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7|回覆: 0

[古代科技] 秦漢水利概述(1)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2-22 14: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內容摘要】由於統治者的重視,秦漢時期的水利事業有了長足進步。秦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靈渠。西漢除了治理黃河,還在關中和西北等地修建了漕渠、龍首渠、白渠等重要的水利工程。東漢最值得稱道的是王景對黃河的治理,同時還修繕和疏導了許多舊渠。這些水利工程都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作者簡介】晉文,1958年生,歷史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秦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由於倡導重農,秦王朝對水利一直非常重視。在統一全國後,秦陸續興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就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修建的靈渠。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爲平定南粵,因『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靈渠的開鑿,不僅僅是軍事,還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


    秦始皇戍嶺時,鑿以此通運。其水發源陽海山,在今湖南興安縣東南,北流曰湘,派湘之流,南注爲漓,其間興安地勢最高,二水遠不相謀,史祿始作靈渠,壘石爲鏵嘴,銳其前,逆分湘流而激之達渠中,以入灕江。渠長六十里,深不數尺,廣丈余,置陡門三十六。舟入一陡,則閉一陡,俟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可以往來南北。蓋陡門類閘也。治水巧妙,無如此渠。[1]


    總之,靈渠連接湘江、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促進嶺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代的重要水利工程還有鴻溝的疏浚,使之繼續保持中原地區水路中心的地位――『與濟、汝、淮、泗會。』[2]又『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今浙江嘉興),塞同起馬塘,湛以爲陂,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3]。『始皇通汨羅之流』[4],『興成渠,在咸陽縣西十八里,自秦漢以來,疏鑿爲漕渠,起咸陽,抵潼關三百里,無車挽之勞』[5]。另外,秦始皇出巡之處,當地也都有興修水利的記載[6]。如【乾隆徐州府志】、【嘉靖志】記載,泗水由沛縣流入徐州境內後,其西岸所受諸水有『秦溝水』,向南流有『秦梁洪』;【古今圖書集成・江寧府記事】記載:『秦淮,乃秦始皇東巡會稽,經秣陵,因鑿鐘山,斷金陵長壠以疏淮。』


    二、西漢


    西漢建立後,統治者也特別重視水利建設,治理黃河,在關中和西北等地修建了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爲西漢以及後代的農田水利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武帝之前,一些地方官吏就有許多力行灌溉的事跡。【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孝文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爲蜀守,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頃。是時世平道至,民物阜康。』【通典】亦載此事,並稱讚『人獲其饒』[7]。又【文獻通考】卷六【田賦考】載公非劉氏【七門廟記】曰:


    予爲廬州從事,始以事至舒城,觀所謂七門三堰者,問於居人:『其田溉幾何?』對曰:『凡二萬頃。』考於圖書,則漢羹頡侯(劉)信始基,而魏揚州刺史劉馥實修其廢。


    馬端臨在讀到此事時,曾慨嘆『溉田二萬頃,則其功豈下於李冰、文翁耶』。可見,漢初地方亦建設水利灌溉工程,推進了農業發展。


    武帝即位後,進行大規模的水利興修,業績斐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一項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黃河。元光二年(公元前132年),『河決於瓠子』,造成嚴重的水災,武帝派人堵塞,卻未能達到目的。『自河決於夸瓜子口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武帝遂決心治河。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K決河。』武帝親臨指揮治理黃河,故『卒塞瓠子』。此後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不僅使黃河兩岸人民過上了安定生活,更爲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除了治理黃河,武帝還在關中地區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爲了便於漕糧由關東轉輸出去,武帝令水工徐伯測量地形,『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漕渠自昆明湖到黃河,長三百餘里,不僅使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餘頃土地得到了灌溉,爲當地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武帝又發卒萬人修龍首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即從今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今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由於商顏山土質疏鬆,岸易崩毀,無法按照常規方法開鑿,於是『鑿井』,採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十餘年後,渠成,自商顏山西引水到山東,長十餘里。


    元鼎六年(公元前114年),大臣兒寬『奏請穿鑿六輔渠』。爲了更好地灌溉鄭國高地的農田,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議,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即六輔渠。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又修鑿了白渠。自仲山口(今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河至櫟陽(今陝西臨潼櫟陽鎮),全渠長近一百公里,灌溉農田四千五百餘頃,『民得其饒』而歌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a爲雲,決渠爲雨。徑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百姓自發傳唱的歌謠,真實反映出鄭國渠和白渠對農民生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西漢關中還有靈軹渠、成國渠和渠等,『皆穿渠爲溉田,各萬餘頃』[8]。對農業灌溉都大有裨益,而農業的發展也在水利工程的不斷完善中前進。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