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1|回復: 0

[汉语词典] 追求韵脚和谐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09-11-6 15: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络
语言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节奏和韵律的安排上;而节奏和韵律的安排,典型地体现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所谓诗的韵律,主要是指押韵。押韵就是选择同韵的字,把它们有规则地安排到诗行中,使同韵成分在诗作中重复出现,从而强化诗歌的节奏,构成同韵相应、回环流畅的韵律美。所谓押韵,就是把韵安放在句末的音节上;处在句末而又押韵的字就是“韵脚”。


    安排和谐的韵脚,既增强了诗歌回环的韵味,也突出了抑扬的节奏。例如王鸣九的《初恋的记忆》:


       是双桅船上朦胧的星光,
      是海螺壳里细雨的喧响,
      是青皮橄榄留在嘴角儿的汁浆,
      是龙舌兰洁白如雾的清香……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有四个韵脚――“光”“响”“浆”“香”。韵脚处的四个双音节词语:“星光”(视觉)、“喧响”(听觉)、“汁浆”(味觉)、“清香”(嗅觉)不仅增强了语音上的鲜明的节奏和回环的韵味;而且从语义上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再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首歌词的韵脚是“来”“采”“概”“埃”“外”等,构成跌宕往复的韵味;配合着“从雪山”――“向东海”,“从远古”――“向未来”,时空纵横交织的意境渲染,抒发出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之情。


    臧克家在《精练・大体整齐・押韵》中说:


    押韵却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调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比较长的诗里没有韵的话,容易引起一种疲劳感,读者心理上得不到预期的一个落脚处。同一韵脚的诗句,可以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形式到内容可以得统一与和谐。


    押韵有助于诗情的抒发,进而增强艺术感染力;所以,有时为了押韵,不得不改变处在韵脚上的某些词语的结构,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万只喇叭齐奏,雷霆喑哑,
    吹起六亿人民有如奔腾万马。
    (郭沫若《百花齐放・牵牛花》)



    他帮着我,我帮着他,
    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
    (评剧《刘巧儿》)


    为使韵律和谐,把“九重霄”改为“重霄九”;把“万马奔腾”倒装成“奔腾万马”;把“成家立业”改为“立业成家”,都是为了适应韵律的要求。不过,这种对韵律的适应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不顾内容,只是片面地追求押韵,以致影响了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就是“以韵害意”,殊不可取。例如,有一首题为《思念》的短诗,结尾一节写道:“亲爱的,每当想起了你,我便感到寞寂。”为了押韵,把“寂寞”硬改成“寞寂”,破坏了词语的结构,读来也拗口。


    再如,一首写海外华侨爱国情怀的短诗《长城,在他心上耸立》:开头写道:
      

         车轮轻唱:中华、中华、中华……
        这声音在心头响了四十年,
        响皱了脸,想白了发,
        终于在今天呵,
        他驱车来到八达……


    为了押韵,作者将“八达岭”这个专用地名的“岭”字随意省略,使读者不知所云。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协韵就把“黑龙江”“长白山”“吐鲁番”“张家界”“子牙河”这些地名,随意简缩为“黑龙”“长白”“吐鲁”“张家”“子牙”等。


    押韵的诗文或句群,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吟诵,利于记忆。因此,民间的谚语、谜语等,很多都是押韵的。例如:


    谚语――
    春雨贵似油,夏雨遍地流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救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
    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等。


    谜语――
    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等。


    押韵产生的韵脚,听觉上悦耳舒坦,便于吟诵,利于记忆。记得冰心老人曾讲:和外孙女游戏时,故意把一首童谣读错:“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敲鼓奶奶说……”四岁的外孙女立即纠正说:“外婆,错了!应该是‘金轱辘棒,银轱辘棒,爷爷敲鼓奶奶唱……’。”


    尽管小孩子第一次接触这首童谣,也根本不懂得押韵原理,但却可以敏锐地发现并纠偏。可见押韵在汉语语用中的约定俗成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