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就是因為自然萬物呈系統的秩序存在,上至星系、星體,小至分子、原子,中至生物、人、人類社會,它們都是物質系統,遵循着同一個系統學規律,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索這個支配系統秩序的必然性規則,用來指導人的生存。 西方科學雖然自稱為科學,其實不過是分科之學,它並不是對大自然最普遍規律的總結。比如,牛頓三大定律,它只有在絕對時空觀條件下才成立,不具備普遍性;再如,物質的基本結構規律,它同樣是在特定條件下才成立的,不具備普遍性。而系統學規律是適合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的,它才是真正的大自然最普遍規律。 很多人不解,中國先人為什麼從一開始就走向了系統論?而西方科學卻從近代走向了還原論?原來,科學都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有什麼樣的前提假設,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理論。中國先人認識萬物的前提假設就是氣一元論,既然假定了萬物歸一,那麼還原論在這裏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萬物還原到最後都是同一種叫不出名字的東西,它告訴不了我們答案,真正的自然規律只可能是一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物質的組織原理,它是用精密儀器觀察不到的,要正確地認識它,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哲學的思辨。而西方科學呢?則是在原子說假設基礎上發跡的,它認為萬物是由少數幾個死寂不變的基本粒子組成的,這才有必要去還原出那幾個基本粒子,來找到自然規律,西方科學就一直走在這條還原分析的道路上。 那麼,中國先人總結的大自然最普遍規律到底是什麼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在這裏,陰陽學說描述了系統的發展規律,而五行學說則揭示了系統內部物質運動的規律,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體系,可以用來解釋萬物萬物。 現代人普遍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學說,只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站在氣一元論假設之上來認識這個世界,而是站在西方科學所依賴的原子說假設之上來認識的。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前提假設有什麼樣的不同? 在對空間的認識上,原子說認為空間是空無一物和對稱的;氣一元論則認為空間中連續着不對稱運動的統一物質(氣)。 在對實體的認識上,原子說認為幾個死的基本粒子的不同組合形成了萬物品;氣一元論則認為萬物都是由同一種生命之流(氣)匯聚而成的,只是最初產生環境的不同使它們具有了不同的個性。 在對實體和空間關係的認識上,原子說認為兩者沒有任何關係;而氣一元論則認為空間是統一物質的無序狀態,實體是統一物質的有序狀態,兩者是在不斷地相互轉化中存在的。 這一下就明白了吧,前提假設不同,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完全不同。就拿生命問題來說吧,按照原子說,物質基礎是死的,不推不動,能量是凌駕在物質之上一種神秘的東西;而按照氣一元論,物質基礎(氣)本身就是充滿着緊張和生命力的,萬物都是活的,所謂的生死是相對於物質系統而言的,氣聚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氣散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而就物質本身來說,它是永遠充滿着生命力的。 站在氣一元論基礎上來認識陰陽學說,就非常簡單明了了,統一的物質(氣)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有組織形式,有中心和層次,這就是氣之陰,或者說物質的有序狀態;一種是無組織形式,無中心無層次,混沌一片,這就是氣之陽,或者說物質的無序狀態。顯然,物質從無序向有序轉化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從有序向無序轉化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陰陽變換的學說其實就描述了物質系統產生、發展、壯大、衰退、滅亡的規律性。 站在氣一元論基礎上來認識五行學說,也非常簡單明了。它描述的不是五種不同的東西,而是同一種物質(氣)的五種不同運動形式。其中,木對應着組織,即物質從無序向無序轉化;金對應着離散,即物質從有序向無序轉化;火對應着擴張,即要素不斷在系統空間產生,使系統空間不斷發展壯大;水對應着壓縮,即伴隨着有序的不斷產生,對應着物質從佔有空間大的無序狀態向佔有空間小的有序狀態轉化,物質佔有空間縮小了,就出現了相空間的壓縮,引起連續在周圍的混沌物質向這裏不對稱流動,引力就是這種不對稱運動的表象徵性;土對應着控制,即連續在系統空間某一層次的物質有序和無序周期變換,這也稱普遍聯繫。在自然界的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當中,都存在這五種不同的運動形式,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保證了整體的動態平衡,並使系統不斷與外在世界的變化相平衡,保持着系統的秩序。 一旦真正了解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描述自然界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的運動規律。比如,我們可以用它來描述宇宙的發展壯大過程,來描述太陽的發光原理,描述地球的吸引力的本質;也可以用它來描述原子內部的物質運動,來揭示質子、中子、電子的本質,甚至光子的本質;當然還可以用它來解釋生物的進化,人的生老病死規律,甚至人類中各種組織的規律。 一句話,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個一通百通的學問,一旦把它現代化了,一場更偉大的科學革命就產生了,用它可以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神秘現象,用它還可以指導人類系統的建設,指導人生。如果說這樣的科學體系不偉大,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科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