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散主治鼻渊。《内经》中说:“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也。”浊涕量多,临床辨证多属热证,《内经》中说:“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何况,《内经》中也明言:“胆移热于脑,谓之辛頞鼻渊。”尽管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把苍耳子散解读为“以散为泻者”,但在临床使用中,很多医家发现以苍耳子散治疗热证,常有以热增热之弊。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蒸,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河间用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以治之。古法有用苍耳散治之者。然以余之见,谓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见效。莫若但清阴火而兼以滋阴,久之自宁,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三钱……”
清化饮见张景岳“新方八阵”中,组成为:芍药、麦冬各二钱,丹皮、茯苓、黄芩、生地各二三钱,石斛一钱。
张景岳不明郁火治以辛散,故有此论。但论中所提及“炎上之火”、“阴火”治需“高者抑之”者,若治以升散之剂,足可误事,临证中也需注意。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提到:“经言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是胆热为病之本矣。余谓前方与黄芩、鲜生地、天麦冬同用,以清胆热,亦治本之理欤!”可谓从临证中得来。
临证体会,以苍耳子散加减治疗鼻渊,如涕浊量多尤其色黄者,所处方剂应当偏于凉性,否则有使病情加重之弊。
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谈到苍耳子散时指出:“然此方总嫌其升散之药多,苦降之药少,不如用藿香叶净末,猪胆汁泛丸服之愈为妙也。”
藿香伍胆汁为丸,即治疗鼻渊又一名方:藿胆丸。藿胆丸在《医宗金鉴》中名奇授藿香丸:“藿香连枝叶八两。研细末,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服法为:“每服五钱,食后苍耳子汤下,或黄酒送下。”主治鼻渊:“此证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宜奇授藿香丸服之。”
笔者在治疗鼻渊时,每取用苍耳子散,合以藿胆丸加减。苍耳子散中,苍耳子有毒,个别患者服用有胃脘不适甚至呕吐现象,易以藿香则无此反应。薄荷需后下,个别患者煎药时每每忘记后下,笔者通常易以蔓荆子。苦降之品,苍耳子散中茶清和霍胆丸中胆汁皆取用不便,笔者常用黄芩易之,或加龙胆草。这样取舍,就组成了笔者治疗鼻渊的一张常用方:藿香、辛夷、白芷、蔓荆子、黄芩、龙胆草。笔者为其取名为升清降浊汤。
在使用升清降浊汤时,需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灵活变通。如头痛明显,加川芎、生石膏;浊涕黄绿,加柴胡、栀子;浊涕黄白,去龙胆草,加生苡仁、鱼腥草;喷嚏频发,去龙胆草加僵蚕、蝉衣、葶苈子;咽干、咽痛,加桔梗、射干;痰多、咽喉不利,加桔梗、浙贝母、全瓜蒌;小儿食积,舌苔厚腻,加焦山楂、炒莱菔子;大人酒积,舌苔厚腻,加焦山楂、炒莱菔子、葛根、黄连;脾虚不健,加白术、鸡内金……
当然,除药物的加减使用外,药物剂量的调配也极为重要。方以示法,总需活用。
如治疗解某,男,17岁。2011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鼻塞、浊涕量多3月余。静滴抗生素、口服中成药治疗效果欠佳。诊见:鼻塞,浊涕量多,涕呈黄色或黄绿色,嗅觉减退,头闷、头痛以前额部较甚,影响学习。痰黏不利,常喜清咽,纳食欠佳,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舌苔薄腻黄白,脉弦缓。证属浊热阻滞清窍,清阳不能上走。治以升清降浊,祛邪通窍为法。方用升清降浊汤加减。处方:藿香12克,辛夷12克(包煎),白芷12克,蔓荆子9克,黄芩12克,龙胆草3克,桔梗12克,射干12克,浙贝母12克,炒莱菔子12克,全瓜蒌15克。4剂,水煎服。
10月27日二诊:服上药后,鼻塞有所减轻,浊涕减少,色转黄白。上方去龙胆草,加生薏苡仁12克。7剂,水煎服。
11月3日三诊:时有吸鼻,纳食欠佳,余症俱已消失。舌苔薄白,脉细缓。治疗转向健脾和胃为主。处方:生白术12克,鸡内金12克,焦山楂12克,辛夷12克(包煎),白芷12克,黄芩12克,生薏苡仁15克。14剂,水煎服。
药后纳食明显好转,鼻无不适,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