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2|回復: 0

[汉语词典] 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1)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0-12-14 1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学网
连动式是许多虚词虚化的语境条件。从语义类别上说,处所动词(locative verbs,如“在”),是最有可能出现在连动结构中,也最有可能发生“语义级降”(semantic devaluation),并在句法上产生屈折变化的动词之一。“连动语言里,在所有的语义关系中,处所是最易于被一个弱动词性介词所标记的。假如一个语言中有弱动词性介词结构,那么一定有一个是处所标记。”① 不仅如此,处所动词在许多连动语言里还可以进一步虚化为表示持续、进行的未完成体② 标记语素,即存在这样一条规律:处所动词>处所介词>体标记(“>”读作“先于”,下同)。以拉祜语ch为例,单用时作主要动词,在动词之后作体标记:③


    (1)a. à nà ? ò-ha m ch(字面意义:灵魂不在我枪里)


    我 枪 灵魂 不 在……里


    b. y yε te chve(他在盖房子)


    他 房子 造 在


    汉语作为一种连动语言,很多虚词也大都来自于连动式,未完成体标记自然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而汉语中表达“持续、进行”意义的一般认为是“在”和“着”,尤以“着”最为典型,但是很多文献(如Matisoff1991、Lord1993等)在谈到这条规律时都以“在”为例证,而没有谈到“着”。那么“着”的语法化到底符合不符合这一规律?另外,从类型学上看,不论是SVO语言还是SOV语言,一个最简单的连动式(含两个动词),处所动词常常处在第二动词(V2)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上产生虚化现象,④ 而汉语的“在”作为处所介词的时候,可以在主要动词之后,也可以在主要动词之前,显然和其他连动语言的情况不同,那么作为体标记的“在”又是怎样虚化的呢?在体系上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 “着”也是从处所动词而来


    我们认为,“着”的语法化同样是遵照处所动词>处所介词>未完成体标记这一途径,也是从一个处所动词发展为体标记的。关于“着”虚化过程的讨论已经很多,这里简单地做一复述,以说明我们的观点,详情可参看有关文献。


    “着”是由动词“附着”意义的“著”(着)演变而来的。⑤“著”最初作为纯粹的动词,带的宾语主要是表达附着处所的名词,如:


    (2)而淮阳之比大诸侯,如黑子之著面。(《汉书・贾谊传》)
    (3)甘露如饴蜜者,着于草木不着五谷。(《论衡・是应篇》)


    六朝时期,“著”常出现在另一个动词的后面,引出地点词,构成“V著L”句式,“著L”的作用是说明前面动作结束阶段所达到的位置。同期多见的平行格式“VN著L”(如“泻水著地”),可以说明“著”具有动词资格," L" 是一个处所宾语。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著”(着)字一般只用在处所词语的前面,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照应。如:


    (4)长文尚小,载着车中。(《世说新语・德行》)


    这个“著”(着)是介词还是动词有争议,不管怎样,“著”(着)的意义已经虚化,即使说是动词在功能上也不完全了,可以说就是一个处所介词。(“弱动词”)


    唐代的文献中“著”(着)的宾语扩展到可以是受事宾语,“著”开始前附于前面的动词V,如:
(5)马前逢著射雕人。(杜牧诗)


    当“V著”后面的宾语可以提前作主语时,说明“著”的指向已经完全转到前面动词身上了:


    (6)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著,无一不是戏剧。(《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7)见一顶轿儿,两个人抬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这时,“著”(着)的作用只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是真正的体貌助词了。


    从上面“著”(着)字简单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著”(着)从在连动格式中单纯引进动作结束到达的处所而在意义功能上开始虚化,最终发展为体标记,就是遵循着处所动词>处所介词>未完成体标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V著L”句式是一个关键环节,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著”脱离原来的直接成分――宾语,而前附到前面的动词上,最后重新分析为分析表示动词“动相”的标记。所以,“着”的持续进行意义正是从在连动式第二动词(V2)表示动作行为终结状态的位置上发展而来的。顺便提到的是,主要动词后即V2位置是一个“地震多发带”,不仅汉语中的许多虚词是在这个位置上虚化而来的(如“了”、“过”等),其他语言(如前文所举例子)也是如此。可以说一个动性不很强的动词用在主要动词后面很有可能会发生虚化。


    但其他语言的处所介词虚化为体标记之后常常可以移动到主要动词的前面,如前文所举Khmer语(SOV语言)的nu由处所介词演变为体标记的时候,从主要动词的后面移到了动词前面,再如Igbo语(SVO语)的ná作为处所介词的时候是在主要动词后面,但是进一步虚化为体标记的时候就可以移动到主要动词前面:⑥


    (8)a. ò bì ná óká
    他 住 在 Awka
    b.  ná  èrí n rì ná
    他 未完成体 吃 食物 未完成体
    à ú m mànyá(他正在吃饭喝酒)
    喝 葡萄酒


    而汉语的词序更为稳定,即使是虚化了,还是比较顽固地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所以“着”虽然意义上非常空灵了,但是不能随便移动,仍然是滞留在当初发生虚化的位置上。汉语中确实在动词前面也有一个表示动作持续进行的标记词,但不是“着”从主要后面移动到前面的,而是使用了另外的词,如“在”,如“他在吃饭”表示“吃饭”这一行为正在进行。根据汉语词序比较稳定的特点,我们认为“在”与“着”的发展机制并不相同,虽然“在”在古汉语中也能出现在动词后面的位置上。


   二 “在”的语法化机制


    现代汉语中“在VP”可以表达某行为或某事件正在进行的意义,但是关于“在”是怎样虚化而来的,却很少有论述。我们目前只看到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有所论述,但他只谈到了形成的年代,没有说明形成过程。他指出,这种单用一个“在”表“正在”的意思,清代以前还没有,他举的例子是《儒林外史》上的:⑦


    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


    由于没有充分的历史材料,我们只能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的现象出发进行拟测,我们认为,“在VP”中的“在”来源于连动式“在L+VP”。


    普通话中的一个语言事实是,当“在L+VP”的L是一个意义虚泛的中性指示代词时,“在L”的处所意味也会消失,转而表示持续进行意义。吕叔湘指出:“‘在那里、在这里’等的处所意义有时很不明显,主要表示‘正在进行’。”⑧ 例如:


    (9)人身上时时刻刻在那里消耗水。


    (10)我在这里想明天的工作怎么安排。


    例句中“这里”、“那里”都不必有先行词,都可以去掉。这是因为“那里”所指代的处所是对话双方共知或说话人认为无需特别指明的。说话人使用“这里”、“那里”主要是与主观世界、说话时刻起到一种“照应”作用。现代汉语中表进行的“在”字句也常常可以加上轻读的“这儿(zheir)”或“那儿(neir)”,如:


    (11)他在(那儿)看书呢。
    (12)杜梅的表妹给我开的门,说她表姐正在(那儿)哭呢……


    而轻读的“这儿、那儿”已经不再具有近指远指的区别,是一个虚化的中性的指代词。因此我们推测:当“在”介引的处所L是一个无需明说的、只具有非常空泛的所指的时候,整个格式就表达进行的意义了。而处所L语义的虚化也使得L由于不必说出来而最终脱落,最终形成了“在V”表进行的格式。罗自群(1998年)通过对大量现代汉语表进行的“在VP”格式的细致考察,也说明了能够加上“这儿”、“那儿”之类词的“在VP”比不能加上这类词的“在VP”在虚化程度上较低,“在”还有一些“存在”的意义,⑨ 即在这儿VP>在VP。


    “在+中性指代词”可以表示持续进行意义,这一点可以找到方言和其他语言材料的证实。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四川话、闽语、吴语都有用句末动态助词“在”或相当于“在”义的词表达持续进行的意义。根据施其生(1985年),闽吴方言表示持续貌的所有形式都是由AB两种语素构成的,⑩ 如下表: 意义 处于…… 处所或 行为进行 状态持续 情况 方位 持续 词性 动与介 指代或方位 副 动态助 语气助


    汕头 A B AB A AB AB AB A
    福州 A B AB B B B
    厦门 A AB B B AB B B B
    苏州上海 A AB B AB A AB B AB A
    注:A指的是像汕头to、pang、na,福州tuo?、ka?,厦门ti,苏州上海le?;B代表汕头ko、toi,福州le,厦门de,苏州上海la、la、li、to?、he。


    单独成词的话,A都可作处所介词,B都可作方位词或处所指代词。如果用X表达处所动词A+方位词B,那么,闽吴方言区的持续貌可以表示为:(X)+V+(X),X可以用全式AB表达,也可以只用A或者B。用全式AB表达时,有时还带有微弱的处所意义。B大多只用于对方位处所的照应,不用于指代。如汕头的“块”独用是个“中性”指示代词,只表示某个有定的处所而不分远近,所表示的处所总是前文已经指明、对话双方共知或说话人认为无需特别指明的。如:


    (13)撮人拢略诳椤(人们都站着)


    再如泰兴方言表示状态持续用“在下[ts’ e ha]”,如“他在下哭”。“在”本来是处所介词,“下”本是意义笼统的方位词。又如海口话可以用句末“在带”表示正在发生或持续的状态,而“在带”本来也是“在那里”的意思,“带”是一个指示代词。(11) 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