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鳳凰網 2,集團背景決定了人才的流向
在這裡有必要介紹項羽和劉邦集團。楚漢戰爭中的漢集團是以劉邦為中心的豐沛故人集團,學者夏增民指出『豐沛故人集團是籍貫在劉邦早年活動頻繁、頗有影響的豐、沛、碭及其附近地區(大致在今魯西南、皖東北、蘇北地區),並且與劉邦關係密切的一個人物群體。秦末,劉邦為泗水(在今江蘇沛縣東)亭長時,這個集團已經初具規模,在彼此的頻繁交往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關聯和心理投合,這構成他們事業的基礎,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為一個以劉邦為中心、相互之間有歸同趨向的幫派出現了......豐沛故人集團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對整個劉邦軍事集團起着凝聚作用,是劉邦集團勢力的實力核心。在戰爭中,戰事翻覆,勝負無常,但無論成敗,豐沛故人集團始終跟隨劉邦,維持着這支隊伍的基本穩定......』(49)。通過豐沛故人集團不論是劉邦剛起義時,還是在景駒,項梁,懷王帳下以及到漢中為王,這個集團始終是個利益絲絲相扣,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嚴密組織,不但敵方難以分化收買,就是開闢遠方戰線,這些人始終對劉邦一人效忠並擔任監視其他異己勢力的重任。這個堅固的豐沛故人集團,在楚漢戰爭中,始終與項羽周旋到底,無論項羽利誘,還是威逼都無濟於事。
項羽的集團相比劉邦來說就複雜了,可以追溯到項梁時代。項梁項羽起兵靠的是家族勢力和吳中子弟兵,經過幾番戰爭和合併,項梁建立一個以舊楚為旗號的統一戰線,其中有項氏家族勢力,如項羽,項伯,項它等;有舊楚故老集團,如楚懷王,宋義(註解7)等;有農民起義勢力,如呂青,呂臣的蒼頭軍,英布,蒲將軍等;有地方勢力,如劉邦,吳芮,陳嬰等;有其他各類勢力,如舊魏勢力,越人集團等等。可以說完全是個大雜燴的鬆散聯盟集團。果然項梁身死後,舊楚集團立刻跳出來奪權,學者羅新指出:『抑制項羽,勸懷王不遣項羽入關的,是所謂「懷王諸老將」。這些無名老將,未見有何征伐功績,但能影響懷王,就因為他們與舊楚政權的關係。項梁死後,對這些老將來說,當務之急是控制項羽,掌握軍隊。宋義以楚國故人身份為卿子冠軍,率領楚軍,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50)。項羽在滅秦分封諸侯後,首先解決的就是這些舊楚集團。當時項羽挾滅秦之功,諸侯從長之勢,兵不血刃的解決了舊楚集團(註解8)。解決舊楚集團,並不能解決集團的根本問題,此時項羽建立的西楚王國內部勢力盤根錯節,矛盾重重,各個勢力的利益都需要考慮,而項羽尚未整頓好內部,外戰又爆發。先是近鄰之地的齊趙和盤踞西楚內部的彭越建立反項聯盟,再是劉邦等人趁火打劫。項羽終其一生一直處於四處平亂的境地。
總上所論,劉邦豐沛故人集團的嚴密性比項羽的鬆散西楚集團更容易吸引人才。
3,西楚集團的內部矛盾決定了人才的外流
西楚集團的內部矛盾第一個體現在項氏與舊楚集團的鬥爭,舊楚集團的權利鬥爭失敗無疑導致舊楚集團,親舊楚集團的殘餘勢力倒向劉邦這邊。這裡有史可考的有漢初十八大功侯之陳武在漢二年十月入漢(51),從時間上推斷陳武亦是因為舊楚集團的覆滅而失勢導致背楚亡漢。
舊楚集團的覆滅並沒有使西楚內部矛盾有所緩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這次是項羽的項氏集團內部的矛盾,世人都以為同為項氏應該利益息息相關,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項羽更是重用項氏,很難想象項氏會因為內部矛盾而投靠劉邦。但是事實俱在,項伯早在鴻門宴就和劉邦約為婚姻,對劉邦百般維護(52),後來又接受張良賄賂,為劉邦請漢中地(53)。楚漢時期屢為劉邦謀(註解9),後被劉邦封為射陽侯,功表中排14位(註解10)。其實在項梁死後,項氏缺乏一個足夠威望和才能足以統率項氏家族的領袖。在舊楚集團的壓制下,項氏尚能團結在才能出眾的項羽帳下,但是大局以定下,輩分高於項羽的項伯,在項梁時代就獨當一面的項它是否服從項羽是個問題。顯然這些項氏是因為內部的派係為劉邦所用,項伯在西楚作為左伊位高權重猶勾結外人,顯然出自於內部爭權奪利,欲挾外敵以自重,而項莊聽范增之言欲殺劉邦絲毫不給項伯面子亦顯示項氏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學者張正明指出『族權與王權又對立又統一,構成了楚國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主要矛盾。就王權來說,對族權是務必嚴加控馭的。當族權與王權協調時,它是王權的肱股,族長奉職於廟堂,族兵效死於疆場。反之,當族權與王權敵對時,它就是王權的禍患,族長可能成為政變的主謀,族兵則可能成為叛軍的主力了。』(54)。由此可見項氏的內部紛爭亦是人才外流的一個原因。有史可考的尚有項襄,在漢二年,曹參攻定陶時投靠了劉邦,被劉邦封為桃侯,並賜姓劉,其子劉舍還在景帝時為丞相(55)。除此外尚有『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56)。
總上所論,西楚集團的內部矛盾亦是導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4,西楚集團的內部鬆散決定了人才的外流
項羽驅逐懷王后建立西楚王國,西楚王國從建立起內部就紛亂不止,派系繁多,勢力盤根錯節。所以項羽的西楚王國冒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幾乎都是靠項羽一人硬撐下來,這點鮮明的對比就是楚漢期間的勝利幾乎都是項羽親征的結果,而其他戰場不是戰敗就是投降,這裡除了項羽的個人能力外,內部的鬆散亦是很大的原因。
首先,項羽在西楚建制方面,亦有其恢復舊楚制度的一面,亦有適應新制度的一面,學者卜憲群指出『楚漢之際楚制的復活與楚舊制相比也略有變化......項氏還設郎中,都尉,司馬,將軍,上將軍,郡長等......項氏的分封制當為楚舊封君制的擴大化,可視為一種新楚制。』(57)。項羽恢復舊楚制顯然有拉攏舊楚勢力以及地方勢力的意圖,而採用新制度則是為適應新的局勢來加強中央集權,典型的例子是在西楚王國採用郡縣制度。從西楚的建立開始項羽就在走鋼絲,在新舊勢力之前徘徊。連接不斷外部的戰爭也使得他無法完成一個由鬆散集團到強力集團的轉變。
我們來看項羽建立西楚王國後重要的官職安排:令伊(楚官,相當於宰相)靈常,右令伊項伯,左令伊呂青,柱國(楚官。相當於總理大臣)陳嬰,柱國項佗(後期任),大司馬(相當於軍事總長)龍且,大司馬周殷(後期任),大司馬曹咎(後期任)(註解11)。看西楚重要職務的安排,亦見西楚內部的繁雜,陳平曾指出『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t、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58),西楚人才的關鍵問題被陳平看的一清二楚,項羽缺少骨鯁之臣,所以陳平的用金子收買分化西楚君臣之策才可以有效進行。身居西楚高位的大多是各個派系勢力的代表。八個西楚重臣,只有三個大司馬是項羽的心腹,令伊靈常不知其何來歷,從姓氏靈或是地方勢力的代表(註解12);項伯,項佗亦是項氏家族各個勢力的代表(註解13);呂青,陳嬰是起義軍元老。從結局看除了龍且,曹咎戰死,其他六位後來皆投靠了劉邦,從這可以看出西楚王國內部四分五裂,各有勢力,沒有多少向心力凝聚力可言。
在項羽陣營中,被重用的外姓將領基本都是本來就有大量軍隊的人物,如英布、蒲將軍、龍且、吳芮、呂臣、陳嬰,這些人的軍隊最初並不比項氏少,甚至比項氏多,比如陳嬰最初擁有2萬軍隊,遠遠超過項氏最初起兵的八千人,他們嚴格意義上不算項羽的部屬,只能算是和項氏結盟的盟友,一旦時局發生變化,他們完全可以脫離項羽,我們剛才所列舉的這些人中,唯獨沒有離開項羽的只有龍且,因此對於根基淺薄的項羽來說,他沒有不依賴這些人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