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商人”这个称呼,搞经济建设的人理解为“做买卖”的人,而历史学家可能第一感觉是“商朝”人。那么,商业之“商”与商代之“商”,有没有关系呢?
甲骨文商字
甲骨文“商” 估计有些人认为只是一种巧合。 很多语汇,我们今天习惯了它的引伸含义,但却忽略了它原始的意思。其实古人思维没现代人这么复杂,相对直接的多。经过几千年语言、文化的积淀,才有今天汉语中这么多有引伸、借喻的词汇。再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家都知道这是形容治国要细心谨慎,但表达细心谨慎有许多方式,为什么要用“烹小鲜”来形容呢?因为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是商代的宰相伊尹,他曾经当过厨师。 而商代之商,与商业之商,也是这么回事。“商”原本是地名,商族的首领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从此,就有了“商人”这个名称。彼时,“商人”这个名称与交易还没有关系。 也许有人问,商朝不是还称为殷吗?为什么他们不称“殷人”。殷是地名,是商王盘庚迁都后的那块地名。那个地方名叫“殷原”,《说文》曰:“作乐之盛称殷”,说明殷原是一块富饶而文化兴盛的地方(也可能是盘庚迁到那里后,才取的殷这个名称),与之对应,周族人崛起的地方叫“周原”。但周人是迁到周原后,才称周人。而商人则早在夏代,就自称商人了,而且商也成了他们的政权称号。因此商人从来不自称殷人。“殷人”这个称呼,是周灭商后,为了弱化商族人的政权意识,故意用地名称呼。就比如你说北美人,这只是指某人生活在北美这个区域,而称“美国人”,则显示其国籍和身份背景。同时,商人的首都,也不叫朝歌,那是周灭商后,给那座城取的名称,在商代,商人称其京城为“大邑商”或“天邑商”。所以,不论是商代还是周代,商族人对“商”这个称呼是很自豪的,他们一直自称“商人”。 那么“商人”这个称呼,是如何由历史名称,转变为做交易的称呼呢? 有一种说法是夏代时的商族首领王亥发明了牛车,利用牛车贩卖货物,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整个商族都从事货物交易,但这种说法只是民间野史,经不起历史推敲。
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 更可靠的说法是: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统治天下五六百年,留下一个庞大的商王家族。由于过于庞大,既不能消灭,(实际上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一是如此会显得周人很残暴,从而失去民心,二是当时本来人口就少,人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也不能将他们聚在一起,因为有造反的可能。武王伐纣后的武庚之乱,就是商人造反。最好的方式,是将商族分割成许多氏族分支,给周朝新分封的诸侯国做为国人。同时周人对商人依然不放心,所以不让商族人掌握当时最重要的资源——土地,让他们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手工产品越来越丰富,产量越来越高,各国的商族人纷纷将产品拿到市场上做交易。当时,还将这种行为称为“货殖”,意即货物的增长。但由于从事货殖的大多是商族人,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性的将从事货殖的人,都称做商人。进而货殖也被称为“商业”。从事交易要讨价还价,所以要“商量”。
现代商业中心
现代商业中心 商族为子姓,在夏、商、周三代,派生出许多氏族。 成汤建商朝后子姓派生出的姓氏有:殷(依、燕、颖)、祖、武、苑、苑庚、曼、邓、邓侯、郝、彭、丁、汤、沃、殿、乙、甲、屠、稚、萧、商、长勺、尾勺、繁、樊、锜、陶、施、饥、终葵、索、梅、梅伯、黎、郑、权、瞿、于、自、枚、铁、莱、来、牞(jiū)、马、甘、旄、孟、耿、北殷、太师、堂阳、鲜虞、斗耆等姓;待考。 商亡后太丁后裔派生出的姓氏有:肖、宋、钟、孔、林、戴、牛、穆、邹、禇、谈、时、宗、晏、乐、庄、边、钟离、王、孙、比、王子、柴、箕、鲜、鲜于、辜、禄、邶、微、衍、朔、戎胥、衎、祝其、皇甫、皇、华、督、司城、还、老、老成、考成、老男、向、鱼、目、左师、右师、右、恒、花、子荡、 戎、冀、黑、据、锐、兑、教、政、正、合、圣、怀、耏(ér)、辽、寮、朝、晁、买、伉、亢、成、沙、已、尾、罔、 省、坎、木、木门、右归、白马、墨夷、墨台、及木、干献、王父、并官、不夷、不更、不第、不茅、三伉、孔父、子奢、禇师、事父、艾岁、御鱼、鱼孙、季老、季老男、臣辰经、荡、墨、台、酁、舍、近、几、宜、石弟、即利、中野、桐门、屠三、围龟、空相、虺、雒等121姓。待考。 上面这些姓氏,许多已经消失,这些姓氏,是真正的“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