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幾乎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其以史前大洪水為主題的神話傳說,且往往以洪水傳說視作民族歷史的發端。『中國的洪水神話不僅有古代的文獻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在不少民族與地區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態廣泛流傳。』 梁啓超指出,中國史前大洪水『雖出天變,而影響於古代人民思想及社會組織者蓋至大,實史家所最宜注意也』。中國遠古洪水傳說是民族學、神話學等多種學科關注研究的對象,也應是歷史研究特別是中國古史研究長久重視的學術課題。從歷史學來看,存世文獻對於中國史前洪水的記載,雖屬神話傳說性質,對於歷史的反映不免有誇大虛構之處,但其作為口耳相傳的民族早期歷史的曲折反映,我們仍可從中探尋到中國早期歷史的某些蹤影,發掘出豐富的歷史意蘊。
文獻中記載的洪水
關於史前洪水傳說,中國古代文獻中具有較為豐富的記載。根據眾多古籍所反映的洪水發生的時間,我們可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洪水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即堯舜禹時期的洪水和堯舜禹之前的洪水。
堯舜禹時期發生的洪水,文獻記載尤為豐富。【尚書・益稷】中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A民乃粒,萬幫作V。』【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汜濫於天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莊子・天下】中提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淮南子・齊俗訓】也記載:『禹之時,天下大水,禹令人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此外,【國語】、【山海經】、【呂氏春秋】等歷史文獻對於堯舜禹時代發生的洪水亦有所提及。
堯舜禹之前的洪水,歷史典籍中也有些許反映。虞世南【北堂書鈔】轉引【尸子】曰:『燧人氏時,天下多水。』【淮南子・本經訓】載:『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列子・湯問】道:『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據諸多記載來看,堯舜禹之前洪水發生的時間較多,有共工氏之時、燧人氏之時,甚至傳說中開天闢地的女媧氏之時。梁啓超認為,史前洪水發生只有堯舜禹時期,『前乎此者,不過神話傳說之歧出』。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最早時期的洪水並非一般意義的洪水,它是對人類早期歷史的一種特殊反映。如鄧雲特認為,『往古之時』的洪水,即『所謂最初之洪水,實乃人類對於末次冰河期所留之殘餘印象,而非一般意義之水災』。傳世文獻中有關堯舜禹之前洪水的記載雖未必盡然可信,但若從史前時期氣候的變化來看,洪水的不斷發生倒是極為可能的事情。
科技、考古證據中的洪水
最新研究表明,第四紀全新世以來即距今1萬年以來直至當今,全球氣候變化呈現出溫暖濕潤與寒冷乾燥交替出現,在全新世的最初2000年間,全球氣候由寒冷乾燥逐漸轉為溫暖濕潤。隨後,全球氣候進入了溫暖濕潤期(距今約8000―3000年)。有學者提出,在仰韶溫暖期(全新世中期,年平均溫度比現代高2℃―3℃),我國一些氣候帶相應地比現在稍向北偏移,如亞熱帶北界就由現在的秦嶺―淮河一線北移到華北平原北部的京津與關中平原的北山一線。新石器時代溫暖濕潤氣候的出現和較為長久的持續存在,為原始農業的形成與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可能造成了由於降雨增多、冰山融化等不斷帶來的各種洪水災害。
中國史前洪水發生的時間跨度較大,與【舊約・創世紀】中的洪水神話、希臘的洪水神話及巴比倫的洪水傳說等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話一樣,屬於人類早期共同的洪水傳說。這些初期的洪水應該是全新世以來即距今約8000年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結果。馮天瑜指出,『地球在冰河期末期,氣候轉暖,冰解雪融,導致了世界性的大水災。這時正是人類登上世界舞台的開端。這個給幼年期人類以洗禮的大洪水,在各民族的記憶中留下了不可泯滅的回念』。這些洪水傳說更多地是一種民族歷史文化的遙遠的記憶,其中藏匿着一定成分的客觀歷史的蹤影。
有關堯舜禹時期洪水問題的相關內容雖說具有傳說性質,未必全屬真實,但洪水災害的發生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這一時期我國氣候繼續處於溫暖濕潤期,降雨相對較多,這樣的氣候狀況應是造成洪水多發的根本原因。溫暖濕潤、降水偏多的氣候條件,以及由此引起的冰雪的融化與海水上漲、海浸發生,加之先民聚落的選址多靠近水域等原因,造成了堯舜禹時期廣大範圍內大規模洪水災害的爆發。先秦典籍中對這一時期的洪水記載較多,可信度較高。考古證據的變化情況也說明了堯舜禹時代大洪水發生的真實存在。中國史前洪水的發生與我國氣候的變遷狀況是相互一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