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78|回復: 0

[医药临床] 从浊毒角度论治胆结石病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胆结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胆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法有多种方式,在胆结石发病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李佃贵长于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李佃贵认为胆石症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很难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须谨守病机,治疗上顺应、恢复胆的生理特性,利胆排石,多法并用,方可取效。现将李佃贵治疗胆石症经验归为以下6法。

化浊解毒法

传统观点认为,胆石症属『胆胀』『胁痛』范畴。胆为『中精之腑』『中清之腑』,其所藏胆汁应为清纯、清净的精微物质,〖外经微言〗亦载:『胆司渗,凡十一藏之气得胆渗之,则生清化浊有奇功焉。』若胆之生清化浊之功用失常,精汁则化生为秽浊之胆汁,浊汁滞留胆腑日久,久经煎熬,尚可形成砂石,甚可酿生浊毒,形成积聚。李佃贵故从浊毒论治胆石症,化浊解毒之法多采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金钱草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重在祛邪,邪去则正自复,胆汁归为清汁,胆腑之功用恢复正常。

攻坚散结法

胆病积久,气滞、血瘀、湿阻、热结,肝郁脾虚,正虚邪恋,胆汁凝结成石,变生胆石。这时须攻坚散结,缓缓消磨,祛邪兼以扶正。当遵〖金匮要略〗大黄蛰虫丸之旨,缓中补虚。李佃贵喜用鳖甲、甲珠、五倍子、鸡内金等攻坚散结。

柔肝健脾法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治病必求于本,若从根本上防治胆石形成,尚应治肝,肝为刚脏,柔肝成为治肝之常法。在柔肝的同时尚应健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证指南医案〗明示后人重视『治肝先实脾』之古训,并提出具体治则:『补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气调达而不致郁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补脾也』,抓主要矛盾,治病求本:柔肝健脾方可取得较好疗效。李佃贵喜用当归芍药散柔肝健脾,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祛湿健脾,正合柔肝健脾治本之法。

疏肝利胆法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与肝相表里。肝气郁结,胆气不降,则为浊厚的胆汁进一步凝结成石提供基础,疏肝利胆。李佃贵常根据肝郁之轻重缓急,把疏肝解郁分为两法:①疏肝法。适用于肝郁轻症。李佃贵喜用小柴胡汤以调达肝郁。②利胆法。任应秋讲『肝气盛的,还得用泻法』即指此。所以李佃贵常在疏泄法的基础上加用茵陈、郁金、金钱草等苦泄通降,疏利肝胆。柴胡能入少阳经而主半表半里,其气味芳香清轻升散,可疏肝解郁,顺应肝的条达之性,发泄郁遏之气,善解肝郁,对于肝郁气滞者尤为有效。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柴胡性轻,具有升阳之行,可引中气升达于上。〖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行气导滞法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胆腑瘀滞,为浊厚的胆汁凝练为石提供环境,一胆结石形成则更加阻塞气机,胃腑与胆腑相连,影响胃肠的通降,胃肠气滞会导滞胆腑气机更加不畅,影响胆腑的疏泄,此时应行气导滞,通畅胆腑。李佃贵临床常用辛香理气之品,以畅达胆胃气机。其意有二:①宣畅气机。临床常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之药木香和能利三焦,解六郁的气病之总司香附。②通腑泄浊。临床常用能破气除痞导滞之枳实、枳壳、大黄,以改善患者腹胀、纳呆之症状。如此三焦气治,气行则血行,湿化,气血调和,病易恢复。

安神利胆法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维持和调节气血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关系协调,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胆气虚怯之人,优柔寡断,百虑不决,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则易于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如患者畏惧胆结石造成精神困扰,还需安神利胆。

总之,因『浊毒内伏』是始动因子,所以化浊解毒为治因之法。如果患者已出现胆结石,则应以攻坚散结为主,化浊解毒和攻坚散结二法均应配合柔肝健脾法,助正气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化浊解毒、攻坚散结、柔肝健脾为基本大法,同时需根据患者体质,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分别有所侧重,应用疏肝利胆法、行气导滞法、安神利胆法。(孟宪鑫 河北省中医院肝病科)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