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舟山市文化部门组建考古联队水陆并举展开前期调查勘探。2010年5月份,考古队发现并初步确认了“1线2路3区”。“1线”就是一条干线:即从六横西北到东南长20余公里的“石蛋路”,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陆路段”。这是一条始于宋元历经明清,贯穿六横全岛的交通大动脉,与今天六横的主干线如出一辙。“2路”就是南北两条航路: “3区”就是指中、南、北三大港区。
海上贸易,是明朝末期经济的一大亮点。在《晚明社会变迁》一书中,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将晚明时期的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吸纳了全球的白银。书中说,“我们切不可忘记,这么多的白银,都是用中国的商品交换而来的,因此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过去显然是低估了,应该重新给以评价。”
据资料显示,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和闽浙商人一起,在双屿港建起了全球性的贸易中心。双屿港一度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举世无双的贸易金融港。近年,史学界渐渐达成共识,双屿港就在舟山群岛的六横一带。
贸易量曾举世无双
葡萄牙人品笃曾亲眼见证了当时岛上的繁荣场景。
嘉靖二十年(1541),葡萄牙冒险家品笃随葡印总督法利亚船队游历了双屿港。他在《远游记》一书写道:“双屿,我在前有详述,它是距此向北二百多里远的一个葡萄牙人的村落。日本两年前也发现了此岛。凡是运到那里的货物都可以获得三、四倍的利钱。”
“这村落中,除来来往往的船上人员外,有城防司令、王室大法官、法官、市政议员及孤儿总管、度量衡及市场物价监视官、巡夜官、收税官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有两所医院,一所仁慈堂。一般通行的说法是,双屿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丽富裕。在整个亚洲,其规模也是最大的。”
据品笃记载,当时葡萄牙人每年在双屿岛的贸易额超过300万克鲁扎多,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巨额。此前发现印度洋新航线的葡萄牙人达・伽马的年薪不过1000克鲁扎多,已被称为国内最富有的人了。
“当时明朝的GDP总量为世界第一,其时全球范围内贸易规模还没有超过双屿港的,因而双屿港堪称国际贸易的中心。”一些历史专家和学者这样认为。
品笃到双屿港的时候,正值该港国际贸易市场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参与双屿港互市的商人中,以葡萄牙人、日本人及浙闽沿海商人居多。还有的分别来自印度、马六甲、琉球、爪哇、文莱、苏门答腊等国。高峰时“舶客拥万众”。
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
这是一个在舟山妇孺皆知的关于六横岛的故事。
明朝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动了许多商人出海去国外经商。当时有一支船队,由几十个商人组成,为首的商人姓刘。船上载着丝绸、布匹、陶瓷器、茶叶、药材等货物,向南洋开发。途径六横的双屿港,突遇大风,船不能前进,只得靠岸停泊在港畔的涨起港码头。
风越刮越大,一连六七天不停,大家都有些焦急不安。这晚,姓刘的商人喝了几杯闷酒,便倒在床上。朦胧间,一个白发老人走来,慈祥地对他说:“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商人答道:“这是六横双屿港。”老人便道:“对对!此港叫双屿,就是有商缘,过了双余年,更加有商缘。”商人听了一时不得理解。老人道:“所说之言,只能意会,这里是个发祥致富之地,记住就好。”商人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第二天,天气晴朗,风也小了。姓刘商人把梦中之事告诉了大家。众人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道:“双屿港有商缘,是告诉我们可在这里进行贸易。”对此,大家都摇头反对。有人说:“看看港上来往都是渔船,哪有什么商缘,还是开船南下吧!”
众人正在议论之间,突然发现东方开来一群船队,有一个人说:“这不是外国商船来了吗?”原来这个人去过南洋,见识过外国船的式样。大家都觉得做生意的机会来了。于是各自回船,起锚、拔篷迎了上去。
来者正是葡萄牙商船。他们去南洋各国交易,正好在此遇到中国商船,于是就在双屿港进行交易。据说,后来很多商人还带家眷定居岛上。
说起这个故事,今年73岁的刘云岳老人神采飞扬,他说:“阿拉祖祖辈辈都住在六横岛上,这个故事从我懂事起,爷爷就讲给我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