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3|回復: 0

[史學] 泰山:秦汉的文化制高点(二)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12-29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孔子网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出巡远方,曾经“东游海上”,礼祠“八神”。“八神”分别为:1.“天主”,祠天齐;2.“地主”,祠泰山梁父;3.“兵主”,祠蚩尤;4.“阴主”,祠三山;5.“阳主”,祠之罘;6.“月主”,祠莱山;7.“日主”,祠成山;8.“四时主”,祠琅邪。汉武帝东巡海上,同样“行礼祠‘八神’”。这样的仪式似乎不止一次。每次经过,必然礼祀,这就是所谓“上过则祠”。按照顾炎武《〈劳山图志〉序》的说法,秦皇汉武时代,“八神之祠遍于海上,万乘之驾常在东莱。”秦始皇、汉武帝东行,都曾经庄严礼祀“八神”。这一行为,体现出来自西部高原的帝王对东方神学传统的全面承认和充分尊重。我们看到,在“八神”之中,是包括泰山的。泰山的地位仅次于“天主”。
原本属于齐人神秘主义文化系统中之主要崇拜对象的所谓“八神”,包括天地之神、阴阳之神、日月之神、四时之神、兵战之神,结成了比较完备的祭祀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八神”之中,有六神完全位于海滨。而泰山因为与封禅这种政治正统地位追求的关系,在“八神”之中最受重视。
“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等,都体现了泰山和神仙信仰的关系。
“主人生命”的神仙
秦汉时期,泰山被看作神仙居所。汉镜铭文“东上泰山见神人”,“白虎引兮上泰山,凤凰舞兮见神仙”,“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等,都体现了泰山和神仙信仰的关系。
汉诗《步出夏门行》:“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陈直先生联系《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上太山,见神人”镜铭文字,以为可作为说明汉诗中之习俗语与古器物之联系的一例。
东王父、西王母、赤松子,都是汉代传说中的神人仙人。神仙居于太山,太山与天相近,反映了汉代人对于泰山神性的认识。
秦汉时期,“泰山”,在民间意识中还有另外的神秘涵义。《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东方生而西方成。”东方是生命起始的方向。与当时生命意识的觉醒相联系,东岳泰山被看作生命的主宰。正如《白虎通义・巡狩》所说:“东方为岱宗者,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泰山,是山之尊者,又称作“岱宗”。“‘岱’者,始也。”《续汉书・祭祀志上》刘昭注补引《风俗通》又写作:“‘岱’者,胎也。”“胎”,也许更近于“始”之古义,也更富有生命气息。
《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十六》有《泰山吟》二首,题解写道:“《乐府解题》曰:‘《泰山吟》,言人死精魄归于泰山。’”说泰山是人之精魄的归处。泰山之神称“泰山府君”,后世又俗称“东岳大帝”。
一般以为,魏晋以来,道教传说人死魂皆归泰山,以泰山神为地下之主。其实,这一观念的形成,还要早得多。《博物志》卷一引《援神契》说,太山是天帝之孙,“主召人魂”。因为“东方万物始成”,所以“知人生命之长短”。也有写作“主人生命之长短”的。
《风俗通义・正失》有“封泰山禅梁父”条,可以看到一则关于汉武帝的神异传说,也体现了同样的意识:“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汉武帝探得一枚书写“十八”之策,但是却因“倒读曰‘八十’”,后来果然长寿。这一泰山“能知人年寿修短”的传说,也是值得重视的。
反映泰山神在民间信仰中作为阴间主司的文物资料,有汉墓出土镇墓文的有关内容。例如:“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吴荣曾先生曾经指出,东汉都城不在长安,则所谓“生人属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的说法,应当是从西汉时流传下来的。
泰山,又是统理地下秩序的管制中枢。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有“泰山治鬼”条,其中讨论“泰山之故”,指出“鬼论起于汉末”,以为“泰山治鬼”的民俗,起初或许与民间“祈名岳”的风习有一定关联。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也有“泰山治鬼”条,论述“泰山治鬼”的说法,在汉魏间已经盛行。这一情形的发生,正是因为泰山在当时社会的文化理念中,具有神圣万能的地位。
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这据说也与“王者”“封禅”有关。
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史记・五帝本纪》陈述黄帝行迹,说到这位先古圣王曾经东至于海,来到“岱宗”。《尚书・尧典》记载尧四方巡守的情形: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岳;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这样的“巡守”五年一次。这一说法为《史记・五帝本纪》所采用,只是“巡守”写作“巡狩”。巡狩可以理解为以泰山为起始轴心的四方视察。而往往与巡狩相联系的封禅行为,则明确将泰山作为礼仪圣地。
封禅,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泰山,可以看作以“封禅”作为主体仪礼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这据说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就是东岳,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的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因为泰山的神圣,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可以说,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继续沿用了秦地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谈对于封禅的文化感觉,必定也会给司马迁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中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句一字之中,嘻笑怒骂,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巡狩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巡狩封禅等动议都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对于汉武帝封禅,历史上评议颇多,亦不乏非难之辞。与帝王正统性追求相关的质疑,其实司马迁已经曲折地提出。有人称之为“讥讽”,有人称之为“隐讽”,或说“有讽意,无贬词”。然而,我们这里的讨论所更为关注的,是封禅作为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发生于泰山的历史意义。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东渡太平洋,远抵中美洲和南美洲”。分析论者所谓“太平洋区各地的封禅文化”的研究,当然是十分宏大的课题,承当者需要世界视野和跨文化的考察路径。而泰山在这种所谓“封禅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自然是不可以忽视的。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