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9|回覆: 0

[史學] 李達的歷史理論和史學思想(5)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12-27 15: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在分析中國近代經濟發展遲緩的原因時,李達說,中國產業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國際帝國主義之侵略,封建勢力和封建制度的存在"(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9頁。)。國際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破壞作用,國際帝國主義從軍事侵略到資本輸入,進而通過控制封建主義勢力而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封建制度對新生產力也起着阻礙作用:"封建勢力和封建制度的存在,是發展新式產業的礙阻"(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8頁。)。總之,國際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是在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國際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壓迫日重,生產力已受束縛殊難順利發展。"(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1頁。)因此"封建勢力若不掃除,封建制度若不廓清,中國產業就沒有順利發展的希望"(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4頁。)。基於以上認識,李達說:"打倒帝國主義的侵略,廓清封建勢力和封建制度,是中國革命的唯一對象,同時又是發展產業的唯一前提"(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8頁。);"要發展中國產業,必須打倒帝國主義的侵略,廓清封建勢力和封建制度,樹立民眾的政權,發展國家資本,解決土地問題"(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8頁。)。李達依據他對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提出了中國仍處在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的科學結論。李達的結論,不僅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性質,而且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



  (二)李達對中國社會史的研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對中國社會史的考察。30年代初,中國思想理論展開了關於中國社會史問題的大論戰。這一論戰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一是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二是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奴隸制社會的問題,三是泰漢以後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李達參加了關於中國社會史問題的論戰。李達是主張按經濟形態劃分歷史發展階段的。1919年他在【女子解放論】中即確認中國存在過原始社會。他在隨後發表的【社會革命底商榷】、【中國商工階級應有之覺悟】等文章認為周秦至清末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26年,李達在【現代社會學】中,運用唯物史觀考察了人類社會經過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並展望了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他特別表述了殷商是奴隸社會的觀點。可以說,二十年代李達對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已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三十年代的社會史大論戰中,李達又進一步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對於亞細亞生產方式所相當的社會歷史階段及其特點的理解,論戰中提出了多種看法。早在1926年,李達就在【現代社會學】第11章中說亞細亞生產方式是指原始的社會狀態。後來他改變了看法。在【經濟學大綱】中,李達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含有封建社會中特徵的勞動力與生產手段的結合方法的意義"(註:【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3頁。);在本質上"與封建的生產方法,並沒有根本的區別"(註:【李達文集】第3卷,第105頁。);"只是封建的生產方法之特殊的形相,即是封建的生產方法的變種"(註:【李達文集】第3卷,第105-106頁。)。李達的觀點是否正確可存而不論,其意義在於批駁了那種把亞細亞生產方式視為獨立於五種生產方式之外的特殊生產方式的論調,捍衛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理論原則。關於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奴隸制問題。托派大多數人持否定意見。李達在【經濟學大綱】中,從經濟結構的特徵等方面,論證了殷代為奴隸制社會。李達認為,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奴隸制的形成也採取不同的路徑;但是,"奴隸制是社會發達過程中所必須經過的階段。世界任何民族的歷史,都曾通過各種各色的奴隸制的階段"(註:【李達文集】第3卷,第106頁。)。

  關於封建制問題,在二十年代初的【中國商工階級應有之覺悟】中,李達指出,自西周至清末,中國為封建社會。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學大綱】中,李達又進一步闡明這一觀點:"中國的社會,由周代到鴉片戰爭時期,是屬於封建經濟的社會"(註:【李達文集】第3卷,第66頁。)。他按經濟形態把中國封建社會分為兩段:"這個期間,可以分為典型的封建經濟時期和變相的封建經濟時期,西周和東周時代屬於前者,由秦漢迄於鴉片戰爭時代屬於後者"(註:【李達文集】第3卷,第110頁。)。

  對中國的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李達也有探討。在【中國產業革命概觀】中,李達分析了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凋敝的狀況。他說,中國進入產業革命時代以後,傳統農業日趨破產,表現為大農降為中農,中農降為小農,小農降為佃農,荒地增加,農業人口減少等。

  1935年,李達出版【社會進化史】,這是中國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寫作的第一部世界通史,書中從世界史的角度,對亞細亞生產方式、奴隸制、封建制等論戰的主要問題,放在世界史的大系統中進行考察,反映了著者開闊的歷史眼光。

  李達從經濟史的角度分析中國社會的變遷。1941年,李達發表【中國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一文。他主要依據生產力的發展來考察中國歷代社會的狀況,進而分析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力圖"把一切障礙生產力的發展及不能孕育新生產力的原因,都要聯繫起來加以考察"(註:【李達文集】第3卷,第704頁。)。關於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遲滯的原因,李達列舉了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因素的作用,其中經濟的因素是李達考察的重點。李達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社會史進行分期,其研究途徑是正確的。

  李達關於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對中國史學的發展影響重大。他立足於生產力的歷史發展,從經濟史的角度探討中國社會變遷,最早按經濟形態劃分歷史發展階段並自成體系,從而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五種社會形態學說的普遍適用性。李達關於中國歷史分期問題的主張,特別是所提出的殷商奴隸說和西周封建說,對呂振羽等中國馬克思主義家有着影響。(  作者:洪認清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