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其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六的一則記述。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蜀將軍皇甫直別音律……元和中嘗造一調,乘涼臨水池彈之,本黃鍾而聲入蕤賓,因更弦,再三奏之,聲猶蕤賓也。……直因調蕤賓,夜復鳴彈於池上,覺近岸波動,有物激水如魚躍,及下弦,則沒矣。直遂集客,車水竭池,窮池索之,數日泥下文余得鐵一片,乃方響蕤賓鐵也。[21]
這條材料與與農業沒有直接關係,但如果不是當時民間比較普遍使用水車(可移動的翻車),皇甫直不可能倉促間調集那麼多水車,竭池索物。四川是稻作區,這裏的水車平常應該主要是稻田灌溉使用的。此記載可以與花蕊夫人的【宮詞】相印證,表明四川較早使用翻車。
除了當時人的記載外,我們從後代的一些記載中也可以推知唐代民間使用水車的情況。
其一,舒的【題它山兼簡鄞令】。唐代大和七年(833年),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鄞縣)縣令王元瑋領導在鄞江上修建了御咸蓄淡引水灌溉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山堰。該工程效益明顯,造福百姓。但當地供祀閒鬼,卻沒有王元瑋的祠廟,時人為之大鳴不平[22]。北宋詩人舒說:
嗚呼王封君,心事鬼出沒。驅山截長江,化作雲水窟。旱火六月天,萬棟掛龍骨。……[23]
『嗚呼王封君,心事鬼出沒。驅山截長江,化作雲水窟』,說的是王元瑋出神入化,建造了它山堰。『旱火六月天,萬棟掛龍骨』,說的是它山堰建成後,雖然旱炎如火的六月天,由於有堰水的灌溉潤澤,千家萬戶可以無憂無慮地把龍骨車掛在屋樑上。那麼,反過來說,它山堰沒有建成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千家萬戶就要使用龍骨車來抗旱了。所以,這一相對出的材料曲折地披露了唐代使用翻車的某些情況。詩的語言難免有所誇張,但唐代浙江鄞縣一帶農民使用翻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在它山堰建成之後,龍骨車也不可能廢棄不用。
它山堰及其工程示意圖
其二,郟的【水利書】。郟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家,熙寧三年上書提出治理蘇州等地水利的方案。這一方案是在總結古人治水治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認為治水必須『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跡』。他在蘇州、秀州和松江地區實地調查了水田、旱田塘浦遺蹟七項二百六十四條,指出『古人因地之{下而治田之法』,『其低田則闊其塘浦,{其堤岸以固田,其{田則深浚港浦,畎引江海以灌田』。塘埔闊三二十丈,深二三丈,堤岸高者可及二丈,低者不下一丈。高田地區塘埔比低田還要浚深些。『古人為塘浦闊深若此者,蓋欲畎引江海之水周流於阜之地,雖大旱之歲亦可車畎以溉田。』[24]所謂『車畎以溉田』就是用翻車引水灌溉田地。太湖流域塘埔圩田系統形成於中唐以後至五代之時。太湖流域『車畎以溉田』起碼可以追溯到中唐。郟是太倉人,自幼生活在江南水鄉,長大後又經常到野外考察農田水利,他的敘述應該是可信的。本叢談中篇還將談到,塘埔圩田系統中圩岸的修建是離不開翻車的,翻車的普遍使用是塘埔圩田系統形成的先決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