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1|回復: 0

[管子学说] 管子心术·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忒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7 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悟〖管子〗四篇05课心术上·经五、解五

原文

(jīng)·()

(tiān)(yuē)()()(yuē)(jìng)(nǎi)()()<()>(jié)()(gōng)(kāi)()(mén)()()()(yán)(shén)(míng)(ruò)(cún)(fēn)()()(ruò)(luàn)(jìng)(zhī)(ér)()(zhì)(qiáng)()(néng)(biàn)()(zhì)()(néng)(jìn)(móu)()()(yǒu)(xíng)(xíng)()(yǒu)(míng)(míng)(dàng)(wèi)(zhī)(shèng)(rén)()()(zhī)()(yán)[(zhī)(yán)]、()(wéi)(zhī)(shì)(rán)(hòu)(zhī)(dào)(zhī)()(shū)(xíng)()(zhí)<(shì)>,()()(wàn)()()()()()()(wéi)(tiān)(xià)(shǐ)

(jiě)·()

(tiān)(zhī)(dào)()()(zhī)(dào)(jìng)()()()(jué)(jìng)()()(biàn)()(biàn)()()(guò)()(yuē)()()<()>』。『(jié)()(gōng)(quē)()(mén)』,(gōng)(zhě)(wèi)(xīn)()(xīn)()(zhě)(zhì)(zhī)(shè)()()(yuē)(gōng)』。(jié)(zhī)(zhě)()(hào)(guò)<()>()(mén)(zhě)(wèi)(ěr)()()(ěr)()(zhě)(suǒ)()(wén)(jiàn)()。『()()(yǒu)(xíng)(xíng)()(yǒu)(míng)』,()(yán)[(míng)]()()(guò)(shí)(shí)()()(yán)(míng)()(xíng)()(xíng)()(xíng)()(míng)()(yán)(zhèng)(míng)()(yuē)(shèng)(rén)。『()(yán)(zhī)(yán)』,(yìng)()(yìng)()(zhě)()()(wéi)(zhī)(rén)(zhě(()(zhí)()(míng)()()(yìng)(suǒ)()(chéng)(zhī)(yìng)(zhī)(dào)()。『()(wéi)(zhī)(dào)』,(yīn)()(yīn)()(zhě)()()()(sǔn)()()()(xíng)(yīn)(wéi)(zhī)(míng)()(yīn)(zhī)(shù)()(míng)(zhě)(shèng)(rén)(zhī)(suǒ)()()(wàn)()()(rén)(zhě),『()()(qiáng)()()(shàn)(wèi)()(néng)(dòng)()()(zhě)()(shèng)(rén)()(zhī)()(zhī)()()()()()()()()()(zhě)(wàn)()(zhī)(shǐ)()()(yuē)()()(wéi)(tiān)(xià)(shǐ)。』

【解释】

① 天,地:

根据中华文化传统,天,地,也都是氣化与形质二层存在并存一体的,可以称为『万物之巨者』。〖列子〗曾引述上古教下『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清』、『浊』用以分别描述天、地的氣化层面,『轻』、『重』用以分别描述天、地的形质层面。

天,地,也都是以氣化为主导的。在天、地之中的万物、人的氣形一体,更是要受到天、地的制约与规范。相比较我们身边的万物而言,天,地,其氣化的境界与层次更高,更为接近道。天的氣化境界与层次,尤高深于地。

② 曰:

〖说文解字〗『曰,口氣出也』。〖黄帝内经〗『故圣人传精神』,『传精神』即是此处的『曰』,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通过口说而传递氣的过程的描述,这时传递的,是『含有充足的神的以精的状态存在的氣』,所以叫做『传精神』。

中华文化传统中,涉及到交流说话,类似的词有『说』、『语』、『言』、『谈』、『讲』、『话』、『曰』等,而凡用『曰』,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的关键,因此不能仅仅传递思想,更要直接传递精氣神,所以,『曰』不轻言。一方面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曰』,只有能够通过口直接传递『精』、『神』的圣人才能做到。另一方面,不是遇到重大关键,谁又肯轻易传递『精』、『神』?!故『曰』一般都是用于上古教下的经文,或用于述圣人直接的教下。

③ 天曰虚:

虚:〖尔雅〗『虚,空也。』魏源〖老子本义〗『虚者,无欲也。』〖韩非子〗『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列子〗『或问:子列子何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非其言也,莫若虚,莫若静。虚也,静也,得其居也;取也,与也,失其所也。』

虚、静、松、安,等等,要懂得、领会这些词语要表达的内涵,必须要认识这些词语出现的背景:当上古过度到后世之初(即公元前2500年前后),人的识神发展起来,识神的情绪、欲望、知识、经验等,开始造成识神与元神的不协调不匹配,从而干扰并抑制了元神的运化,导致元神功能潜藏,从而人们失去了自己本能的氣化认识功能。以管仲、老子、列子为代表的中华先贤,通过氣化实践的逐步深入,找到了重新返回到让人的氣化本能重新被唤醒的方法与道路,这就是,通过对识神的修炼修养,使得识神的状态重新回到与氣化相匹配的状态与境界,然后以此匹配的识神引领元神,元神功能重新被唤醒。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只不过,今天的我们,较之2500年前,识神尤其不能领会元神了。

虚,是指识神(即肉体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意识取向、生活方式)放弃自己的欲望,放松自己的心身,放下自己既有的思想方式与价值取向,而逐步体会体内氣化的运化规律,并且这种体会最终要达到与体内的精氣神、与自然天地的精氣神合一的境界。〖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列子〗指出『心凝形释,骨肉都融』,这大概就是当时的列子、老子们体会到的『虚』的状态与境界吧。

故而,虚,既是指一种状态,也是指方法,还是指境界。通过放松、入静、进而虚,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识神逐步深入地被抑制、逐步得以与氣化相匹配,逐步进入、处于领会元神的状态,并逐步学会识神引领元神,学会识神与元神相会,以便元神得以充分发挥其认识、主持精氣神的功能。

天曰虚:天处于并传递了它被称为『虚』的那种法则与状态。『天曰虚』指出了『天』之氣化(精、氣、神)与其形质的关系,『天』是如何得一的?天是以虚之法,进入虚的境界、状态,从而获得了它的氣与形的得一。

天,之道虚:天,取道虚为其道。

之:动词,去,到,走向。

道:道路,方法,方式。

虚,则不屈:『虚』这种方法与达到的境界状态,是依据人体内氣化层面的元神对氣化内景的知晓明悟与对体内精氣神的协调运化来决定我们的屈伸进退。

则:规则,原则,此处做动词,以……为原则。

不:通『无』,无形无相,指氣化,此处应是指人体内的元神。

屈:通『崛』,高起,突出,亦有『弯曲而不得伸展』之意,此处指形体的屈伸,进退。

不变则无过:通过自己的元神把握氣化的极变,以氣化中的度为行为的尺度。

不:氣化,人的氣化由元神主导,故此处指人的元神。

变:〖黄帝内经〗『物极谓之变』,即氣化走向极端而氣的内景内机改变(事物的形质现象的改变,由此而被驱动),这叫做变。〖黄帝内经〗『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即万物之生,是『氣』化出来的,而一旦氣化走到极限,就会『变』。所以〖管子〗四篇,在后文有『罪在变化』之言,即对于生命,真正的问题是去人为地改变『氣』层面的『化』,从而影响到生的机制,甚至导致『极』的出现而不得不『变』。故此处的变,是使动用法,导致物(即氣化)走到极端。

则:规则,原则,此处做动词,以……为原则。

无:无形无相,指氣化。

过:〖玉篇〗『度也,越也』,〖广韵〗『经也』。此处作动词,意动式,以……为过,以……为尺度。

④ 地曰静:

地处于并传递了它被称为『静』的那种法则与状态。『地曰静』指出了地是如何实现其氣与形的得一的:地以静之法,获得了它的氣与形的得一。

静,则不变:『静』这种方法与达到的境界状态,是依据人体内氣化层面的元神对氣化内景的知晓明悟到氣的极变内景内机,以此来决定我们的行止。

不变则无过:

变:……故此处的变,是意动用法,体会、返观、把握物(即氣化)走到极端的内景。

⑤ 乃不伐:

乃:连词,就,才。

伐:当做『贷』,即『忒』。〖说文解字〗『忒,更也。』〖广雅·释诂四〗『忒,差也。』〖易·豫〗:『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大雅·抑〗:『昊天不忒』;〖道德经〗:『常德不忒』。忒,是形声字,从心,从弋(yì)。『弋』指『巡逻』、『游动』,转义为『漫无目标』的状态。『心』与『弋』联合起来表示事物从内心的主导上即处于分裂而不能一致、不能一体,处于『胡思乱想』、『漫不经心』、『漫无边际』、『散漫』的状态。故,忒,此处意为一个事物出现了二心分别主导的情形,即『形与神俱』(氣形并存一体)的生命走向氣形分离,精氣神与肉体不相合一的地步,最终只能是精氣神散失而不能留固,徒遗形世间而不能以氣固形,走向死亡。〖列子〗引〖黄帝书〗曰『精神入其门,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

不忒:不二,从内心主导上处于一致的状态,即生命一心而合于道的状态,形质合一于精氣神的状态。

⑥ 『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

开其门:[解五]写为『阙其门』。陈鼓应先生在〖管子四篇诠释〗中解释『阙其门』,引张文虎注及〖老子〗文『闭其门』,即『关其门』,意为『安静感官』。并言『作「开其门」亦通。』

愚以为当是『开其门』,是打开识神的感官认知的局限,通过放弃识神的局限认识,开启元神的氣化认知的通道,即打开从以眼、耳、口、鼻、舌、身、意等感官在形质层面通过视、听、偿、闻、触、想六识来认识事物的局部的认识境界局限,回归到以元神对氣化的认识把握为主导,而以识神领会元神的认识境界。『洁其宫,开其门』,与后面〖内业〗文中『灵气在心、一来一逝』相呼应,是箪扫识神这个房舍,开门恭迎以待体内氣化深层的元神这个真人之意。

去私勿言: 抛却己见以待天言之谓也。即不要固执自己识神的视角、想法、意愿来行动,不固执自己的识神认识及意愿,松下心身来、静下心来、虚下心来(让元神重新出来直接从氣化认识与实践)。

私:〖说文解字〗『对公而言谓之私』,〖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康熙字典〗『私,形声。从禾,从厶(sī),厶亦声。……按〖说文〗专以禾训私,而厶自为部,训奸衺也。引韩非、仓颉作字,自营为厶,则私不兼公私义』。意为:私,己见也,指人实践于形质层面的识神认识方式。

毋言:不要说,此处用言代表行动。

神明若存:仿佛元神就在那存在着,明明郎朗地洞悉到主导着事物变化的氣化内景。

若:如同,仿佛,好像。

神:『精』『氣』『神』的神。此处指元神。

明:造字左日右月,意为明澈,洞彻,洞悉。

⑦ 纷乎其若乱:我在入静、如虚中,体会到、返观到精氣神纷纷然此起彼伏,仿佛混乱的样子。

纷:纷纷然。

乎:语气词,可译为……的样子。

其:指人在修行状态中的体内精氣神的运化。

若:仿佛,好像。

乱:混乱。

⑧ 静,之而自治:人取法地之『静』法,『静』作为法得以执行,则人生命自己就会运行起来恢复常态。

静:动词,进入静的状态境界。静,是返观到氣运化内景的境界。

之:代词,指体内的氣化,即精氣神。

而:连词,就。

自:生命整体的自调整。

治:氣化失常得以恢复常态,谓治。

常:指氣形一体的天、地、万物、人,其氣化贯彻于形质之中而令形质运动有秩序。亦指此秩序。

⑨ 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通过氣化实践开发元神来从精氣神强化自己,就能够走到哪都站得住脚。通过氣化实践开发出元神来获得智慧,才能达到真正的智谋。

强:加强,动词,此处为意动用法,以……而加强,凭借……而加强。

不:通『无』,指人体内以氣化存在的元神。

遍:遍及。

立:站住脚,生存的下去。

智:智慧。动词,获得智慧,意动式,由获得智慧。

尽:尽头。作动词,达到尽头。

⑩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

物:指事物中氣化的那层存在。

形:指事物中形质的那层存在。

固:形声。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造字意为事物中从古(源头)即有的那部分,即原来,本来。此句中,固,为动词,来源,做谓语。

『物固』、『形固』此处均为宾语前置,以强调『物』,强调『形』。

名:〖说文〗『自命也』,朱壁修先生认为『名』这个字最初是指事物的功用、功能,然后才引申为以事物的功能来对事物进行命名(见朱壁修〖字以载道〗)。

当:对等,相当于,此句中,当指对应于整个天地宇宙而言,事物各自的功用发挥恰如其分。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此句中省略了主语——事物。全句意为:(氣化与形质并存的事物)其形质来源于氣化,其功用来源于其形质,其功用恰与其存在于天地宇宙中的位置地位合拍符节,能够在这整个的事物内外次序中明了并做到结果与原因的相符相乘(读chèn,对应,符合),这才叫做圣人。[解五]解释为『[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以形务名』,很恰当。

姑形以形,以形务名:从形如何由氣化发生驱动主导来认识形,才能从形理解其作用带来的名。

形:第一个、第三个『形』,形质存在。第二个『形』,形之所以为形的原因,即是氣化的驱动。

姑:通『诂』(gǔ)。做动词,诂训,解释,此处引申为认识。

督言正名:审视言语所表述的功用(背后的氣化机制依据),来确正名所表述的内涵。

督:〖说文〗『察也』。审视,探究。

言:言语。

正:纠正,确正。

⑾ 『必知不言[之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

无为之事:无(即氣化)的作为导致事物。

之:动词,发生,导致,驱动,主导。

不言之言:不(氣化的元神)直接认识氣中的内景而传递给识神,识神懂得后由口说出。

不:通『无』,氣化,指人体内的元神。

言:第一个『言』,指元神直接认识氣中的内景而传递给识神懂得,是一种发生在元识神之间的无声的话语。第二个『言』指识神以口说话。

之:动词,发生,导致,驱动,主导。

不言之言,应也:

应:〖说文解字〗『当也,从心『当也,从心声』,〖周语注〗『犹受也』,〖集韵〗『答也』,此处是『感应』的意思。氣化存在,是彼此感应。形质存在,则是彼此相互作用。

以其为之人者也:用元神直接认识到氣化内景并传递给识神懂得来做人做事。

其:指『不』,元神。

其为:指『不言』,即元神直接认识到的氣化内景并传递给识神懂得。

之:动词,做。

执其名,务其应,所以成之:把握住事物的功能作用,而探求其背后的氣化感应,(圣人)是凭借着这种认识方式来成就事业,成就人。

执:把握。

其:代词,指事物。

务:追求,探究。动词。

应:氣化感应。

所以:所,的原因。以,因为。所以,因为……的原因而……。

无为之道:遵从氣化之为而为的道路。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是说遵循氣化,而不人为地做一点的增减改变。

因:从口大。口,象房舍,指事物的形质存在层面。大,人以氣而一贯谓之大。因以大与口造字,是指事物的原因,必须人通过氣化实践而得一贯才能从事物的形质表面的内部认识到。故在中华传统上,一说到事物的『因』,就是指事物形质表象内部的氣化内景依据。

益:增加。

损:减少。

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虽然)依托着形质,但是却从内在的氣化之为上认识与实践其作用功能及其导致的名称,这就是因术。

然后知道之纪:然后才能知道事物在道层面的变化轨迹。

然:这样的话。

后:连词,表递进,而后。

知:知道,懂得,了解。

纪:〖说文〗『丝别也』。〖史记·本纪注〗『索隐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纪,是从事物所存在的整体环境、全过程角度,对事物整体的全程的描述。『道之纪』,指事物在道层面的全貌、规律、轨迹。

⑿ 『殊形异执<势>,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执:应为『势』。

殊形异势:事物的表现形式、变化趋势不同。

不:通『无』,指人体内以氣化存在的元神。

万:事物的形质现象层面。

物:事物的氣化层面。

不与万物异理:人在做事时,自己的精氣神在元神的主导下会与万物的物发生感应,人们处理事务这一过程中,懂得氣化、实践氣化与不懂得、不从氣化实践的人,其彼此与事物相互作用时背后的氣化变化不同。

本句意为:(不同的人做事,)事物的表现形式、变化趋势各异,(那是因为)懂与不懂氣化的人,在与万物作用时他们的元神主导氣与万物的氣彼此之间的感应不同,事物发展变化的机理就会差异。

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事物的功能作用,是圣人以此来描述万物的整体变化的。

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一般的人(稷下学派学习讨论〖心术〗经时,普通的老百姓已经失去了从道的层面把握事物的能力,故有此言),总是立足于用强,追求事物表面结果的完美,而把事物背后的驱动功能的探讨放在最后(不加注意),因此这些人们的行动,大多数是依据其过往经历的经验而行事。

故:以往的经验依据。

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圣人依靠无(氣化)来处理事务,依靠氣化来处理事务,则与一般众人处理事务时在这整个过程背后的氣化内涵就会有很大差异。

无:氣化。此处用为动词,依靠氣化。

之:事物,此处为动词,处理事务。

与:参与。此处指人在做事时,人的氣与天地的氣会相互彼此感应。

物:氣化。

与物:此处指人们处理事务这一过程中,懂得氣化、实践氣化与不懂得、不从氣化实践的人,其彼此与事物相互作用时背后的氣化变化。

异则虚:异(的原因是因为)取法于虚。

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这种虚的状态,是万物的发生初始时的状态,也是圣人得以进入并把握到万物发生端倪的状态,因此〖经五〗才会说『可以为天下始』。此处,『可以为天下始』,是天氣下降,万物开端的意思。

【体会】

(注:以下体会来自2016年11月28-12月4日,〖管子〗四篇学习群的学友交流)

体会1:来自学友@旅敬静

本段经文『天曰虚』、『地曰静』,可联系〖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悟:虚,是法天。静,是法地。

法地有二层:

一层是法形质,即形质科学所发现的物理、化学、数学形式逻辑的法则及人由此获得的认识实践方法——形质科学方法。

第二层即是面对大地与万物的氣化方法——静。氣化统御形质,关键是存精保氣,即氣化要稳定,要保守住道的境界而不跌落到术的层面。因此其法为『静』。

法天:氣化实践的关键是御神,即保持精统一于神。因此其法是『虚』。〖列子〗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虚是精、氣氣化提升到神,神再凝精,于是精、氣得此而凝练,形得以深度统御于此『精』此『神』。后世时期,修炼上讲在『炼精化氣』,继而『炼氣化神』之后,则要『炼神还虚』。

〖黄帝内经〗『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由此悟:德,其实是虚之法才能接近、进入的境界。氣,则可以静之法得之。

稷下学派在学习这段经文中,用『应道』,『因术』来阐述如何践行与体会经中提出的『虚之道』,『静之道』,指出经中的上述二层境界的道法,是不同于形质层面认识与实践方法的整体方法,是均以无为(即氣化之为)为依据的道与法,故『应道』乃由『不言』而『之言』,『因术』乃由『无为(氣化之为)』而『为』。因、应之道术,是要提升实践过程中的人的氣化境界,以便能够进入到深层的『虚』的状态,真正体悟、证悟大道之『德』。

〖黄帝内经〗中描述的中医境界和技术,有二层:

高层次的是『上守机』,又称之为『传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这即是本段经文所述『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之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即中医上工是直指氣机的。

低层次的是『粗守形』,又称『司外揣内』,也称『审证求因』。即在不能直接把握生命氣机、病机时,以理智把握氣化与形质这生命整体的二端,权衡取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相互印证,以证悟氣机、病机。并进而以『四两拨千斤』之术,顺势而为,辅助人体氣机回复中和的趋向,启发之顺应之,充分依从人体自身氣机发挥作用来康复人体。

所以,『粗守形』与『上守神』,是针对人修悟的不同层次境界而言,二者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对不同的人,适于其境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能促进其升华。

所谓『道不可言』,是说:道,是只有不(元神)方能言(通过元神直接认识氣的内景内机,并由元神告诉识神懂得这个氣化内景将要落实到形质层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含义)的。

体会2:来自学友@南山

夜半静心拜读完今晚的分享,甚为通透。遂想起,圣人立言已是他们生命境界之外化——我们学习的经典。然如何使经典文字和我们的生命相应,变化气质,升华性命,升华性命又何为?本段经文,文中有法,老师的解经使得今人得以领会古传之法,体会之,思悟之,感通之,得之。

愚以为『塞其兑闭其门』和『洁其宫开其门』两句话结合起来就说全了,既要开门也要关门,更要扫除到洁净。人本来就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钱学森),氣在人体升降出入(〖黄帝内经〗)和转化,体内外进行着进行着精气神层面、物质信息能量层面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是否交换,交换的性质,以及交换的导向。

用钱学森先生的话:整体论和还原论结合起来,才是系统论。窃以为,在生命系统里,更要考虑有机的系统论,而且是在道天地大系统下的有机生命观。如此,古传之『日新其德』,则不仅仅落实在自我检醒和行为上,更有更深层的操作——获得大道赋予我们的德,其中蕴含着与道协同的精气神。〖管子·内业·一〗中所述境界之法即在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