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1|回復: 0

[古代科技] 明清农业生产的发展(2)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历史千年
在明代,水稻产量一般是亩产二到三石,个别地区可达五、六石 。张履祥在《补农书》卷下里说,桐乡“田极熟,米亩三石,春花(麦)石有半,然间有之,大约共三石为常耳。”“下路湖田,有亩收四五石者”。看来亩产二、三石是比较一般的产量,亩产五、六石已是高产田了。明亩一亩当今○・九市亩,一石当今一・○七三七市石 。若以亩产米二石半计算,则一市亩的土地可产米三市石弱或谷四・二六市石,可见明代的单产已比前代提高了。由于耕地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粮食的总产量也不断增加,永乐年间“天下本色税粮三千余万石”,“计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这么多的仓储粮食,自然是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农民那里搜括来的。
    清初生产凋敝,土地荒芜。当时,清统治者从其利益出发,也推行了令民垦荒的政策。“顺治初元,令山西新垦田免租税一岁;而河南北荒地九万四千五百余顷,允巡抚罗绣锦言,俾兵课垦。二年,顺天行计兵授田法,每守兵予可耕田十亩,牛具、籽种官资之。又直隶、山东、江北、山西,凡驻满兵,给无主地令种。” 除此以外,秦、豫、庐、凤等地先后著令准垦。内地以外的一些边疆,如新疆、青海、海南岛、台湾等省都实行了鼓励开荒的政策,边疆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垦地面积也有了扩大。以东北地区来讲,原来吉林乌拉地区,主要是八旗贵族和一般旗人的占有地。后来由于关内流民大量进入该地区,八旗贵族和一般旗人就利用这些流民进行开荒,耕地面积也因而增加。
    清初,在水利兴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水利工程较多是在康熙朝进行的。明末清初,黄河下游堵塞,多处决口,黄、淮合流,两岸农田受到严重灾害,运河交通也受阻塞。康熙时大力修治黄河,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采用疏导和筑堤的办法,组织广大民工用了十年的时间终将黄、淮故道逐渐修复,使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减少了水患的威胁。康熙时广大劳动人民还完成了对永定河的修浚工作。永定河原名浑河,在北京附近,含沙量多,极易泛滥。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对它进行修浚,主要工程是开掘了一道二百余里长的新河道,使旧河两岸的“斥卤”变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时修筑江浙海塘也是保护农田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其它各地,劳动人民也都兴修了不少水利事业。
    入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也逐渐扩大。清初的耕地面积比明末降低很多。明末崇祯年间 (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耕地为七八三、七五二、四○○亩,清顺治十二年 (公元一六五五年)下降到三八七、七七一、九九一亩,后来又逐渐上升。康熙年间(公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恢复到六、七亿亩。雍正二年 (公元一七二四年)又提高到八九○、六四七、五二四亩。鸦片战争前不久的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又有降低,为七九一、五二五、一九六亩 。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人口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顺治十二年的人丁数是一四、○三三、九○○。需要注意,这里的数字是成丁(十六至六十岁的男子)数,而不是人口数。若以每家五口,有一两个男丁计算,则总人口数约为四、五千万。康熙年间的平均男丁数约为二千一、二百万。雍正二年,成丁为二六、一一一、九五三人,总人口约为八、九千万。乾隆十八年人口超过了一亿,到鸦片战争前夕的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又猛增到三九八、九四二、○三六人。从清初到鸦片战争前的这两百年间,耕地增加了约一倍,而人口却增加了七、八倍,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耕地的增长速度。清初以来,虽耕地面积有所扩大,但若以每人平均亩数计算,则不但没有增加,相反地还在不断减少之中。
    关于清代的粮食亩产量,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说:“苏民精于农事,亩常收米三石,麦一石二斗,以中岁计之,亩米二石,麦七斗……。”清一 石合今一・○三五五市石 ,一亩合今○・九二市亩。依此计算清代苏州一带丰年每市亩可产米三・一石(折谷四・四市石),麦一・二四市石。中年可产米二・○七市石、麦七斗二升强。江南土地肥沃,中原地区的亩产当较此为低。大致在江南、湖广、四川的好田,产量一般可达两三石。但也有产量更高的,如湖广的黄梅、荆州,江浙、福建的某些地区,上田可亩收五、六石至六、七石。湖广从明末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