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02|回復: 1

[道德经讲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複製鏈接]
中華傳統漢字 發表於 2019-8-7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解读国学经典文献时,考据文字本义,及当时之字义,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著名的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曾经说过: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许慎开头就强调了,文字是一切经学、技艺的根本,是王道政治的起始,是前人得以流传知识垂教后代,而后人能够认识前人的不二途径。金文是老子所处年代的主流文字,金文历经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统一文字后发展到现在可谓饱经沧桑,诸多意义早已巨变。许慎(约58年-149年)当年也正是由于发现了人们解读古籍时的各种错误才做〖说文解字〗的,那时离老子(约前571年-约前471年)过世大约过去了600年,离秦朝灭亡大约过去了300-400百年,可见几百年之后就已不复当年。因此对〖道德经〗文字的考据常常需要追究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造字本义方可,即现学现用之『常有欲,以观其徼』。知道了金文的本义甚至引申意义还不够,就如同查询字典一样,字的意思可能有多种,具体到特定地方该如何理解,还需要过得了整句、上下文乃至全书的逻辑关系这一关,即对整体的把握,从而进行释义的选择或推导,很多关键词都需要到金文所描述的物象上去体悟,即『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也就是现学现用之『常无欲,以观其妙』。整个过程中对文字、文句、章节内容或对立或统一的把握,包括对〖道德经〗相关衍生问题的解析,就是一个整体论的应用过程。因此这个系列将以整体论为指导,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象形字典〗为主要参考工具,说一说通行版〖道德经〗之上部的各章关键词。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经文

简体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繁体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常:本义指被人们普遍崇尚的、流行的服饰,引申为普遍的、一般的、恒久不变的、时时地等意思。因此『非常道』就字面意思而言可以理解为『非寻常之道』或『非恒久不变之道』。而道的内涵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见〖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以『非常道』只能理解为『非寻常之道』。道并非是人们能够普遍理解和接受的,非大多数人所崇尚和追求的,见〖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道总是不具号令和煽动性;见〖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让人觉得淡然无味,不值一顾,不值一听,不值一用;见〖道德经〗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令人难以接受。

『非常名』则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是人们主观命名的,名称并非一成不变。道也只是被取的一个(名)字。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道』这个名字是可变的。常在随后的『常无欲』、『常有欲』中则表示总是、时时地,做副词。可见常之一字在第一章用了三种不同意义,一词多义(或两词并列而同义)的现象在〖道德经〗中很普遍,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

几乎所有的释义都把『非常道』和『非常名』中『常』的意义统一起来,可为什么呢?主观臆想而已。

(名天地之始)、(名万物之母):老子有给出其定义: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地相对于万物是聚拢归一的,即统一,指的是整体;万物相对于天地是发散各异的,即不同,指的是局部。把天地和万物分开来说,就如同把阴阳和五行分开来说,阴阳(天地)细分为五行(万物),五行(万物)统一于阴阳(天地),常作阴阳五行(天地万物)。始指初始,母指起源,两词并列同义,皆指根本。

故:在〖道德经〗中有三种用法,一个为承上启下之语,相当于那么,并非强调表结果;一个表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于是;一个指本来的意思,表原因,强调事实。

欲:做动词时指意识、思考、思索、求索以及打算、想要的意思;做名字时指意识、念想、想法以及欲望等意思。无欲:即欲无,指追索整体的初始,即从整体出发,对整体寻根问底。

谓宾倒置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701年-761年),按现代语序应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这种用法在〖道德经〗中也很普遍,如此章的『有欲』、第二章的『无为』、『不言』、第五章的『多言』、『数穷』、第十五章的『微妙』、『玄通』等等。

从整体出发,即在被观察对象之外来整体观看被观察对象,这是一种整体旁观,即整体论,直观的效果很明显,优势很突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712年-770年)。从整体观察事物,容易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即把握各局部间的相互关联而把各局部统一起来——求同,又言『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经〗)。如『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768年-824年)就能很好的帮我们体会整体旁观之求同之妙,也即『观其妙』。又见如下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和银河系运动俯视图,所谓俯视也即形而上,整体旁观。但是倘若我们在银河系之内,如在地球上来看地球自身和其他星球的运动,或者在地表来观看大气运动,我们很难直观地发现

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

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

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

银河系运动俯视图(计算机合成)

银河系运动俯视图(计算机合成)

银河系运动俯视图(计算机合成)

这种运动规律,这是因为我们处在整体之内,从局部出发而割裂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是从局部来看整体即还原论的劣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1037年-1101年)。从局部出发观察整体,不能把握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只能把整体做纯粹的物理分割,又言『形而下者谓之器』。

有欲:即欲有,追索局部的起源。指从各局部出发,对各局部寻根问底。此时又把局部视为整体来观察(即在此局部之外整体观察该局部),即『玄之又玄』,这样也就能发现各局部的特征,即对立性——求异。

徼:通『缴』,古字『丝』在下为上下结构,指生丝缠绕结缕,老子用其形象表示事物内部相互纠缠、关联的状态关系,与『妙』同义。这种关系是内在的,所以又有『遮绕』的意思。

此两者:指『无欲』和『有欲』。有的释义认为指『无』和『有』,有的认为指『妙』和『徼』,到底指哪个呢?关键得清楚『玄』指的是什么。

玄字的演变过程及起源图

玄字的演变过程及起源图

玄字的演变过程及起源图

玄:为一象形字,下端象单绞的丝扭结、螺旋为一个8字形,上端是系扎丝绞的线头,表示做染丝用的丝绞或丝绞染色后悬挂晾晒。见如上玄字演变图中的金文,金文为老子所处年代的主流文字。玄字发展到现在已有多重意义,但在此处表意为整体,是老子给出的另一个定义:『同谓之玄』,是对『无欲』和『有欲』探究整体和局部方法的合而为一,即整体论之方法。随后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说明玄指的是方法,而非其他。而对『玄』指整体的印证,莫过于第十五章的『微妙(miǎo)玄通』,即妙(眇)微通玄——观察细微局部而能通晓宏观整体,即窥一斑而知全豹,『微』与『玄』为一对反义词。那么『此两者』所指就不言而喻了。

人们对整体论的一般理解为:『整体论一般指研究整体行为的理论。把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行为分解为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研究。整体论认为,行为所反应的环境刺激具有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选择性且具有可教育性。』可见,首先在哲学观念上,整体论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即事物无法孤立存在,只能互为环境相互存在。其次整体论是对宇宙万物整体运动(行为、运行)与环境的关系的把握——即对万物互为环境的开放关系的把握,各局部具有统一性。存在的问题是,对整体内各局部的行为特征如何探究呢?即如何求异呢?要想获得整体和局部开放运动规律的认知,整体论的具体应用如下:总是把事物(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整体出发(即整体旁观)把握事物整体开放运动的本质规律和本质属性(求本——始),追求的是统一性,求同,这样也就把握了整体内各局部间的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再把事物细分为若干局部来研究,此时把各局部皆视为一个整体,从局部出发把握局部开放运动的规律特征和性状特征(求本——母),相对于上一级整体而言追求的是对立性,求异;相对于当前局部来说追求的是统一性,求同。然后再把各局部细分为若干局部,又把再细分的局部视为整体去观察……这种不断的从整体到局部的求同、求异(同)的方法即『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是探究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一章主要说的就是『玄』——『无欲』、『有欲』之整体论——这个方法,或曰整体论宇宙观,也是我们研究汉字、解读〖道德经〗的方法。

至于把此章『玄』理解为玄妙、深奥,是把道给玄化的始作俑者,中国哲学的玄化观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结果把『玄之又玄』理解为『玄妙又玄妙啊』、『深奥又深奥啊』,明明是无病呻吟却满以为韵味十足,此味一韵竟长达两千多年!对『玄』的理解出现偏颇,这是对中国哲学犯的最大错误——丢失了整体宇宙观也即方法论,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以中医为例,如中国哲学界、中医学界对阴阳、五行来源的理解莫衷一是,从未正确过;中医的许多基础概念含糊不清;中医的医学模式不能建立起来;百年中西医之争或沸沸扬扬或不温不火但始终只是隔靴搔痒;中医西化;一边在强调要建立文化自信,另一边连对自己文化的评估体系都是西化的,更要命的是连思维模式也已日趋功利化……没有一个逻辑轴心——不能『守中』,『多言数穷』而徒劳无功。看似热闹,尽在折腾。『守中』和『多言数穷』见〖道德经〗第五章,这两个词也是被人们误解最深的。至于把『守中』理解为持守虚空、虚静,把第四章的『冲』理解为中空的容器或空旷的山谷,把『渊』理解为深渊、深奥、深不可测,以及通篇把『道』人格化等等,全都是惯性思维导致的想当然,紧赶慢赶直往『虚』、『空』以及『深』的方向靠近,全然不顾前后逻辑是否相符,全然不顾字里行间充盈游弋的批判精神,由此而造成中国哲学的『假』、『大』、『空』。几乎所有对〖道德经〗的解读最终都落入此俗套——这是中国哲学界的范式——画地为牢。『玄』之一字,可以把脉中国哲学。世人把『玄学』归为贬义类,是有原因的。如是等等,不从整体出发,在关键词上不求甚解,不到金文真正描绘的物象上去体悟,〖道德经〗也就失去了根本,『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也。根本一旦失去,不论人们怎么绞尽脑汁都将不得要领,不论人们怎么添油加醋都将流于索然寡味——又一个『多言数穷』而无法发觉真正的哲学以及哲学之美——哲学的灵魂在于批判,有破有立;哲学的魅力在于思辨,逻辑合乎道,历久弥新。

本文仅代表作者立场
本文作者系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为医学哲学
勤恳 發表於 2020-8-18 18: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解读国学经典文献时,考据文字本义,及当时之字义,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