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4|回覆: 0

[醫藥臨床] 蠲痹湯治療風濕性關節痛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3-20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蠲痹湯在古代醫籍里有多家記載,由羌活、獨活、秦艽、當歸、川芎、桂心、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組成,主治風寒濕痹。筆者臨證將此方作為治療風濕性關節痛之基礎方,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典型案例一

吳某,男,32歲。體格魁梧,平素嗜煙酒,喜食辛辣燥熱之品。2012年6月上旬,因外感發熱、咽痛,在鎮衛生所治療5天,熱稍退,出現雙膝關節、踝關節疼痛,行動不利。局部關節紅腫,捫之有熱感,壓痛明顯,可見皮下結節,舌質紅潤,苔黃稍膩,脈滑數。檢驗:血沉20mm/h,抗『O』800單位。

診斷:風熱痹(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疏風清熱,利濕除痹。

方藥:羌活15g,獨活15g,桂枝10g,乳香10g,桑枝15g,秦艽10g,當歸25g,川芎10g,炙甘草10g,薏米仁15g,蒼朮25g,威靈仙15g,荊芥穗15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周,關節腫去,疼痛減輕。2周後症狀消失,去蒼朮加黃柏20g,繼續服用。1周後檢查血沉4mm/h,抗『O』200單位,病或痊癒。追訪6個月,未見復發。

典型案例二

孫某,女,25歲。2013年7月就診。因淋雨受寒濕,右髖關節及腰部疼痛年余,時常伴有踝關節疼痛,每因天氣變化而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後症狀加重。現腰及髖關節痛劇,活動明顯受限,翻身困難,呈強迫體位,右髖關節及第三四腰椎處有明顯壓痛,經X片檢查:排除腰、髖關節病變以及坐骨神經病變。化驗血沉:40mm/h,舌質淡白,苔滑膩,脈沉滑。

診斷:寒濕痹。

治療:溫經散寒,利濕通痹。

處方:起初以蠲痹湯和獨活寄生湯服用3劑無效。考慮病人寒濕凝滯較甚,處以蠲痹湯加減:羌活15g,秦艽15g,桂枝10g,當歸20g,狗脊20g,木瓜20g,乳香15g,沒藥15g,炙川烏15g,麻黃10g,甘草20g。水煎3劑,服後顯效,繼服3劑,能下床行走。分析:病人夏令時節並無汗出,疼痛雖止,寒邪未去。守原方川烏、麻黃、桂枝增量,使之徐徐汗出,3天後去掉川烏、麻黃,繼服1周痊癒。

典型案例三

劉女士,29歲。2013年9月5日來診。訴一月前因『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在本市中心醫院院診治。出院後於1周前又有感冒,3天前開始發熱,體溫38.8℃。查體時咽部充血。雙上肢大關節及右踝關節明顯壓痛,以雙腕關節為甚,右踝關節上方有皮下小結。舌紅潤、苔微黃而膩,雙脈弦滑微數。抗『O』800單位。

診斷:風濕痹。

治療:祛風勝濕,除痹止痛。

處方:羌活15g,獨活15g,桂枝15g,川芎20g,甘草10g,乳香10g,沒藥10g,桑枝15g,薑黃20g,地龍15g,威靈仙20g,水煎服,12劑。關節疼痛症狀基本消失,皮下結節漸退消失,抗『O』200單位,病症痊癒。一年追訪,未見復發,已正常上班。

按:風濕性關節痛一般屬於中醫學『痹症』範疇。蠲痹湯治痹症是古人經驗之總結。筆者臨床應用中感到:根據風、寒、濕、熱等病因的不同,對行痹、痛痹、着痹、熱痹的治療當需進行必要的加減和臨床化裁,同時根據病情的側重,進行方內藥物的劑量變化,可使其藥性發生變化。從而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不同的效應。同時,根據先人的經驗和臨床的實踐,筆者體會到:

治療濕熱痹合用薏苡三妙湯。蠲痹湯雖然功能上是治療風濕熱痹,但究其效用及臨床實踐,去濕熱之效應嫌不夠。臨床增加薏苡三妙湯(薏苡仁、蒼朮、黃柏、牛膝),既增加了它的清熱利濕、燥濕除痹功能,本文例(一)的處方中即為此意。兩方合裁,達到了清熱。利關節的效應。

治療寒濕凝滯不去的,用烏頭配麻黃。烏頭散寒止痛祛濕,可散在表之風。除在里之寒濕,其力很強,麻黃開表,辛散溫通,二藥合用,可溝通表里,使在表在里寒濕之邪溫通宣散,達到蠲痹湯治療寒濕凝滯的良好的效果。

治療風濕痹也可配薑黃。薑黃辛散、苦泄、溫通之品,為內行氣血、外散風寒,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祛風除痹之藥。蠲痹湯中有芎、歸、乳香之類,但其活血有餘,通經散寒之力不夠,若以薑黃配桑枝,聯合諸藥,使之既入氣分,又入血分,外散風寒,內行氣血,特別是治療上肢為主的痹痛療效尤佳。 (胡本先 陝西嵐皋縣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