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1|回覆: 0

[古代科技] 誰發明了洛陽鏟? 何時成為盜墓者重要工具?(2)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4-24 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津日報
是誰發明了洛陽鏟?


  趙振華說,1983年4月7日,我在洛陽市東郊塔灣村訪問87歲的馬三愚老人,他在舊社會刨過墓,說鋼杴斜着搗,才能帶上土,後來是李鴨子發明了『瓦壟杴』。


  近代金石學者、孟津縣劉坡村人郭玉堂所著【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收集了從清末民初至1946年前洛陽古墓葬被盜掘時出土的歷代墓誌碑刻2818方。他還著有書稿【洛陽古物記】,其中有關於洛陽鏟的珍貴記錄:瓦鏟為洛陽馬坡村人喚李鴨子者所首制,其作用與目的乃為刺土探究古墓之所在。


  趙振華說,由於這部書稿沒有出版,知道的人非常少。


  那麼,探鏟的發明者是誰呢?


  多年來,趙振華走訪過不少洛陽北郊鄉村的老探工,眾口一詞,說是李鴨子。這與郭玉堂的記載相吻合。


  李鴨子是綽號,那些比他晚一輩兒的人都說不出他的大名。李鴨子是馬坡村的農民,以刨古董為生,人很聰明,晚年刨不動了,在家裡給別人修古董,粘瓦器。說起綽號,頗有來歷,李鴨子有3個兒子,長子李河泉,次子李河寬,三子李通海,老二老三是雙胞胎。有村民跟他開玩笑,說你3個兒子名字起得真好,河水有泉源,又寬闊,還通大海,你在河裡鳧水,跟鴨子似的,美着哩。在農村就是這樣,一個人外號被叫響,真名反倒不被人所知了。


  1983年4月8日上午,趙振華來到e河鄉馬坡村小北溝,訪問了李鴨子的長子李河泉。那是個小型的天井窯院,在村子的北邊,相隔10多米,是他父親的小窯院,早已人去院空。73歲的李河泉站在小院裡,身高約1米8,身穿黑色小棉襖,腰間扎着手指粗的麻繩,凍得直打寒戰,抽着紙煙,手指骨節粗壯,一看就是莊稼漢。


  問起探鏟的事,李河泉說,爹活着的時候,跟他念叨過做探鏟的事。


  李鴨子生於晚清,大約1870年前後,1950年去世,當時80來歲。李鴨子兒時家境貧寒,窮得連根井繩也沒有。長大成年後,以刨古董為生。民國12年春天,正為用鋼杴挖土找墓不易而苦惱的李鴨子,去孟津趕集散散心。他在集上溜達,看見賣水煎包子的小販正在搭風雨棚子,只見那人雙手握着一把馬蹄形鐵鏟子的木柄,用力把鏟子往地下一戳,提起就帶出一些土來,只幾下就掘出豎直的小圓洞,插上棚杆,又快又好。李鴨子蹲下身,拿起帶出的土塊端詳着,突然眼前一亮,這種搭棚鏟取土十分輕快方便,比用鋼杴挖土找墓強太多啦!他用紙撕了張圖樣,回去後找鐵匠琢磨打造。於是,專門用於探尋古墓的第一把鐵製瓦鏟就在李鴨子的琢磨中誕生了。


  鏟子的樣式呈馬蹄形,弧刃直徑約3寸,剷頭長約3寸,上連鐵銎,安裝木柄。這種半截筒瓦樣子的鐵鏟由李鴨子最早使用,眾人看着羨慕,紛紛效仿,『瓦鏟』就傳開了。


  李河泉還對趙振華說,俺十二三歲時,就跟着爹在邙山找唐墓,爹用鏟子打眼,舉起剷頭看土。我從鏟上取下土,爹教俺掰土看斷碴兒,學認土,看是死土、活土、花土,還是淤土?
  李鴨子從搭棚鏟能夠打洞起土受到啟發,加以改進,發明了用於找墓的瓦鏟。那麼,鍛造出第一把瓦鏟的鐵匠,又是誰呢?


  2004年5月9日下午,趙振華去小李村訪問了80歲的老鐵匠孫清娃。說他1964年在生產隊的鐵匠鋪幹活,一天,李河泉來了,讓給打一把小钁頭。他一邊打鐵一邊說閒話。李河泉說瓦鏟是他爹和陳印娃一塊琢磨着打出來的。孫清娃的鐵匠手藝是跟他二哥孫清河學的。孫清河早年在陳記鐵鋪學徒,陳印娃是孫清河的師傅。陳家的兒子不樂意學打鐵手藝,孫家倒將這手藝傳承下來。孫清娃是打鐵巧匠,又是鑽探能工,既會造鏟又會用鏟,對探鏟不斷改進,越造越合用。孫清娃對趙振華說,關於李鴨子跟陳印娃一塊兒琢磨打造瓦鏟的事,他二哥也聽師傅陳印娃念叨過。


  趙振華解釋說,當時的學者將這種探鏟稱為『鐵鏟』、『鐵錐』。村民因其形似筒瓦,稱為『瓦鏟』、『瓦壟鏟』、『瓦壟杴』,村民還因其用處而叫它『爽鏟』,這是『搠鏟』、『搡鏟』的方言音。


  趙振華經過多年的走訪研究認為,洛陽鏟的始發明者,應該是李鴨子和陳印娃。李鴨子出創意,陳印娃鍛造,二人合作,創造了瓦鏟。後來的鐵匠們依照探工實踐需求,不斷改造,日臻完美,基本定型為洛陽鏟。比如孫清娃,他是打鐵的巧匠,又是鑽探的能工,既會造鏟又會用鏟,對探鏟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刻。因此,從14歲到80歲,他的鏟子越打越合用,對於由原創的瓦鏟到最終定型的洛陽鏟,頗有心得。如今,孫記鐵匠鋪就在310國道一側的平房裡,每天能打80至100把洛陽鏟,行銷全國各地。


  『洛陽鏟』名稱由來


  洛陽鏟是何時叫響的呢?趙振華研究員追溯到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洛陽被定為國家重工業基地之一,中國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洛陽軸承廠等7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在廠址確定後,要探明方圓十幾公里的地下情況,成為當時的一大難題。


  1953年初春,兩位銀髮老人各持一把探鏟,求見市長,說憑這鐵鏟就可探明地下情況,市長十分高興,決定組織力量鑽探。參加建廠的蘇聯專家卻表示疑惑。幾天後,在邙山腳下的一片莊稼地里,他倆各自在指定的地塊,鑽探了30多個6米深的孔。一位老人報告地下無古墓、窯洞或枯井。一位老人則說地下有一座漢代的洞室墓。挖掘後證實,鑽探準確,判斷無誤。蘇聯專家大為驚訝,十分信服,說『洛陽鏟』真厲害!還帶回蘇聯一把。


  古都興起大規模基本建設熱潮,政府把昔日的盜墓者和普通農民組織成鑽探隊,活躍在各個工地上。比如,組織2500多人的鑽探大隊,用洛陽鏟在澗河東西鑽探了400多萬平方米的面積,探孔450餘萬個,探出墓葬6000餘座,古井、燒窯、地穴、蟲洞、河道、地裂水縫等地下情況10000多個。這種以前不為一般人所知的盜墓工具,在探尋古墓、古遺址、勘察地質、建設廠房等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在【考古調查的目標和方法】一文中,肯定了洛陽鏟在考古調查工作中的作用。洛陽鏟正式作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備工具而列入考古專科教科書,書上畫有探鏟圖形,介紹使用方法,在全國推廣使用。


  洛陽鏟在上個世紀50年代向外省傳播,洛陽的老探工,幾乎都有出省工作的經歷。由於外地沒有這種鏟子,他們每人從洛陽帶一把洛陽鏟備用,2元1個。


  1955年,新華社發布了一條【洛陽鏟已被廣泛採用】的消息,影響全國。報道稱:『一種輕便好用的探測工具──洛陽鏟,在基本建設和發掘古代文物中正被日益廣泛採用着。在洛陽、鄭州和西安等市基本建設工地上和在黃河沿岸的勘察隊伍中,洛陽鏟處處受到歡迎。洛陽鏟是一種馬蹄形的鐵鏟子,連鐵柄約有1米長,上面還連有約兩米長的木柄。洛陽鏟插入地面後,可將地下的土帶上來,藉以了解地下的土質,搜尋埋在地下的文化遺址和古代墓葬。使用洛陽鏟,一個普通的鏟探工人每天可以探進60多米,熟練的探工每天可以探進160多米。』


  趙振華說,探鏟以產地命名,並且首次由國家級重要媒體向社會廣泛傳播,這應該視為洛陽鏟名稱最終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此後,1979年版【辭海】、1990年版【漢語大詞典】、1991年版【考古學詞典】均將『探鏟』與『洛陽鏟』設為詞條,洛陽鏟成為穩定的專用名詞。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