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2|回復: 0

[古代科技] 汉唐翻车:宫廷和民间的双线发展(1)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12-20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经济史论坛
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水车的记载不多[1],要据此复原汉唐水车发展的轮廓,哪怕是粗略的轮廓,需要对材料的深度发掘和细致分析。


  从汉到唐,水车(主要是翻车)发展不是单线、而是双线进行的。一条线是城市和宫廷,另一条线是乡村和民间。前者使用翻车主要是为了城市和宫廷的供水。古人认为:“城中高,城外低为雄城。”(《孙膑兵法》)所以一般城中高于城外,引水机械有其发展的需要。后者翻车主要用于农田排灌和相关的水利活动,这种实践应该是翻车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和基础。两者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推进。除此以外,南方和北方也有不同的发展路线,两者也是相互推进的,而南方日益显示出其居于主流和主导的地位。本文的考察力图全面一些,避免偏于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使用翻车,《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引用了庾信《和李司录喜雨》诗句“云逐鱼鳞起,渠随龙骨开”,认为这里的“龙骨”是指龙骨车。但清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谓此句系实指西汉开挖的河东“龙骨渠”。按,庾信是南阳新野人,早年仕梁,梁亡后相继仕魏仕周,其保存的诗文大部分是入北后所作,《喜雨》应作于长安仕周之时,则诗中“渠随龙骨开”极可能指龙骨渠。所以此诗不能作为魏晋南北朝时代使用龙骨车的证据[2]。


  但当时翻车确实在继续使用。证据之一是刘孝威《奉和晚日》:


  飞轮抟羽扇,翻车引落潮。甘泉推激水,迎风惭远飚。[3]


  “抟”音团,将零散的东西凝聚起来谓之“抟”。飞轮像一把大羽扇一样把风凝聚鼓动起来,习习凉风使作者发出“惭远飚”的慨叹。这属于我国最早的风扇之列[4]。与“引落潮”和“推激水”相连的“翻车”,则应该是一种提水机械。刘孝威为是南朝梁人,与庾肩吾等人同为太子萧纲的“高斋学士”,其诗多为与当朝权贵唱和之作。此诗提到的翻车可能是在当时建康宫廷中使用的。


  在这之前,魏应璩有《与尚书诸郎书》。书中称:


  夫秋节凉和,霖雨清闲,正高会之盛时,饮宴之良日也。而陋巷之居,无高密之宇,壁立之室,无旬朔之资,流潦浸于北堂,K(“K”通“隙”――引者)漏沾于衣服,藁蒸单(“单”通“d”――引者)竭,檐石倾罄,中馈告乏,役者莫兴,饭玉炊桂,犹尚优泰?虽欣皇天之降润,亮水车之思雨,私怀蹙额,良不可言。……[5]


  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讲,最值得注意的是“亮水车之思雨”。“亮”字似应作“亮察”解。为什么水车思雨呢?因为天旱才用水车,水车能缓解旱情,但作用有一定限度,而且很辛苦,所以还是希望下雨。――不是水车思雨而是使用水车的人思雨。联系上文看,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对于穷困潦倒,居于湫凹陋室的人来说,虽然皇天体察老百姓车水之劳,思雨之切,降下霖润,值得欣幸,自己却是愁苦难言。这里的“水车”应该是指提水机械,而且是民间使用的水车[6]。应璩是河南汝南人,但该文是比喻,并非实指某地。


  翻车引水提供宫廷和城市使用,可以追溯到前述毕岚、马钧,从魏晋至唐五代,断断续续有记载,说明这条线延绵未断。先看五代后蜀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的一首宫词:


  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7]


  这首诗写得很清楚:用翻车(脚踏式水车当然是翻车)把水提升到宫城寝殿房顶,徐徐拨洒,水不断沿着屋檐流下,滴滴作响。在清凉宜人的安乐窝中“高枕”的帝妃们,似乎听到了远处河滩的淙淙流水声。这种消暑法称得上是当时“高科技”的奢侈享受。


  类似的办法不可能只限于西南一隅,中原帝都只会更加“先进”。请看宋王谠《唐语林》卷四的记载:


  明皇起凉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坐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坐内含冻。


  这里谈到唐明皇消暑的两着妙招:一招是比手摇轮扇大有改进的“水激扇车”,另一招是类似花蕊夫人所述的“积水飞帘”。这两招的前提都要把水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蓄积其势能,那么,使用翻车之类的提水机械,应在不言之中了。


  唐代诗人郑谷咸通至广明间(860―881)在长安应试,寓居于宣义里,写了以下一首诗:


  幽居不称在长安,沟浅浮春岸雪残。板屋渐移方带野,水车新入夜添寒。[8]


  宣义里是唐代长安的一个坊,在城东北五十里,有不少官僚贵族的宅第园林。这首诗明白告诉我们,唐代长安的城市供水系统的确使用了提水机械。可能一年四季都在工作。从“沟浅浮春岸雪残”的描写看,缺乏急流深湍激动水轮的条件,这里的“水车”,应该还是翻车。


  比郑谷早的唐代另一位诗人李贺在《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中说: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9]


  这是诗的前四句,是写御沟,写水的。所谓“御沟”是流经宫城的河道。沟水碧波荡漾,诗人状之以“鸭头香”[10]。但历代注家对诗中的“龙骨”未得其解,而这正是理解这首诗的“管钥”。宋人吴正子引述“《史记・河渠书》‘穿渠得龙骨,名曰龙首渠’”[11]。意思是诗中“龙骨”指此。唐代的御沟如何能与汉代龙首渠的龙骨搭得上界呢?清人王琦感到了这种说法不通,以未决的口气说:“龙骨,似指沟边砌石。”[12]沟边砌石也看不出与龙骨有多少相像之处啊。更有学者据此坐实为“龙骨,石砌堤岸”。“龙骨”既然是“石砌堤岸”,即是堤岸本身,那么“绕堤龙骨”,就等于说“绕堤堤岸”了,李贺写诗,会这样粗率吗!那么,“龙骨”何所指?我认为是翻车。中国历史上,翻车被称为“龙骨车”,或径称“龙骨”,尤其是宋代及以后,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龙骨车是用来车水的,水源当然来自御沟,所以绕堤放置,不是合情合理吗[13]?或谓以“龙骨”称翻车,主要见于宋代及以后文献,不能用来解说唐诗。可是诗中也有内证,“入苑白泱泱”。一个“入”字,一个“白”字,足证“龙骨”是水车。内苑中的水是使用这些绕堤的龙骨车把御沟水提升导引进去的,故称“入苑”,水从龙骨车中翻出,流速较快,水层较薄,在光线之下呈现白色,故称“白泱泱”[14]。“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是说每天早上龙骨车车水入内苑的时候,宫人正在梳妆打扮[15]。这样解释,诗的前四句文从字顺,浑然一体。李贺的诗是写实的,注家找不到“管钥”,瞎捉摸一通,把本来不复杂的事说得挺玄乎,什么“入苑白泱泱”是“咏宫怨”啦,是“隐喻傅粉何郎之面,即喻沈”啦,把人越说越糊涂了。理解该诗的另一个关键是把苑水和御沟分开,它们有联系,但不是一码事;诗中对御沟水和苑水不同颜色的描述已经说明这一点。如果把苑水和御沟混为一谈,认定苑水是御沟的一段或一支,那么,苑水应是日夜通流的,就无所谓“入”了;没有了特定时间的“入”,“正”就失去了与之对应的时点,“宫人正靥黄”也就说不通,难道宫人也像日夜通流的苑水那样没日没夜地梳妆打扮吗?只有把“龙骨”解释为翻车,李诗才能说通;“龙骨”是翻车已无疑义。这首诗进一步说明,唐代宫廷供水系统的确是利用翻车为引水机械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