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9|回覆: 0

[論史] 明代建文史籍的編撰(1)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3-14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明代歷史上,建文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以皇太孫身份即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篩嶄沼極四載,便被叔父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取代。得位不正的朱棣想抹去建文朝史事,革除建文年號,不纂建文實錄,造成了這一段史事的歪曲與空白。從明代中期開始,私家建文朝史籍的編纂已經成為了明代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引言―― 編纂源起
公元1402年,明燕王朱棣率領『靖難軍』攻破南京城,奪取了侄兒建文皇帝的江山。由於得位不正,再加上眾多的建文朝臣忠於舊主,不肯附從新朝,致使朱棣採取了殘酷的殺戮手段來鞏固統治。方孝孺被殺戮『十族』,株連門生故友;景清則遭到瓜蔓抄殺,攀延鄉裏百姓。朱棣繼位,又發佈詔令,革除建文年號,改建文元年為洪武三十一年,並將此信息傳布藩國。[1]在帝王的淫威下,血腥的氛圍中,無人敢言『靖難』之事,建文朝史事則更是被『千鈎百索,隻字不留』,[2]當時的『文學柄用之臣』為了附和新主朱棣,又『自飾其非』,『為史,肆以醜言詆之。』[3]結果,不僅致使建文朝四年間『政令闕而不傳』,而且造成了這段歷史記述的嚴重失實。
然而,專制君主的刑刀法劍卻無法將歷史事實斬斷,建文朝史事的歪曲與空白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宣德、正統以來,明人的許多詩歌中就寄託了他們重寫建文史的願望。宣德間大學士楊士奇路過沛縣,作詩悼念埋葬在那裏的建文朝死事大臣顏伯瑋,詩云:『千載河山遺縣在,一門忠義史官知』[4];成化間泰和人伊直在黃觀贊中寫道:『孰記其事而匿其文,其文則匿其名則聲』[5];正德時,浦田人彭韶還做有『哀江南』一詩,敘述『靖難之役』中建文諸臣『鼎鑊甘如蜜』的死難事跡,詩中提到:『後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扣頭乞餘生,無乃非直筆』[6],直接表達了他對永樂朝史臣歪曲史實,編造方孝孺叩頭乞哀一事的義憤。
不僅是詩歌中,明人的筆記,如李賢【天順日錄】、王鏊【守溪筆記】、祝允明【野記】、葉盛【水東日記】中也留下了有關建文朝的史跡。還有一些有識之士不顧殺身之禍,撰寫並保存了建文朝臣的史料。宣德中,建文死事大臣卓敬的門人黃翰光便編錄了卓敬的年譜【卓忠貞年譜】。方孝孺的門人將他的文集私錄成【侯城集】行世,僅此集就有天順七年(1463)臨海趙洪輯本,成化十六年(1480)太平謝鐸輯本和正德十五年(1520)蘇州顧U輯本。覽【千頃堂書目】文集類,我們發現許多建文朝臣的文集都得到了較好的保存,難怪距離建文朝二百多年後,張朝瑞於萬曆年間編著【忠節錄】時說:『遜志死節事至今二百年,人皆歷歷能言之』[7]。
隨着年代的久遠和政策的寬鬆,人們開始嘗試着觸及政治敏感度很高的建文史事。弘治初年,禮部尚書楊守陳就大膽上奏:『靖難後不記建文君事,使其數年內朝廷政事及當時忠於所事者皆湮沒無傳』,又說:『即今採錄,尚可備國史之缺』[8],提出了改正建文史的建議,可惜這道奏章因楊守陳病死沒有上達。此後,南京人陳鎬和福建人宋端儀又進行了撰寫建文史的嘗試,但均因故未果。到了正德中期,臨江新淦人張芹才繼宋端儀的【立閒齋錄】,終於寫成了明代第一部完整的建文史籍――建文朝人物傳記【備遺錄】一卷[9],記載建文殉節諸臣,目錄列出四十六人,其中有事實者二十人,無事實者二十六人。繼此之後,續作紛出,新著疊現,其勢如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