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中医文献中,惟〖伤寒论〗版本传承最为繁紊歧互,错节盘根,读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顿解,得版本传承之枢要。太炎先生饱读医书,最长〖伤寒〗,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千金翼方〗所录〖论〗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诚不如本书善。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一避隋讳也。』梁阮孝绪〖七录〗著录之〖辨伤寒〗十卷,上承六朝传本,下启隋唐传本,本人得此启示,而成〖伤寒论〗版本传承一览表。
现在流行的〖宋本伤寒论〗,不是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二年(1065年)奉旨刊行的大字本〖伤寒论〗,也不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奉旨刊行的小字本〖伤寒论〗,而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赵开美(1563—1624年)以仅存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为底本翻刻者,接近原貌,赵氏命名为〖宋板伤寒论〗,底本不久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是明赵开美翻宋本,有些文献专家称『赵开美本』更能体现该本时代性和版本特征。
赵开美本之文脉直通王叔和〖张仲景方〗,见表所示。从〖张仲景方〗至赵开美翻宋本,中间相隔一千三百余年, 出现多种钞本,文本演变曲折复杂。东晋末刘宋初〖小品方〗作者陈延之云,他据〖辨伤寒〗〖杂病方〗撰写〖小品方〗。梁代阮孝绪〖七录〗著录之〖辨伤寒〗十卷向后传承分为两歧,一为避『坚』为『鞕』或『固』(『坚瘕』改为『固瘕』)者,史称隋本;一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载的〖伤寒论〗,不避隋讳,史称梁本。隋本下传至五代十国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时在北宋开宝(968—976年)中,北宋嘉祐年间选为校定之底本,治平二年(1065年)刊刻为大字本。大字本售价高,携带不便,元祐三年(1088年)改刊为小字本,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据为底本翻刻之,为〖伤寒论〗之流传奠定基础。赵氏存亡继绝之功至为宏伟!后世重隋本系统,轻梁本系统。
赵开美本〖伤寒论〗今存五部,见下表所示,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初刻本有少许讹字,如:①〖平脉〗『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初刻本小注『肾谓所胜脾』,不辞,修刻本改为『肾为脾所胜』,是。②〖辨痉湿暍〗初刻本『问曰:风湿相摶,一身尽疼,病法当汗出而解』,修刻本『疼』下补『痛』字,删『病』字。是。初刻本之『病』字为『痛』字之讹,句读亦误。③第12条服法初刻本作『不可令如水流离』,修刻本改『离』为『漓』,义长。④第93条末句初刻本作『得里和,然后复下之』,修刻本将『得里和』改为『里未和』,是。修刻本改正初刻本讹字之处不多,基本如上所述四条。
赵开美本有讹字。如〖平脉〗『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盻』〖说文〗训为『恨视也』,带着仇恨目光看人曰『盻』。医患无宿怨,不应出此目光。『盻』乃『眄』(mian)之讹。『眄』,斜视也,符合句义。古书『盻』『眄』经常互讹。
第38条『筋惕肉瞤』之『惕』乃『愓』(dang)之讹。〖注解伤寒论〗元刻本及明赵开美校定本均作『愓』。『惕』义为敬,无动义。『愓』,动也。古医书『愓』『惕』经常互混。如〖灵枢·经脉〗『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惕惕』亦为『愓愓』之讹。
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胃中』二字衍。〖金匮玉函经〗卷三第五、〖脉经〗卷七第七、孙思邈本〖伤寒论·阳明病状〗均无『胃中』二字。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238条『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句中胃中有燥屎句皆为衍文,需对照〖脉经〗〖金匮玉函经〗〖孙思邈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相关诸书校读赵开美本。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承担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校注〖宋本伤寒论〗任务,以国家图书馆所藏〖伤寒论〗修刻本之缩微胶卷为底本校注之,这是以国家名义校注〖宋本伤寒论〗之始。北宋刊行〖伤寒论〗白文本,新中国以〖宋本伤寒论〗为底本校注之,古今遥相辉映,在〖伤寒论〗版本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