。许慎外儒内法,《说文解字》乃云,“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完全附合韩非之说。八原本是扒树皮的扒字,并无背离之义。厶象薏苡形,也没有私有之义。周朝的王公们自认为代表全民,于是有了“天下为公”之说,接着造出公共、公平、公有诸词,公字的本义从此隐没了。
私苡二字同源,在甲骨文都象薏苡形。最初是同一个字,后演变成不同的两个字,读音也互异了。私(sī)苡( yǐ)今音互异,古音相通。古音为啥相通,道理就不说了,怕大家烦。
薏苡属禾本科,开红白花在叶腋间,果实椭圆形,有硬壳。看甲骨文便知其状。俗呼药玉米、回回米、薏珠子。脱壳便成苡仁,色白,入药。金文苡正是薏苡和人字的组合,义指苡仁古写作以,后加草头作苡。
私字古音通苡。从禾说明私这种农作物属禾本科。从厶,说明这种农作物是薏苡植株。私字本来不含私有一义,更非所谓“营私”,它只是农作物之一种而已。不过这种农作物和小米、水稻、高梁、稷子有所不同。这些农产品能拿去交公粮,薏苡却不能,可以由农户自己处理,或出售,或自享。私既然由自己处理,便孳生出私有一义,而与公有概念对立起来。当时所谓公有,指“多公”,即统治者之所有,含义与今迥然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