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孔子網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出巡遠方,曾經『東遊海上』,禮祠『八神』。『八神』分別爲:1.『天主』,祠天齊;2.『地主』,祠泰山梁父;3.『兵主』,祠蚩尤;4.『陰主』,祠三山;5.『陽主』,祠之罘;6.『月主』,祠萊山;7.『日主』,祠成山;8.『四時主』,祠琅邪。漢武帝東巡海上,同樣『行禮祠「八神」』。這樣的儀式似乎不止一次。每次經過,必然禮祀,這就是所謂『上過則祠』。按照顧炎武【〖勞山圖志〗序】的說法,秦皇漢武時代,『八神之祠遍於海上,萬乘之駕常在東萊。』秦始皇、漢武帝東行,都曾經莊嚴禮祀『八神』。這一行爲,體現出來自西部高原的帝王對東方神學傳統的全面承認和充分尊重。我們看到,在『八神』之中,是包括泰山的。泰山的地位僅次於『天主』。
原本屬於齊人神秘主義文化系統中之主要崇拜對象的所謂『八神』,包括天地之神、陰陽之神、日月之神、四時之神、兵戰之神,結成了比較完備的祭祀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八神』之中,有六神完全位於海濱。而泰山因爲與封禪這種政治正統地位追求的關係,在『八神』之中最受重視。
『上太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駕交龍,乘浮雲』等,都體現了泰山和神仙信仰的關係。
『主人生命』的神仙
秦漢時期,泰山被看作神仙居所。漢鏡銘文『東上泰山見神人』,『白虎引兮上泰山,鳳凰舞兮見神仙』,『上太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駕交龍,乘浮雲』等,都體現了泰山和神仙信仰的關係。
漢詩【步出夏門行】:『過謁王父母,乃在太山隅。離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陳直先生聯繫【小校經閣金文】卷一五『上太山,見神人』鏡銘文字,以爲可作爲說明漢詩中之習俗語與古器物之聯繫的一例。
東王父、西王母、赤松子,都是漢代傳說中的神人仙人。神仙居於太山,太山與天相近,反映了漢代人對於泰山神性的認識。
秦漢時期,『泰山』,在民間意識中還有另外的神秘涵義。【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說:『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是生命起始的方向。與當時生命意識的覺醒相聯繫,東嶽泰山被看作生命的主宰。正如【白虎通義・巡狩】所說:『東方爲岱宗者,言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風俗通義・山澤・五嶽】寫道:泰山,是山之尊者,又稱作『岱宗』。『「岱」者,始也。』【續漢書・祭祀志上】劉昭注補引【風俗通】又寫作:『「岱」者,胎也。』『胎』,也許更近於『始』之古義,也更富有生命氣息。
【樂府詩集】卷四一【相和歌辭十六】有【泰山吟】二首,題解寫道:『【樂府解題】曰:「【泰山吟】,言人死精魄歸於泰山。」』說泰山是人之精魄的歸處。泰山之神稱『泰山府君』,後世又俗稱『東嶽大帝』。
一般以爲,魏晉以來,道教傳說人死魂皆歸泰山,以泰山神爲地下之主。其實,這一觀念的形成,還要早得多。【博物志】卷一引【援神契】說,太山是天帝之孫,『主召人魂』。因爲『東方萬物始成』,所以『知人生命之長短』。也有寫作『主人生命之長短』的。
【風俗通義・正失】有『封泰山禪梁父』條,可以看到一則關於漢武帝的神異傳說,也體現了同樣的意識:『俗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漢武帝探得一枚書寫『十八』之策,但是卻因『倒讀曰「八十」』,後來果然長壽。這一泰山『能知人年壽修短』的傳說,也是值得重視的。
反映泰山神在民間信仰中作爲陰間主司的文物資料,有漢墓出土鎮墓文的有關內容。例如:『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吳榮曾先生曾經指出,東漢都城不在長安,則所謂『生人屬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的說法,應當是從西漢時流傳下來的。
泰山,又是統理地下秩序的管制中樞。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有『泰山治鬼』條,其中討論『泰山之故』,指出『鬼論起於漢末』,以爲『泰山治鬼』的民俗,起初或許與民間『祈名岳』的風習有一定關聯。趙翼【陔余叢考】卷三五也有『泰山治鬼』條,論述『泰山治鬼』的說法,在漢魏間已經盛行。這一情形的發生,正是因爲泰山在當時社會的文化理念中,具有神聖萬能的地位。
泰山的神性,在漢代人的意識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這據說也與『王者』『封禪』有關。
帝王封禪的文化聖地
【史記・五帝本紀】陳述黃帝行跡,說到這位先古聖王曾經東至於海,來到『岱宗』。【尚書・堯典】記載堯四方巡守的情形: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嶽;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十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這樣的『巡守』五年一次。這一說法爲【史記・五帝本紀】所採用,只是『巡守』寫作『巡狩』。巡狩可以理解爲以泰山爲起始軸心的四方視察。而往往與巡狩相聯繫的封禪行爲,則明確將泰山作爲禮儀聖地。
封禪,是宣示天地認可帝王執政合法性的儀式。【風俗通義・山澤・五嶽】寫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秦漢時期關於『封禪』的理論,都是以泰山作爲確定的『封禪』地點的。泰山,可以看作以『封禪』作爲主體儀禮的思想體系的地理支點。
泰山的神性,在漢代人的意識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這據說也與『王者』『封禪』有關。【淮南子・說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說法,高誘解釋說,太山,就是東嶽,是『王者所封禪處』,所以『不令凶亂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記・封禪書】記載,齊桓公時曾經提出封禪泰山的動議。管仲則予以勸阻。他說,傳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較明確的歷史記錄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後得封禪』。因爲泰山的神聖,封禪被看作莊嚴至上的政治儀式。不過,所謂七十二家先古聖王封禪泰山的傳說,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根據。【文獻通考】卷八四【封禪】條,以秦始皇封禪起首,又有關於先秦封禪傳說的辨析,以爲『古封禪七十二家』的說法,應當本出於齊魯陋儒之說,【詩】【書】所不載,『非事實也。』其實可以說,司馬遷是第一位在史書中正式記錄『封禪』這一特殊歷史文化現象的學者。『古封禪七十二家』『非事實也』的說法,大致是可信的。不過,這應當是以秦始皇和漢武帝封禪儀式爲標準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經以較原始較樸陋的形式『封禪』,也是可能的。
關於秦始皇封禪和漢武帝封禪的記述,可以說是司馬遷【史記・封禪書】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內容。關於秦始皇封禪,司馬遷寫道,秦始皇東巡郡縣,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來到泰山下。諸儒生討論封禪的多種細節,秦始皇以爲『各乖異,難施用』,不予採納。於是開闢車道,從南面登上泰山頂峰,立石頌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禮。又從北面下山,禪於梁父。據說其禮儀多採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傳統方式。秦始皇封禪泰山,仍然繼續沿用了秦地傳統禮儀。也就是說,封禪泰山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向東方文化的一種禮拜。秦始皇有心這樣做,然而卻又不能十分徹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於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斷的體現。
漢武帝封禪,是司馬遷親身經歷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馬談對於封禪的文化感覺,必定也會給司馬遷造成強烈的心理震撼。司馬遷對於這種儀式的文化意義的理解,也在【史記】中有關『封禪』的記錄中有所透露。於是有人說,『【史記】一書,惟【封禪】爲大。』『一句一字之中,嘻笑怒罵,無所不有』,『究竟我見有盡,意義無窮。』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寫道,漢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學,尤敬鬼神之祀,曾經讓儒生討論設計巡狩封禪的禮儀,然而因爲竇太后堅持以黃老之學爲主導,壓抑漢武帝身邊的儒臣,巡狩封禪等動議都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進程不久就發生了重要的轉折。司馬遷寫道,竇太后去世,第二年,漢武帝就徵召任用儒學之士公孫弘等。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漢武帝重新計劃施行『封禪』大典。對於漢武帝封禪,歷史上評議頗多,亦不乏非難之辭。與帝王正統性追求相關的質疑,其實司馬遷已經曲折地提出。有人稱之爲『譏諷』,有人稱之爲『隱諷』,或說『有諷意,無貶詞』。然而,我們這裡的討論所更爲關注的,是封禪作爲特殊的政治文化現象發生於泰山的歷史意義。
對於秦始皇、漢武帝『封禪』故事所體現的文化特色,凌純聲先生注意到相關現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現,稱之爲『封禪文化』,並且指出:『這一封禪文化,不僅在時間方面起源很早,空間方面分布亦甚廣。』甚至『封禪文化的分布,不僅限於亞洲,它還東渡太平洋,遠抵中美洲和南美洲』。分析論者所謂『太平洋區各地的封禪文化』的研究,當然是十分宏大的課題,承當者需要世界視野和跨文化的考察路徑。而泰山在這種所謂『封禪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自然是不可以忽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