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國學網
【內容提要】晚清經世派官員徐繼畲所撰【瀛環志略】厘定一批對譯西洋概念的新語,涉及地理、器物、政治等方面名詞,成爲現代新術語的前身,對傳播西學卓有貢獻。
【關 鍵 詞】徐繼畲/【瀛環志略】/新語
清代道光、咸豐之際(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初)是中國社會發生近代轉型的開端,從而也是西學東漸力度劇增的起點。繼明清之際以後,此間再度進入新語譯介的活躍期,一方面,歐美入華新教傳教士競譯西書,創製新語,另一方面,開眼看世界的中國士人也參與譯業,而主其事者,是經世派官員(林則徐、徐繼畲、姚瑩等)與經世派學者(魏源、夏燮、梁廷等)。本文專論道咸間經世官員徐繼畲所著【瀛環志略】爲對譯西洋概念而厘定新語的貢獻。
一
徐繼畲(1795-1873),宇健男,號松龕,山西五台人,道光進士,歷官廣東巡按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撫,署閩浙總督。徐氏任職廣東、福建時,恰值東南海疆多事,遂在轄區布置防務,並用力了解外部世界。徐氏在廣東時結識第一個入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1814-1843),在福建更與美國傳教士雅裨理、甘明,英國博物學家、首任駐福州領事李太郭(?-1845)及夫人,繼任領事阿禮國(1809-1897)及夫人,英國駐香港總督德庇時等有所接觸,逐步『瞭然於世界大勢』。其中予徐氏西方知識尤多的是雅裨理,徐氏任福建布政使期間與之交往,徐氏後來追憶:
道光癸卯因公駐廈門,晤米利堅人雅裨理,西國多聞之士也,能作閩語,攜有地圖冊子,繪刻極細,苦不識其字,因鉤摹十餘幅,就雅裨理詢譯之,粗知各國之名,然匆卒不能詳也。(註:【瀛環志略・自序】。)
雅裨理(Abeel David,1804-1846),美國新教傳教士,受『海員之友社』派遣,同裨治文(又名高理文)一起於1830年2月抵廣州傳教,又轉往南洋,1842年抵廈門鼓浪嶼傳教,1844年1月首次會晤徐繼畲。雅裨理在日記中記述道:
不久前,廈門來了一位帝國的布政使,派遣他來的目的主要是爲外國人的活動限制一個範圍。……他是我迄今遇見的最好問的中國高級官員。在他提出有關外國的許多問題之後,我們提議帶一本地圖來,把他最感興趣的地區的位置和範圍指給他看。(註:Chinese Repository 13:236(May1844).)
在以後的日記中,雅裨理這樣評價徐繼畲:
他既不拘束,又很友好,表現得恰如其分。很明顯,他已經獲得了相當多的知識。他了解世界各國狀況的願望,遠比傾聽天國的真理急切得多。(註:Chinese Repository 20:169-170(April 1851).)
另一傳教士喬治・史密斯稱徐繼畲『是一個思想解放的人。他對西方地理和政治的熟悉程度,簡直令人吃驚。……在一本價格昂貴的美國出的地圖冊上,他貼遍了中文名字。這本地圖冊是他在廣州時的一位下屬官員贈送的』。(註:史密斯:【中國駐有領事之城市訪問記】(倫敦,1847)。)
『西國多聞之士』雅裨理等人口授的西洋知識,拓展了徐繼畲的視野,他進一步搜集西洋人編譯的相關資料,如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西遊地球聞見略傳】、郭實臘的【萬國地理全集】、瑪吉士的【地理備考】等;又考析明清之際入華耶穌會士的輿地著譯,如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艾儒略的【職方外紀】、南懷仁的【坤輿圖說】等。對於這兩類著譯,徐氏取分析態度,他說:
泰西人如利瑪竇、艾儒略、南懷仁之屬,皆久居京師,通習漢文,故其所著之書文理頗爲明順,然誇誕詭譎之說亦已不少。近泰西人無深於漢文者,故其書多俚俗不文,而其敘各國興衰事跡則確鑿可據,乃知彼之文轉不如此之朴也。(註:【瀛環志略・凡例】。)
比較起來,徐氏更看重道光以來入華的西洋人的『漢字雜書』,雖文字粗鄙,但內容較切實和新近。他在閱讀這類『雜書』時,每有疑問即向甘明、雅裨理、李太郭夫婦、阿禮國夫婦等洋人當面請教,務求真知。此外,徐氏還廣爲參考本國官私典籍,如歷朝正史及各種輿地論著――酈道元的【水經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陳資齊的【海國聞見錄】、謝清高的【海錄】、王惲的【泛海小錄】、邵星岩的【薄海番域錄】、黃毅軒的【呂宋紀略】等。
在參較中外群籍,口問筆錄,詳加考證的基礎上,徐氏逐步手記成書。他敘述這一過程道:
明年再至廈門,郡司馬霍君蓉生購得地圖二冊,一大二尺余,一尺許,較雅裨理冊子尤爲詳密,並覓得泰西人漢字雜書數種,余復搜求得若干種,其書俚不文,淹雅者不能入目。余則薈萃採擇,得片紙亦存錄勿棄,每晤泰西人,輒披冊子考證之,於域外諸國地形時勢,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圖立說,采諸書之可信者,衍之爲篇,久之積成卷帙。(註:【瀛環志略・自序】。)
這裡所稱『久之積成卷帙』,指初編【瀛環考略】2卷和續成之【瀛環志略】10卷。『瀛』指大海,『瀛環』指大海環抱的全世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戰國末年齊人鄒衍(約前305-前240)謂中國之外有大九州,稗海環之爲一州,九州更有『大瀛海環其外』。徐氏借『瀛環』名書,以指其爲世界地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初,徐繼畲草就【瀛環考略】,該年七月,在【考略】基礎上撰成【瀛環志略】初稿,後又修訂補充,『稿凡數十易』,『五閱寒暑,公事之餘,惟以此爲消遣,未嘗一日輟也』(註:【瀛環志略・自序】。),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完成10卷本,近15萬言,按洲述各國史地沿革、風土人情、社會變遷,著重介紹西方國家史地、政治、經濟狀況。值得一提的是,徐氏1841年稱英國爲『逆夷』(註:【松龕集】卷3,第6頁。),在【瀛環考略】中,仍用『夷』稱西洋各國,而【瀛環志略】則全部刪除『夷』字,代以『洋』、『西洋』,反映出徐氏是較早跳出傳統『華夷觀』,理性看待外域的先覺者。
【瀛環志略】初刻本(戊申本)1848年在福州問世,士林間反應冷淡。因其時正在【南京條約】簽訂後不久,朝野出於對西方的憤恨,忌諱論及西方長處,而【瀛環志略】則對英、美、瑞士等西方國家的近代文明多有正面述評,如稱英國爲『強且富』之國,又說『英吉利之人……心計精密,作事堅忍,氣豪膽壯,爲歐羅巴諸國之冠』。(註:【瀛環志略】卷7,【英吉利國】)被時人認作『頗張大英夷』(曾國藩語)。該書後於1850年重印一次(庚戌本),仍流傳不廣。同治五年(1866)徐繼畲任總理同文館事務大臣,總理衙門於1866年重刻【瀛環志略】,以之作同文館教科書,其影響逐漸擴大,成爲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讀本。徐氏著【瀛環志略】,意在供『任遠事者』參考,而此書確乎起到這種作用,清末出使外洋者,莫不攜帶一冊,隨時查閱。1867年使歐的斌椿,1875年使歐的黎庶昌,1876年使歐的郭嵩燾、劉錫鴻,同年遊歷歐美的李圭,1890年使歐的薛福成,1894年使日的黃慶澄,都隨帶該書,並沿途核查校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