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9|回復: 0

[史學] 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1)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1-6-21 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凤凰网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0年)的八百年,太原地区的经济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四起,加之匈奴南侵,天灾不断,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经济经历了战乱衰退――恢复发展――重遭破坏――再度兴起的多次往复。   

  农牧业的恢复与变革   

  中华民族是“以农立国”的民族,农牧业生产是古代太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一、农业的衰退与变革   

  战国末年到秦汉之交,社会经济在争战灾祸的涤荡之下,严重凋敝。秦王朝建立后,虽然国家统一,战争平息,但秦始皇大兴土木、徭役、赋税苛繁,生产力遭受严重摧残。到西汉初年,面对国家元气丧失的状况,臣民极力主张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无为之治。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恢复迅速。当时的西汉王朝认为,河东、太原、上党郡若能供应关中粮食,则可避免漕运之繁费和砥柱之险,所以三郡农业深受西汉政府重视。   

  西汉于文帝时始行屯田制度。因太原以北为汉政府抵御外族入侵的军事要地,军屯制度首在太原以北施行。这一带的土地迅速开发,出现了大片农田。由于移民屯垦和推行军屯,改进革新农具,推行旱作技术,农作物产量比三晋时期有了较大提高,河东、太原、上党的粮食均可供给京师,说明当时太原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汉政府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在兼并中流离失所,加之匈奴连年南下掳掠,以至东汉中期以后,屯垦停止,边境空虚。接着东汉政府分裂,战乱四起,汾水下游土地荒芜,无人农耕。从人口变化情况看,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太原郡所辖21个县,土地面积51750平方公里,住户169863家,人口680488人,每县平均居住8089户,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公里;到东汉元和五年(公元140年)出现人口锐减的现象,太原郡当时所辖16县,土地面积45360平方公里,住户30902户,人口200124人,每县平均仅居住1931户,人口密度4.4人/平方公里,县均住户和人口密度分别比西汉初期锐减76.1%和66.6%。直到曹魏时期,为筹集军粮,复在河东、并州等地设立屯田管理机构,农业有了恢复。   

  综观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混乱时期,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正如曹操诗《蒿里行》所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亲率大军击败袁绍所辖并州刺史高干,任命梁习为并州刺史。梁习治理并州,致力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山西境内“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   

  魏灭晋兴,司马腾任并州刺史。公元306年,并州遭遇大饥荒,又被刘渊部攻掠,并州人口只剩下不满2万户,农业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北魏初年,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并州王氏……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百室合户,千丁共籍”。荫户完全隶属于豪强宗族的庄园经济,不向国家承担赋税义务,严重影响了国家按户征收赋役制度的执行。北魏孝文帝为了与豪强地主庄园争夺人口与劳动力,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便在公元485年于平城发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是按农民人数与官吏等级分配无主荒地。   

  由于均田制把游离的劳动人口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奖励农民从狭乡迁居宽乡,朝廷编户齐民数字增加。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543~549年),太原郡辖10县,共有住户4.5万户,人口20.8万人,户均人口4.6人,比西汉元始二年太原郡户均4人有所增加。   

  秦汉时期,官民兴办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较高。西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年,太原境内的水利工程逐渐修复。史载:元初二年三月,安帝诏令在最富裕的地区太原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灌公私田畴。   

  曹魏时期,官府以屯田制为手段筹措军粮,在实行屯田的地方,极力开发农田水利。如在河东、太原,就曾利用当地的水利条件,灌溉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二、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太原农业在西汉时期有较大发展,从作物种类、品种的增加和园圃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反映出它前进的步伐。   

  《晋乘搜略》载:武帝“思富养民,教民为代田,劝种宿麦,利民食也。并北地寒,故不能种宿麦,……又麦之别种曰燕麦,俗称莜麦,夏秋种,胜寒,宜边地。太原……近山诸属胥有之曰荞麦,秋种,有红黑斑三种。谚曰:中秋有月,荞麦多实。”“禾稻之美甲于通省”。这段史料说明,当时太原地区已种植了冬小麦、莜麦、荞麦和黍,还有了水稻。   

  园圃经济始于汉。武帝时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不断从西域引入园艺作物。   

  汉代太原增加了种植葡萄,并能酿制成葡萄美酒,被视为佳品。  
 三、畜牧业兴盛繁荣  

  秦汉时期,因战争需要,马、牛类的大牲畜急剧增加。《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秦末汉初社会动乱,边境不稳定,社会经济凋敝,军马严重缺乏,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状况。为此,西汉朝廷在边郡大力发展官营牧场,同时也在内地广建官马厩,并且采取鼓励民间养马的措施。当时并州太原就置有“家马官”一职。  

  北魏在兼并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将数以千万计的马、牛、羊掠至平城地区,平城地区成为北魏王朝最大的牧场。北魏迁都洛阳时,在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西)重置牧场。为了使牲畜适应南部炎热的气候,每年自河西牧场徙牲畜于并州,再由并州渐次南徙,使其适应水土,最终聚于河阳牧场。  

  据《北齐书.斛律金传》载,北齐于晋阳“饲马数千匹”。可知当时太原乃至山西是国家畜牧业基地所在。  

  工矿业的开发与提高  

  一、矿物的开发  

  秦汉之际,太原工矿业同农业一样,经受了战争的浩劫。到西汉初年,才渐渐恢复生机“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据古籍记载,秦汉时,太原郡有铁;“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安邑、晋阳、娄烦有盐。”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4年),对盐、铁产销实行官营。当时全国设置铁官49处,山西4处,其中有太原郡的大陵(今文水县内);设盐官36处,山西5处,其中有太原郡的晋阳。宫营盐铁业从采矿到产品运销都由官府经营管理。  

  汉代山西还有采金者。太原东太堡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马蹄金五件,共重1205克。《汉书・武帝纪》载:“联礼首山,昆田出珍物,化或为黄金。”(首山在永济市南。)  

  炼铁要用石灰石作熔剂。石灰石和硫磺的开采,还有白矾,也当是汉代山西开发的矿种。  

  二、手工业的普及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仍在缓慢发展。  

  太原青铜手工业历史悠久。秦汉时期,青铜业并未因制铁工业的发达而衰退。1961年,在太原东太堡发现了铜鼎、铜镜及玉璧等文物。同年8月,又发现了铜钟、鼎、鉴、盆、剑、博山炉和大量的半两钱等文物,还有铜钫1件,上刻铭文为″晋阳容六斗五升重二十斤九两″。说明其规模、工艺和经营比较宏大、完整,可见晋阳是汉代铜业发达的地区。  

  北齐时,晋阳冶、原仇冶(位于今盂县)见于史书记载。特别是北齐綦母怀文把生铁熔液灌注到柔铁(即熟铁)中的炼钢法,说明铁的冶练技术又有新的进步。  

  晋阳城酿酒业发达,出现了汾清等名酒,远销到邺都。武成帝在晋阳曾经敕河南康舒王高孝瑜:“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