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4|回復: 0

[史學] 唐宋经济史著作的勃兴及其史学价值(1)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1-6-22 0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博览群书
唐宋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后两期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变革反映在学术领域,展现出许多与前代学术明显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关于各种经济门类的撰述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虽然唐宋时期的学者没有使用“经济史”概念,但已经具有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考察历史的自觉意识。唐代史家杜佑撰《通典》,其《食货典》包括田制、水利田、屯田、乡党、赋税、户口、钱币、漕运、盐铁、鬻爵、榷酤、算缗、杂税、平准、轻重各项内容;宋末元初史家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有关食货的内容包括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八考。以上几个方面,大致反映出唐宋史家关于社会经济史认识与撰述的范围。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唐宋两代学者撰写了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史著作,其数量远远超出唐以前历代学者同类著作的总和,而且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会计、田赋、货币、屯田、水利、市易、均输、朝贡、漕运、矿冶、茶盐、救荒等名目。下面依据两《唐书》、《宋史》和《四库全书总目》的记载,择要述其梗概。


    邦计国用经济史著作。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国家经济制度上,有了更加明确和更为细致的规定。反映这类内容的著作主要有:曹[《元和国计图》10卷,李吉甫《元和国计略》1卷,盛度《庸调租赋》3卷,佚名《经费节要》8卷,李维《邦计汇编》1卷,丁谓《景德会计录》6卷,佚名《庆历会计录》2卷,田况《皇v会计录》6卷,韩绛《治平会计录》6卷,李常《元v会计录》3卷,王《在京诸司库务条式》130卷,曾布《熙宁新编常平敕》2卷,蔡_《元丰司农敕令式》17卷,吴雍《都提举市易司敕令》并《厘正看详》21卷,佚名《元v诸司市务敕令格式》206册,秦桧等《绍兴重修常平免役敕令格式》54卷,吕祖谦论、门人编《东莱先生西汉财论》10卷。


  农业经济史著作。唐宋立国的基础仍然是小农经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与前代农业经济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商品经济成分迅速增长,大量的剩余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以桑麻、竹木、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体的商品性种植业,在农业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反映这类内容的著作主要有:武则天《兆人本业》3卷,薛登《四时记》20卷,王F《山居种莳要术》1卷,李绰《秦中岁时记》1卷,陆龟蒙《耒耜经》1卷,韩鄂《四时纂要》5卷,徐锴《岁时广记》120卷,陈元靓《岁时广记》4卷,真宗《授时要录》12卷,李淑《耕籍类事》5卷,丁谓《农田敕》5卷,汪槔《古今屯田总议》7卷,陈靖《劝农奏议》30篇,林勋《本政书》10卷,陈辍杜┦椤3卷,曾之谨《农器谱》3卷,王居安《经界弓量法》1卷,孙光宪《蚕书》3卷,秦湛《蚕书》1卷,赞宁《笋谱》1卷,吴良辅《竹谱》2卷,陈仁玉《菌谱》1卷,蔡襄《荔枝谱》1卷,佚名《荔枝故事》1卷,韩彦直《永嘉橘录》3卷,陈思《海棠谱》3卷,张峋《花谱》1卷,仲休《花品》1卷,张宗诲《花木录》7卷,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卷,王观《扬州芍药谱》1卷,史铸《百菊集谱》6卷,史正志《菊谱》1卷,王贵学《兰谱》1卷,范成大《范村梅谱》1卷,陈翥《桐谱》1卷。  


  手工业经济史著作。唐宋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建筑、冶金、酿酒、纺织、制盐、造纸等行业更加发达,而且出现制茶、制糖、制香、制墨、制砚等行业,独立生产的手工业阶层日益壮大。反映这类内容的著作主要有:李诫《营造法式》34卷,张甲《浸铜要录》1卷,朱翼中《北山酒经》3卷,窦苹《酒谱》1卷,沈立《锦谱》1卷,楼q《耕织图诗》1卷,李承之《江湖淮浙盐敕令赏格》6卷,佚名《编类诸路茶盐敕令格式目录》1卷,高聿《盐池录》1卷,陆羽《茶经》3卷,温庭筠《采茶录》1卷,毛文锡《茶谱》1卷,丁谓《北苑茶录》3卷,蔡襄《茶录》2卷,佚名《茶法易览》10卷,王灼《糖霜谱》1卷,丁谓《天香传》1卷,洪刍《香谱》5卷,陈敬《香谱》4卷,苏易简《文房四谱》5卷,李洪《续文房四谱》5卷,蔡襄《墨谱》1卷,李孝美《墨苑》3卷,晁氏《墨经》1卷,米芾《砚史》1卷,高似孙《砚笺》1卷。  


  城市经济史著作。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域性经济中心的产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从事工商业人数不断增多,导致中国传统的政治型城市向经济型城市转化,加速了中国城市商业化的进程。反映这类内容的著作主要有:宋敏求《长安志》20卷、《东京记》2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0卷,耐得翁《都城纪胜》1卷,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1卷,吴自牧《梦梁录》20卷,周密《武林旧事》10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