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4|回覆: 0

[漢語教育] 林燾先生生平及學術成就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06-11-3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語言文字網
林燾先生,字左田,1921年生於北京,福建省長樂縣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39年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同年考入燕京大學國文系,1944年畢業,同年入燕大研究生院學習,師從李方桂先生。1946年起在燕京大學任助教、講師。1952年燕京大學併入北京大學,林燾先生開始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1955年起任副教授,1981年起任教授,1988年起任博士生導師。1984年至1995年任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今對外漢語教育學院)主任。
    林燾先生曾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會顧問,自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成立起一直擔任該分會主任;自1979年起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主編,1989年至1993年任【世界漢語教學】代理主編;曾任北京語言大學和華僑大學兼職教授。
    林燾先生的研究範圍涉及漢語音韻學、現代語音學、漢語方言學、對外漢語教學等領域。他的學術生涯大致可以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燕京大學求學和工作時期,林燾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漢語史。1950年發表的【〖經典釋文〗異文之分析】(與陸志韋先生合作)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成果。這篇文章分析了異文產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價值,將異文分為普通異文和特殊異文兩類,並按照性質將7950條異文分為7類進行研究。這篇文章為古代方言和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例證,也為考證古代各家經注的異同及正確與否提供了證據。這個階段雖然時間短暫,著述不多,但這一時期的漢語史學習和研究工作為他後來學術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燕京大學併入北京大學之後,林燾先生在北大中文系一直從事現代漢語的教學工作,因此研究方向也由古代漢語轉向現代漢語,在這段時間內,他的研究重點是現代漢語語音,研究工作兼及文字、詞彙和語法。他在北京大學漢語教研室集體編寫的【現代漢語】教材中負責撰寫緒論和語音部分。這部教材是全國高校中文系設立現代漢語課程以後的第一部教材,編寫時恰逢【漢語拼音方案】誕生,全國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範化工作也在大力開展,教材的語音部分是圍繞着【漢語拼音方案】與普通話的關係這個中心來寫的,這個寫作思路對後來各種現代漢語教材語音部分的編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這段時間內,他的兩篇有關輕音與語法和語義關係的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現代漢語補語輕音現象反映的語法和語義問題】全面考察了趨向、可能、程度和結果補語中的輕音現象,指出補語中某些成分的輕讀與否與這些成分的詞性和意義相關,強調不能把語音與語法和語義割裂開來進行研究。【現代漢語輕音和句法結構的關係】研究了不同層次的語音結構與句法結構之間對應或不對應的相互關係,提出了語流中有兩種不同性質的輕音:其一為語調輕音,可以出現在語句的任何位置,屬於語調範圍,一般有語調重音與之對立,與語音結構的層次沒有關係;其二為結構輕音,只能出現在非輕音之後,大部分沒有與之對立的重音,少數結構輕音如果變為重,則會對句子的句法結構或詞義有主要影響。將語音現象與句法和語義現象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並注意到語音研究與句法和語義研究之間的密切關係,在40多年前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在這個階段,林燾先生開始對北京話的社會變體問題產生興趣。發表於60年代【北京話的連讀音變】一文,把連讀音變分為不自由的連讀音變和自由的連讀音變兩類,並分別列舉了6類和12類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這項研究可以看作他在80年代帶領學生對北京話進行全面系統的社會語言學調查的一個預備性的工作。
    林燾先生學術生涯的第三個階段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時他已年近花甲,但他的學術研究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他在實驗語音學、方言學、音韻學和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因此,這也是林燾先生學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
    20世紀20年代,劉復(半農)先生創建了北京大學語音樂律實驗室,由於種種原因,北大的實驗語音學研究一度中斷。1978年,林燾先生在北大中文系恢復建立了語音實驗室,並開始培養實驗語音學方向的研究生。他本人的第一篇實驗語音學方向的研究論文是【探討北京話輕音性質的初步實驗】。北京話輕聲音節有着區別於正常重音音節若干的語音特點,其中的哪一種是音位性的特點,這是一個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 林燾先生應用語音合成技術和心理-聲學的實驗方法,研究了音長、音強和音高在北京話輕聲音節聽辨中的作用,實驗結果否定了長期以來存在的音強與北京話輕音相關的看法,林燾先生提出,音長是聽辨北京話輕音最重要的參數,同時也指出,在音長的制約下,音高與輕音的聽辨有一定的關係。這篇文章甫一發表,就在語音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輕聲問題研究中最重要參考文獻之一。林燾先生所領導的北京大學語音實驗室也成為國內實驗語音學界最為重要的學術隊伍之一。
    20世紀80年代初期,林燾先生帶領北大中文系漢語專業的部分師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北京話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他們採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精心設計了調查用的語言量表,對北京城區和近郊以及少數遠郊區縣的口語進行了系統的文本記錄和錄音。林燾先生就這些錄音資料中的一些語音現象進行了社會語言學角度的研究,發表了【北京話去聲連讀變調新探】、【北京東郊陰陽平調值的轉化】和【北京話兒化韻的語音分歧】(與沈炯合作)等文章。80年代中後期,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北京城區和郊縣的人口發生了急劇的流動,北京話原來的地區變體格局已經被打破,林燾先生和學生們的這些調查資料在今天已經成為十分珍貴的北京話的歷史材料。
    在對北京話進行共時的社會變體研究的同時,林燾先生對北京話的歷史來源和北京官話區的劃分等方言學的問題也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北京官話溯源】和【北京官話區的劃分】兩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他在【北京官話溯源】中提出了『北京官話區』的概念,指出從東北地區經過河北省東北部的圍場、承德一帶直到北京市區的這一片相當 廣大的區域內,各方言的聲韻系統十分接近,調類完全相同,調值極其相似,這個區域可以劃為北京官話區。文章以大量翔實的史料,從民族的長期雜居和人口的不斷流動兩個方面分析了北京話和東北方言自唐代以來的歷史淵源以及現代北京官話區的形成過程。【北京官話區的劃分】則從音韻系統上證明了北京官話的存在,並分析了北京官話北京城區話的分布範圍。
    儘管林燾先生自50年代以後教學和科研的方向已由古代轉向現代,但由於他有着深厚的傳統音韻學的功底,因此在語音研究中能夠貫通古今,他對漢語音韻學也始終未能忘懷。撰寫於古稀之年的【日母音值考】是一篇將傳統音韻學與現代語音學有機結合的精彩華章。關於現代北京話中日母的音值,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林燾先生從實驗語音學家的數據中發現,現代北京話中日母的聲學特徵與通音相近而與擦音相去較遠,這一發現為確定日母在音系上屬於通音一類而不屬於擦音一類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文章根據現存的音韻史料、日漢對音資料、方言資料和傳統戲曲語言等材料推測,從中古至今,日母在北方通語地區一直以濁擦音或通音為主,在以吳語為中心東南地區的則一直以鼻音為主。文章還根據諧聲字的情況推測,至少在【詩經】時代日母的音值就存在方言上的分歧,當時鼻音是雅言的讀法,擦音則只是少數方言的讀法。【『入派三聲』補遺】、與耿振生合作的【聲韻學】也都發表或出版於20世紀90年代。
    林燾先生一生中唯一的行政工作是擔任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主任,他在這個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了11年。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專門的對外漢語教學機構――對外漢語教學中心(今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林燾先生是該中心的首任主任,他也是新時期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餘,林燾先生親自撰寫對外漢語教學,尤其是語音教學方面的論文,促進這門新興的學科向着科學和健康的道路發展。對於一門新興學科來說,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漢語中心任職的10餘年中,林燾先生用他全部的熱情,扶植新人,獎掖後學。他在燕南園52號的家是漢語中心教師經常拜訪的地方。他總是耐心聽取年輕人的想法,為他們提出積極的建議;他還通過給眾多老師的教材、詞典、著作寫序的方式來支持他們教學和科研工作。林燾先生在退休之後仍然關注着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發展,他曾經在21世紀來臨之時指出,『近二十年來,在我國語言學領域中最令人矚目的變化大約就要屬對外漢語教學的「異軍突起」了』。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這與林燾先生等老一輩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在上個世紀的辛勤耕耘是密不可分的。
    林燾先生一生的學術著述數量不算很多,他的學術成果是以高質而不是高產聞名於語言學界。他所撰寫的學術論文中的大部分都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必讀的參考文獻。他與王理嘉教授合作編寫的【語音學教程】自出版以來也一直是中文系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語音學課程最重要的教材之一,同時也是理工科和其他文科專業相關領域的學生的重要參考書。這部教材先後在大陸和台灣出版,後來又被譯為韓文在韓國出版。
    林燾先生從1962年開始指導研究生,1989年開始指導博士研究生。他在學術上嚴格要求學生,但又給予學生充分的個人發展空間。他所指導的學生,在中文系的研究生中是專業來源分布最廣的,學生有來自中文系和外語系等文科院系的,也有來自無線電系和計算機科學系等理工科院系的,他鼓勵研究生在學好語音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學術特長。因此,他的學生畢業之後,除了從事語音學研究的,也有不少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言語矯治、言語工程等與語言學相關的領域的工作。林燾先生在學生心中是既是嚴師,更是寬厚的長者。學業上的問題自不必說,學生們在生活中遇到其他方面的困難,總是願意到導師那裡傾訴,因為他們總能得到林燾先生和師母杜榮先生的熱情的幫助和耐心的寬慰。先生嚴謹求實的治學風格、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寬厚待人的道德風範,是學生們心中永遠珍藏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附:林燾先生主要學術著述目錄(按發表年代排序)

◇ 經典釋文異文之分析(與陸志韋合作),【燕京學報】1950年第38期。
◇ 關於漢語規範化問題,【中國語文】1955年第8期。
◇ 現代漢語補語輕音現象反映的語法和語義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3期。
◇ 【現代漢語】(與漢語教研室同仁合作,負責撰寫緒論和語音部分),高等教育
    出版社,1958年。
◇ 現代漢語詞彙規範問題,【語言學論叢】第3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 現代漢語輕音和句法結構的關係,【中國語文】1962年7月號。
◇ 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國語文】1962年3月。
◇ 北京話的連讀音變,【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6期。
◇ 語音教學和字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4期。
◇ 北京話兒化韻個人讀音差異問題,【語文研究】1982年第2輯。
◇ 普通話里的V,【漢語學習】1982年第6期。
◇ 探討北京話輕音性質的初步實驗,【語言學論叢】第10輯,商務印書館,1983年。
◇ 聲調感知問題(與王士元合作),【中國語言學報】第2期。
◇ 北京話去聲連讀變調新探,【中國語文】1985年第2期。
◇ 【北京語音實驗錄】(林燾、王理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 北京官話溯源,【中國語文】1987年第3期。
◇ 北京官話區的劃分,【方言】1987年第3期。
◇ 京劇韻白聲調初析,【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年。
◇ 【語音探索集稿】,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年。
◇ 北京東郊陰陽平調值的轉化,【中國語文】1991年第1期。
◇ 『入派三聲』補遺,【語言學論叢】第17輯,商務印書館,1992年。
◇ 【語音學教程】(與王理嘉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台灣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1995年。
◇ 北京話兒化韻的語音分歧(與沈炯合作),【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
◇ 語音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6年第3期。
◇ 日母音值考,【燕京學報】1996年新1期。
◇ 【聲韻學】(與耿振生合作),台灣三民書局,1998年。
◇ 【林燾先生語音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1年。
◇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卷】(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 【李方桂全集・第十二卷】(吳宗濟、林燾先生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待出版。
(文/北京大學中文系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