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網-文化頻道 雲南師範大學彭國鈞老教授日前倡議:仿照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形式,國家也應設立文言文四六級考試。他強調說:『在學校中加強文言文的教學很有必要,這不是復古,也不是趕時髦,而是普及傳統文化的救急措施』。但此建議卻在雲南師大引發爭議。(雲網,10月17日,
記得年初有政協委員在兩會上建議繁體字進入小學課堂曾引發爭議。緊隨其後的是北京響應教育部號召,在中小學開展京劇進校園工程。這些事說破了天,無非都是打拯救傳統文化的牌子,似乎不學老祖宗這些東西,我們便把文明就都遺失了,我們便步入了人類文化的歧途。
今天,彭老教授又倡導在高校中開展文言文四、六級等級考試,顯然是步繁體字進小學課堂、京劇進校園等『復古工程』的後塵,是一起典型的東施效顰!
不管彭老教授說是為了拯救傳統文化也好,還是為了賣他那本和此有關的新書也罷,但倡導大家參加一種普適性很廣的考試,我想,彭老教授首先應弄清楚這種考試到底有何用;其次,孩子們學這些東西有何用?
前些年中央領導人常常講到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可見,『學』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用』,『 學』和『用』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如果學的東西無用,對這個時代沒有任何意義,誰會熬心費力地去學那些空洞乏味的東西?
我想,好多人之所以反對設立文言文等級考試,恐怕皆是緣於對其實用性的質疑。當然,學習文言文也並非說一點用處沒有,起碼能看懂古代文獻典籍,對研究歷史、考古等恐怕都不無裨益。但問題是,文言文都學得很好,別說通過四、六級考試,即便大家都達到了專業八級水平,總不能都去研究歷史、都去考『古』吧?
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考古,那都是普適性很小的行業,只能容納一部分人,自然也只能讓一部分人去深入研究學習,並通過上崗資格證的形式,督促他們學好『之乎者也』,並為職業所用。但卻完全沒必要鋪天蓋地,在『全民』中來開展文言文等級考試。
筆者倒是希望有關專家能把需要普及的傳統文化,給列個詳單,然後讓網民給表決一下,看看哪些都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哪些需要塵封廢棄,然後再用科學發展、求真務實的態度,制定個合理的『救急措施』。像如今靠專家一人鼓與吹,喊『急』,甚至為此出本新書呼籲,其它人卻不理茬,背後竊竊咬舌頭,只恐是永遠難以拯救中國傳統文化,也永遠地『急』不起來吧?某種程度上說,甚至都不如那些戲說的古裝劇受用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