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4|回復: 0

[國學觀點] 精华和糟粕不应作为国学研究的重点

  [複製鏈接]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3-22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精华和糟粕不应作为国学研究的重点
雪峰山人
电子邮箱 xsjgsgu@sina.com

  在国学研究中,有一种认为国学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当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以达到振兴国学的倾向。个人认为,这不应作为国学研究的重点。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出现的,在另一种条件范围内,矛盾的双方就有可能逆转或者与其它矛盾形成新的矛盾双方。人们常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国学同样如此。
  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应当从一而终,三从四德,应当说是现在公认应当摒弃的糟粕,这是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得出的思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将之简单的归入国学的糟粕内容加以批判,实际上就是对国学产生和发展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提出了苛刻要求,在那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产生了这样的国学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发展相符合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也应当是现代人不予提倡的国学内容之一,但一定就要将之归纳为国学的糟粕才是国学研究的态度吗?在三纲五常之中笔者看到了一种高度统一的集权思想,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妻以夫为纲,可以推理出君主的意志、父的意志、夫的意志是绝对不能违背的意志,臣、子、妻必须绝对以这种意志为统一思想,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步调一致、一心一德。在某种条件下,这种一致是正确的,但在另一种条件下,这种一致又是错误的。把国学人为地划分出精华和糟粕内容是不妥的研究方法。
  在某些人眼中,美国是一个高度言论自由的国家,但这是有一定条件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对战争新闻报道是有一整套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的,绝不会让有损美国国家利益的新闻出现在媒体之中,美国也可以说是一个言论不自由的国家。
  在大部分人眼中,仁义是国学的精华内容,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一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一件自豪事,但这种仁义讲过了头,反而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伤害。

  明朝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狩猎,遇到一只狼拼命追赶。狼遇到宣传兼爱思想的墨家东郭先生说:先生,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东郭先生。
  《孟子·腾文公章句下》载:万章问孟子: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推出了儒家学说最推崇的汤的一个事例。葛国,汤朝周边的一个小国,葛国不祀先祖,汤使人问之,葛国王答曰:国力弱小,无牺牲之牛羊。汤朝使人送之。葛国又不祀先祖,汤朝又使人问之,葛国王答曰:无以供粢盛也。汤朝于是遣民为之耕耘。葛国王率人夺其酒食黍稻,不给则杀戮。于是汤朝率兵攻伐,获得人民群众的一片欢呼之声。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纷纷说:为什么不第一个来征伐我。最后孟子回答万章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现实的中国如果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这么一种仁义外交政策,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令中国在21世纪又重新陷入令人宰割的境地?
  个人认为,在国学研究中,不必要纠缠到分辨国学精华或糟粕的泥潭之中,提出国学中精华糟粕之说有很多年了,但直至今天,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能够一一指出国学中的所有精华和糟粕,最多是局部的举出一二事例,即使在这有限的一二个国学事例中,争论也是多于共识。所以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个人认为,大力弘扬并不断完善国学中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是一个较好地破解现今国学发展瓶颈的方法。

  去年和今年,抑制高房价,抑制住房的商品性,突出住房的居住功能,一直是党和政府竭力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十二五规划,尤其是今年两会提出的人民幸福指数问题,更是彰显了民生问题在党和政府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党和政府在努力实践民生问题,国学中亦有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学说。

  《孟子·尽心下》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先秦诸子提出了这个理论学说,但是在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仅停留在理论描述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社会实践,也没有更进一步的理论阐述。个人认为,这是对国学研究的一个重大机遇,理论口号到实践,必将要有许多详细的补充论述,因为实践一定会出现许多正面或负面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怎么认识,如何将此作为每一个人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自觉形为,是需要长时间的文化浸透才能完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国学研究任重道远,让我们不再陷入精华与糟粕这个不可能讲得清的争论之中,努力前进吧。
2011.3.22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