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肃日报 清末时期,社会动荡,受外国彩票的启发,国库空虚的清政府以赈灾为名,以官办的形式发行彩票,俗称“发财票”。到后来,民办公司和外资公司也开始经营彩票,成为时人趋之若鹜的一件热闹事情。
清末发行的彩票,返利率将近七成,极具诱惑力。而且,彩票发行方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购买,又将券值五元的彩票分拆为十条,每条五角钱。若是中奖,由持有者共同分配奖金,等于放低了购买彩票的门槛。
清末作家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有过这样的记载:“哪晓得他时来运来,偶然买买发财票,居然中了一张二彩,得到一万洋钱。”在当时,一万洋钱乃是普通老百姓一生都难以赚到的天文数字。
由于清末发行的彩票,中奖的覆盖面宽,奖金彩额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侥幸和投机心理。一些大城市,售卖彩票的小店林立,买彩票成为了时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由于参与者众,彩票还成了促销的一种形式。
清末广州十三行的巨商潘仕成,于同治末年亏空公款三百万两银子,家产被全部籍没充公。他在广州西关的别墅豪宅海山仙馆也被南海县收管,作为抵债资产向社会公开发售。
海山仙馆为当时岭南的私园之冠,佳构天成,雕梁画栋,纵横错陈,造价高昂,园中的名画古器,秀石佳木,亦是多不胜数。由于能买得起这座园子的人寥寥无几,海山仙馆卖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卖不出去。
地方官员很着急,于是改用发行彩票的方式售卖,共发行了彩票三万条,每条金额为银币三角,头奖即为海山仙馆的所有权。奖额如此之高,自然吸引了大量希望成为幸运儿的人购买,彩票很快就一售而空。
香山县(今中山市)的一位乡学先生幸运地中了头奖。然而,乡学先生也面临着巨宅难以兑换成现银的窘境,以他的财力,又无法自住,不然光是维护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为了尽快兑现,乡学先生遂出下策,把园子里的值钱物品分拆了廉价出售,先是卖宅子里陈设的古玩名器,接下来卖园林里的假山巨石,接下来又拆卖用名贵木料制作的门窗,最后连园子里种的名树也被锯了卖掉。
而骤获巨奖暴富,又令他的人格扭曲,一拿到钱就恣意嫖赌,挥霍无度。一两年过去,海山仙馆这座昔日的岭南名园就只剩下了几堆颓垣败瓦,最后被夷平成为耕种之地,中奖者最终也潦倒而死。 (据《羊城晚报》)
来源:甘肃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