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文史雜誌 西漢『和親』政策自漢高祖劉邦起,延續整個西漢王朝,出嫁匈奴、西域的『公主』數十人,而史書記載最多、人們記憶最深的就是『昭君出塞』。原因是什麼?就是有了蕭望之,他將西漢的『和親』政策納入了正常的軌道。
一、西漢初期的『和親』有缺陷
西漢政權建立後,北方的匈奴勢力十分強大。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率騎兵進入山西中部,占據了晉陽(今太原)。次年,劉邦親自率領32萬步兵迎擊匈奴,結果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陷入匈奴騎兵的重圍,受困七天,經重賄匈奴閼氏才得突圍。劉邦感到自己實力虛弱,決定採納劉敬(本名婁敬)的『和親』之策。
【漢書・婁敬傳】記載說,劉邦受挫於平城後,顧慮匈奴騎兵捲土重來,問於劉敬,劉敬獻策說:『天下初定,士卒罷(疲)於兵革,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爲臣耳,……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單于,厚奉遺之,彼知漢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爲閼氏,生子必爲太子,代單于。……冒頓在,固爲子婿;死,外孫爲單于。豈曾聞(外)孫敢與大父亢(抗)禮哉?可毋以以漸臣也。』劉邦採納了這個建議,只是因爲呂后反對嫁長公主於匈奴,於是『取家人子爲公主,妻單于』。
劉敬的『甥婿關係論』決定了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即是漢廷把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與匈奴言和,維持友好關係,又送與大量繡、錦、絮、繒、酒等禮物,並與匈奴進行貿易。這只能說是一種妥協政策,使雙方矛盾在短時期獲得暫時的和緩。匈奴並未因西漢政府的妥協就收斂其進擾中原的氣焰。呂后執政時,冒頓竟寫信與呂后,說:『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如此侮辱,呂后也只能忍之,答以『單于不忘敝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漢武帝時,『聞見』高、呂、文、景『四世』與匈奴交往關係的董仲舒對『和親』政策有如下議論:『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於天耳。故與之厚利以沒其意,與盟於天以堅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匈奴雖欲展轉,奈失重利何,奈欺上天何,奈殺愛子何。』即是說,漢初『四世』的『和親』之策,完全是以漢朝利益爲前提的一時權宜之計,是變了花樣的籠絡和懷柔。以這種『和親觀』作爲發展民族關係的主導思想,基礎當然是不牢固的。所以,翻開史書,『絕和親』、『擾中原』這樣的字眼在『和親』政策實行幾十年後仍不斷出現,漢匈邊境危機不斷。
漢武帝雖然依靠強力打敗了匈奴,但並不能徹底解決邊患問題,反而造成『國用不足』,於是『悔征戍』,提出『輪台詔令』,務農力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何解決與匈奴的關係問題,重新提到了西漢朝廷的議事日程上。
二、蕭望之其人
據【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世代以田爲業。蕭望之自小好學,受業於名儒學者,是京師有名的儒生。
漢昭帝年幼,霍光與桑弘羊等輔政。霍光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和異己勢力作殊死的鬥爭,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防範,凡要見他者均須經過搜身檢查。蕭望之是京中名儒,亦曾因推薦受到霍光召見,進門時,門衛強制脫衣搜查。他認爲這是一種難以忍受的侮辱,對霍光說:『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流大化,致於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這種傲霜風骨,不爲霍光所容。蕭望之報國無門,便心安理得地去看守城門以爲生計。曾受霍光搜身之辱而得官的王仲翁來勸他屈從搜身之辱以求得官職,蕭望之明確表示拒絕,並說『各從其志』。後在民間多年的劉詢即位,是爲宣帝。他在民間即聞蕭望之大名,蕭望之始得任用。
無論在不在官位上,蕭望之都以憂國憂民的熾熱感情,關注著西漢的政治經濟形勢。他反覆向當政者闡述『朝無諍臣則不知過,國無達士則不聞善』的觀點,力諫朝廷應該動員賢者議政,以『立公道,塞奸邪』;主張廢除官吏與民爭利的弊端,因爲『加海租,魚不出』,『官嘗自漁,海魚不出』。他力數宦官集團專權之弊,力諍朝廷不能讓宦官專權。而蕭望之最值得歷史記載的,便是他對處理民族關係的見解與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