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原理
第六章 中医诊断学原理
第二节 中医诊断原理 一、中医专用术语体系的建立 1、黄帝颛顼的个人喜好推动了中医科学化 黄帝颛顼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传说中是颛顼时期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开启了官员治理的序幕,【黄帝内经】所涉及的『黄帝』就是颛顼。颛顼时期黄帝对各部落的控制力进一步强化,黄帝本人的权力和地位提升,也可以理解为王权由此时开始建立。 我们在【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史】中曾经分析过,『颛顼』和『汉文帝』曾经为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归功于颛顼本人对中医的喜好,是颛顼本人想明白中医诊疗的原理,所处才会频频与他的『太医官』雷公问话。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颛顼的『太医官』雷公当然要千方百计的讨好颛顼,这才有了雷公对中医诊断原理的不断探索,使得中医由实用经验跃升为『科学理论』。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黄帝颛顼的个人爱好推动了中医科学化的进步。 2、中医专用术语体系的建立 所谓中医专用术语,就是始于黄帝颛顼时期、以颛顼与其太医官雷公之间的对话为蓝本形成的中医科学语言体系,经过数千年不断的积累,成就了今天的【中医术语大全】。 中医专用术语体系包括病症术语、病征术语、病证术语体系;诊断辩证术语体系;中药术语体系等诸多方面内容。中医专用术语体系建立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3、中医专用术语体系的特性 中医专用术语体系建立的意义主要体现其权威性和公开性,这也是中医诊断原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其中: 权威性:【黄帝内经】源于颛顼与其太医官之间的对话,他们分别是当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最高医术的践行者。因此他们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病证冠名、病征与病理的认识就是成为当时中医从业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共识,也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公开性:既然中医诊疗原理可以在黄帝与官员之间研讨,可以编撰为【黄帝内经】,当然也可以在中医药的同行之间公开,也可以对患者及家属公开,也就是对全社会公开。 4、中医专用术语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中医专用术语体系的建立对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中医的诊疗活动由私密转向公开。为中医与中药的分离、中医分科与专业化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也为中医师之间、中医师与患者之间交流提供了共同遵守的语言体系。 中医专用术语的建立还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科学性提供了重要佐证。 二、中医虚拟病症体系 1、中医虚拟病证概念 虚拟病证属于中医特有的一种病名冠名方法,是黑箱理论成立的核心要素之一。 虚拟病证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逻辑模型为依托,将人体病态时的外在症状归结为人体内部各系统的异常运行,由此获得一系列有规律可循的病证体系。诸如心血虚证、心火亢盛证、肺阴虚证、脾虚气陷证、胃阴虚证、肺肾气虚证等。 2、虚拟病证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中医虚拟病证体系的建立是中医理论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措施,主要体现在: (1)虚拟病证体系的建立意味着中医诊断从重症状向重病因转变。因为要探讨病因,所以才促进了人体解剖与人体内部生理过程的研究,才会有诸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逻辑模型』这类科学发现,才会使中医实现由经验向科学化转变。 (2)虚拟病证作为一个中医诊断过程的『中介体』,沟通与连接中医和中药两个不同的体系。使得中医与中药分开管理、各自经营成为可能。而中医和中药的分开管理,开启了中医分科的先河,也是中医科学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3)虚拟病证作为人体内外『中介体』,是中医由表及里诊断过程的结果,也是药力由内而外药效发挥的起点。是中医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4)虚拟病证是中医诊疗过程的一个关键的中间指标,这个指标本身是不是如实体现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无关重要,它的科学性最终要看整个诊疗过程能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如果这个虚拟病证与依据这个虚拟病证开具的方剂药效发挥后,患者与之对应的病症消除,说明这个虚拟病症及其病征体系是科学的;反之就不断改进,如此这般逐一修正直至整个虚拟病症体系的完善。这才是中医黑箱理论的精华所在。 3、虚拟病证的三要素 既然虚拟病证是中医对人体病态专有的病名冠名方式,那中医是如何通过虚拟病证对人体病态进行描述的呢?根据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进行归纳,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虚拟病证都具有特定的病证、病征和病症三个方面固定要素。这样中医临床上就可以通过查症将这些病症转换为病征,再通过辩证得出病证,完成中医临床诊断工作。其中: (1)病证 病证就是中医诊断的结论,为人体患病的病因所在、病之位置和病理性质的集大成。 (2)病征 病征是中医对病症的专业描述,是中医对患者外部症状的专业化描述。 如果说中医诊断运用的是黑箱理论,那病征属于黑箱之内,病症属于黑箱之外。 (3)病症 病症专指人体内部发病状态下直接反馈在人体外部的表现特征。病症是通过患者的直接表述,或中医师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可以查实的症状。 如果说中医诊断运用的是黑箱理论,病症属于黑箱之外,那病征属于黑箱之内。 4、虚拟病证体系的构成 虚拟病证体系的构成由五脏循环系统类病证、六腑运化系统类病证、神志絮乱类病证、伤寒温热类病证和杂病类病证五大类别。 三、中医微观诊断及原理 1、中医微观诊断概念 所谓的中医微观诊断,单指中医根据患者病症汇总情况诊断病因所在、病之位置和病理性质的过程,微观诊断的结论是病名或者说是病证(虚拟病证)。 与宏观诊断相区别,微观诊断是一个推理过程。 2、中医微观诊断方法 中医微观诊断方法就是根据患者病症的分析推断病证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中医诊断学,这是中医诊断体系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中医微观诊断方法,中医就算不上具有科学特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医微观诊断方法从【黄帝内经】起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至金元时期基本形成了一个涵盖各病证体系的微观诊断方法。其中: (1)【黄帝内经】是最早出现的诊断方法,适用于五脏循环失衡类病证的诊断; (2)【伤寒论】是首次以病理基准的诊断方法,适用于伤害温热类病证的诊断; (3)【金匮要略】适用于杂病类病证的诊断; (4)【脾胃论】适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类病证的诊断; (5)【举痛论】适用于神志絮乱类病证的诊断。 3、中医微观诊断过程 中医微观诊断过程包括病症查症、病症术语化、辩证和病证确诊过程,其中: (1)病症查症过程 病症查症过程最为复杂,虽然遵循的都是望、闻、问、切四个基本方法,但每个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稍一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因此病症查询是中医微观诊断的基础。 病症查询首先要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病情归属的科目,病人的情志状态,病因缘何而起等重大事项。以确定患者适合在哪里就医,自己具备不具备诊治能力,患者家庭承受能力等。如果可以就进行下一步诊断程序,否则就要给患者一个最佳的就诊建议。 病症查询要综合利用望、闻、问、切各种查症手段,查清病情、病位和病因,对主要的查症情况应做病案记录,为核对诊断正确性与评判药性留有原始依据。 (2)病症术语化过程 病症术语化过程其实也是病症查症的结论,也是辩证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研究中医诊断原理时候将病症查症、病症术语化和辩证过程进行分解阐述,其实在临床诊断过程这些都是一连串的医疗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分界点。 (3)辩证过程 辩证过程就是根据病征溯源病证的过程。也就是中医师运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诊断方法,通过对患者病症的分析查实病证,通过对病征的分析确诊病证的过程。 辩证过程的核心问题有两点,一是选择正确的辩证法法,二是正确的运用所选择的辩证法法。这两点就决定了能不能准确诊断病证的问题。 (4)病症确诊过程 中医微观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正确判断患者的病证,这样才能对证下药治愈疾病。 由于患者自身病情的不同、患病的历史的不同,诊断的结论可能是单一病证,也可能是多种病证的集合。一般而言,除了未病和小病初期,绝大多数患者辩证的结果都是多种病证的叠加,这一点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必须清晰。 4、中医微观诊断过程逻辑图 中医微观诊断过程就是一个由病症至病证的推理过程(由表及里),中医微观诊断过程通过图示会更加简洁明了。 中医微观诊断过程示意图如下:
四、病情分析与主治病证 1、病情分析的目的 由于中医微观诊断的结果一般属于多种病证的叠加,因此要进行病情分析理顺各种病证的轻重缓急、病因的主次因果,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需要优先治疗的病证。 病情分析的主要目的除了分析病证的轻重缓急、因果主次和病因之外,更关键的还要分析病证的诊断结论是否清晰、可靠,有没有存疑,这对药方的选择和药力的给定至关重要。 2、病情分析方法 病情分析首先依据患者病情状况按轻重缓急排序,急重病证应优先治疗;依据患者的病证按因果关系排序,一般情况下治愈病因所在的病证,从属的病证将随之痊愈;依据患者的病证按阴阳关系排序,如果患者身体严重虚弱,需采取先补后泄治疗顺序。 3、病情分析的任务 第一:必须明确微观诊断的结论有无疑虑,有没有必要用药效进行病证验证; 第二:必须明确主治病证。 4、主治病证的选择 中医师在进行微观诊断和病情分析之后,必须确定一个优先诊疗的『主治病证』,然后根据主治病证选择治疗方案。 如果辩证的结果是单一病证,则此病证就为主治病证;如果辩证的结果是多种病证叠加,则需进行主治病证的优选,优选原则按先急后缓、先主后次、扶正祛邪进行。 辩证结束后中医师必须及时确定主治病证。 五、患者心理疏导 中医病理学认为人的神志絮乱是人体发病五大病因之一,心理问题不但自身可以引发病证,对其他病证的治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每个所谓的神医都是一个高超的心理辅导大师。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工作。其中: 一是要先梳理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疏导; 二是要在患者面前树立神医形象,使患者对中医师产生信赖感,更好的配合治疗。 六、药方与诊疗 中医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诊断、用药密不可分,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了开具药方,也只有药方开出之后,中医的诊断才算告一段落。 药方既是中医开具的治疗方案,也是中药配药的依据,更是患者就医的原始凭证。药方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我们从研究中医科学原理的角度可以把药方分为主治方、验证方和扶正方三类,其中: 1、主治类药方 当中医微观诊断、或者经过一个疗程的用药验证,患者的病证十分准确的前提下,中医师开具的药方具有足够的药力,此类药方即为主治类药方。 2、验证类药方 当中医微观诊断病证不能确定、或者主治病证无法确定,中医师开具药方的药力一般会有所保留,以防止诊断出现偏差时的副作用过大,此类药方带有明显的试探性,用来进一步确认诊断结果,我们把这类药方称之为验证类药方。 3、扶正类药方 当患者身体过于虚弱无法承受『消、下』之类药力较强的方剂时,中医师一般会先对患者开具扶正之类药方,待患者体质增强后再开具主治方。也有主治方用过且见效后,中医师也会开具扶正类药方,用以消除主治方的副作用。我们把此类药方称之为扶正类药方。 七、中药配药与服用 1、中药配药 中药配药是指中药师按照药方的指引进行药材组方的过程,其基本单位称为『副』,三副药为一个基本用药过程。 中药配药包括组方药材的味数、形制、数量,必须按药方指引进行配药。中药的配药过程也是一个药性检验过程,对可能导致毒性的药方可以举证或拒付。中药配药可以在中医诊所进行,也可以在专门的中药店进行。 2、中药的煎制与服用 由于许多中药材属于木本、或动物骨骼类制品,需要较长时间的煎制才能让其药性得到充分释放,因此中药的煎制过程对药力的获取非常重要。中药的服用必须按照医嘱坚持服用才能发挥药效,因此患者或其家属的配合尤为重要。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也是中医诊疗过程的重要一环,遇有危重病情、重要人物或者使用药力较强的方剂时,中医师也可以选择亲自煎制与监督服用。 八、中医宏观诊断与疗程 1、中医宏观诊断概念 所谓的中医宏观诊断,是指中医师将初诊时的病症查症与病证的结论,与经过一次用药过程之后的病症进行对比分析,对自己初诊的结论进行验证和修改。 与微观诊断相区别,宏观诊断是一个药效验证过程。 2、中医宏观诊断过程 中医宏观诊断是一个药效验证过程,通过对比患者用药前后病证的变化,校核所用方剂药性与患者病症改变的预期等情况,事后校正前期微观诊断的正确性。其中: (1)如果经过一次用药过程之后,患者的病症改变与预期相符,说明初诊结论正确,接下来可以按病情需要的药力开具主治药方继续下几个疗程。 (2)如果经过一次用药过程之后,患者的病症改变与预期相悖,说明初诊结论有偏差,需要重新对病证进行辩证。可以根据开具主治药方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治疗,也可以选择开具验证方再进行一次病证验证。 (3)如果经过一次用药过程之后,患者的病症没有变化,可能是药效没有发挥,需要对药材药性、配药过程、煎制服用过程及患者吸收能力进行分析,接下来可以选择适当增大药力的做法再观察一个疗程。 由于宏观诊断是一个事后验证的过程,诊断的准确一般会很高。 3、疗程的概念 疗程的概念源于中医,在中医学上单指一个黑箱扰动过程。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 (1)疗程是中医师对人体外部可以显露的病证诊察之后,使用药物对人体内部机能进行改变,再观察人体外部病症的改变。诊疗活动从人体外部起步、又回到人体外部止步,这也是黑箱原理有效运用的核心要件之一。 (2)疗程是中医诊疗结合的体现,中医临床上把一个完整的病症查症过程、辩证过程、病证确认过程、病情分析过程、下方用药与治疗方案形成过程、方剂配制过程、方剂煎制过程、药力作用与药效发挥过程称为『疗程』,诊断与治疗同步进行。 中医临床中一个疗程的通常流程如下:
九、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 1、治疗过程的概念 中医临床上把三个疗程称为一个治疗过程。 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过后治疗活动会终止、或阶段性中止,因为对于单一病证的患者经历三个疗程后基本都会痊愈;由于病症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病证的改变,对于多种病证叠加的患者一个病证治愈后、也需进一步观察病症的变化后再做下一阶段的治疗。 2、循序渐进凸显黑箱本色 一个治疗过程由三个疗程组成。通常情况下第一个疗程为验证阶段,验证微观诊断正确性与方剂药性;第二个疗程为主治阶段,力求药效最佳;第三个疗程为修复阶段,消除方剂服用后的副作用及恢复五脏之气的平衡。 中医诊断与治疗合为一体,诊断是为了治疗,治疗用药过程也可以看做是诊断的一个手段。每一个疗程结束后病症的变化,都是下一个疗程最可靠的病症,是接下来的诊断更加接近真实的病证。如此这般反复循环,循序渐进的治愈病症。这就是标准的黑箱理论,虽然不打开黑箱,但可以改变黑箱内部的运行状态,也回击了某些抹黑中医人士的歪理邪说。 一个治疗过程通常不超过20天。中医临床临床中经过一个治疗过程的诊疗后,即使病症没有完全消失,也要停止治疗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个治疗过程。 3、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图解 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见下图:
十、中医诊断原理 1、诊断学为诊疗经验的累积 我们所说的诊断学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及【金匮要略】等中医诊断专著,主要用于微观诊断。中医师依据这些学说解决由病症至病证的问题。 诊断学的发展从【黄帝内经】至【脾胃论】延续数千年才得以完成,这些学说是中医长期诊疗实践经验中不断累积与完善,并且仍将持续改进下去。 2、疗程与治疗过程的意义 从中医诊断原理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仅从微观诊断角度讲,中医诊断学的经验色彩还比较浓厚;但疗程概念的建立则把诊断过程延续,构成从人体外部起步、又回到人体外部止步的宏观诊断学说,而治疗过程的建立则完整演绎了黑箱理论过程。 诊断、疗程与治疗过程是中医诊断三个基本要素,完整阐述了中医诊断的科学原理。 3、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学通过解剖与观察人体内部规律,建立起一套反应人体内部运行规律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逻辑模型,作为分析人体正常运行和病征状态的有效工具。 中医学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专用术语系统,通过建立起中医虚拟病征体系,由此理清病证、病征与病症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微观诊断的科学基础;虚拟病征体系的建立则规定了药方、方剂与中药材药性之间联系通道,实现了中医、中药分家与标准共享。 中医学诊断原理基于诊疗合一的基础之上,以单一中药材或方剂对某一真实病症的实际疗效为依托,整合形成的病症—病证—方剂药效之间的理论体系。诊断可以看做为治疗经验的积累,治疗也可以视为诊断的延续,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也是诊断不断修正的过程。 中医诊断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黑箱,用人体内部生理过程逻辑模型模拟黑箱内部逻辑关系。通过由表及里的微观诊断过程辨别病证,通过中药方剂的药力由内而外的实现病症的降解,达到诊疗效果。如此这般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不断修正,循序渐进直至病症痊愈。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科学原理的核心所在,详细阐述了病症、病征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是中医通过患者外在病症查症、辩证至病证诊断的基础性工具。只有由表及里的微观诊断具有可行性,中医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 【黄帝内经】的出现意味着中医诊断学的诞生,是中医从经验升级为科学的标志。【伤寒论】及以后的【脾胃论】是中医诊断学的革命性进步,说明中医学具有无可反驳的公开性,在被质疑后可以实现自我修正,这些都是科学性必备特征条件。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