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學文化 3.道為太極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提出『道為太極』的命題,並從本體論的角度對『道』進行了論述:『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人物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則異,其由於道則一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下】)『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上】) 『道』是先成天地以及萬物的本原。『道』與『太極』基本上是同義詞,但有時『太極』比『道』的概念更高,『太極』可包涵『道』、『太極,道之極也』。『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但『道』存在於無窮無盡的太極之中。
『道』指什麼?邵雍【觀物上篇】說:『道也者道也,道無形,行之則見於事矣。如道路之坦然,使千億萬年行之,人知其歸者也。』
『道』是無形的,但卻是行事、行年的準則,又是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的依據。邵雍說:『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物。道之道,盡於天矣;天之道,盡於地矣;天地之道,盡於物矣;天地萬物之道,盡於人矣。』(【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上】)認為『道』在人心,與『心為太極』說相同。
4.氣為本體
邵雍還認為宇宙的原始狀態是『氣』:『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四者二而已,六者三而已,八者四而已。』(【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上】)此是繼承漢易太極元氣說,以一氣為本,為太極,由一氣而化生陰陽、四象……萬物。他還在【擊壤集】中作【觀物吟】云:
一氣才分,兩儀已備。圓者為天,方者為地。
變化生成,動植類起。人在其間,最靈最貴。
認為圓方、天地、動植、人物等具體事物的形成都是本原於氣。而『氣』又與『神』密不可分。在邵雍看來,氣的主宰是神,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氣一而已,主之者神也。氣者,神之宅;體者,氣之宅也。』認為神既是氣的主宰,又依託於氣,離開氣無所謂『神』。邵雍在【觀物篇】中還對『神』的功用作了論述:『神無所在,無所不在,至人與他心通者,以其本一也。潛天潛地,不為陰陽所攝者,神也。氣一而已,生之者干也;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體。』
『神』是無形的,是無所不在的,它不受陰陽二氣的統攝,卻能主宰陰陽二氣。『神』的功能在於變化,它能『乘氣而變化』。所謂『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矣』,『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此『神』即指變化而言,『神』是變化的主宰,太極的變化在於『神』。『神』本身是不可分的。【觀物外篇】對形、氣、神作了比較:『氣變而形化,形可分而神不可分。』
形可分,氣亦可分,但神不可分。神無形、無方、無所、無體。
『神』與『道』、『一』是什麼關係?邵雍在【觀物外篇】提供了明確的答案:『道與一,神之強名也。』
可見『道』、『一』、『神』都是同義詞,都指『太極』。但彼此偏重點不同,互有差別。『神』偏於指『太極』具有的發動、變化的主宰功能。在『神』與『心』的關係上,邵雍認為『神統於心』。神具有統攝、主宰心的作用。
與變化之『神』的功能相對,『太極』還具有『不動』的本性。邵雍【觀物外篇下】說:『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歸於神。』這裡的『性』指本性,也是就太極的『不動』功能而言。邵雍認為『太極』的本性是虛靜不動之『心』。
綜上所述,邵雍認為作為宇宙萬物本體的『太極』既是客體精神(『天地之心』),又是主體精神(『人之心』、『吾之心』);既是理念(『心法』),又是物質(『氣』);既有不動之性,又有變化之用;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蘊含在天地萬物之中;因而簡單地將邵雍本體思想說成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氣』)等,都是不合適的。這或許正是中國哲學的高明之處。
結合邵雍的理數觀,可以看出邵雍的『一為太極』、『心為太極』、『道為太極』三個命題之間有着邏輯關聯。『一』是數的開始但不是普通的數,而是『理數』,是表示宇宙萬物變化理則的數。『理數』實為『心法』,是心中具有的法則,具體地說就是形成先天圖的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數的法則,『理數』與『心法』由『心』而生,『心』是客體精神與主體精神的合一體,『心』又是『心法』的省略語,也就是數的理念、理則。邵雍又將太極看成是『道』,『道』亦是指『理數』而言,因為這種無形的『道』是在人『心』中,是窮盡萬事萬物之理的依據。由此可得出結論,邵雍是以『理數』作為『太極』,作為宇宙萬物本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