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卷30非命(下)1宗圣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非谓有命 题文诗: 子墨子曰:凡出言谈,则必可先,立仪而言. 不先立仪,而言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 我以为虽,有朝夕辩,必将终未,可得从定, 言有三法.所谓三法:有考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事;恶乎原之? 察众人之,耳目之情,恶乎用之?发为政国, 观察其中,万民之利.此谓三法.故昔三代, 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 务举孝子,劝之事亲,尊贤良人,教之为善. 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以为若此,天下之乱, 将可得治;社稷之危,将可得定.若以不然, 昔桀所乱,汤则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也,上变政而, 民改其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 而天下治.天下之治,汤武之力;天下之乱, 桀纣之罪.以此观之,安危治乱,存乎上之, 为政岂可,谓有命哉!故禹汤文,武方为政, 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闻天下. 岂可为命!故以其力.今贤良人,尊贤人而, 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 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闻天下.亦岂以为, 由其命哉!又以为力.我命由我,不由命定. 【原文】1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有朝夕之辩(2),必将终未可得而从定也,是故言有三法。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3),恶乎用之?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也。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 【注释】
(1)此篇与【非命上】意同。(2)辩:通『辨』。(3)请:通『情』。 【译文】 墨子说:『凡发表言论,则不能不先立标准再说。如不先立标准就说,就好象把测时仪器放在运转的陶轮上。我认为虽有早、晚的区分,但必然终究得不到一个确定的时间。所以言论有三条标准。』
什么是三条标准?答道:有考察的,有本原的,有实践的。怎么考察呢?考察先代圣王的事迹;怎么推求本原呢?要推求众人听见所闻的实情;怎么付诸实践呢?于治国中当作政令,观察万民来评论它。这就是三条标准。 所以古时候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必举拔孝子而鼓励侍奉双亲,尊重贤良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育,奖赏善良惩罚凶暴。认为这样,混乱的天下,将可以得到治理;危险的社稷将可得到安宁。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世界、人民都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而人民改变了风俗。在桀、纣那里则天下混乱,在汤武那里则天下治理。天下得到治理是汤武的功劳;天下的混乱是桀纣的罪过。如以此来看,所谓安、危、治理、混乱,在于君上的施政;那么怎么可以说是有命呢?所以古时禹汤文武刚开始在天下执政时,说:必须使饥饿的人能吃上饭,寒冷的人能穿上衣服,劳作的人能够休息,混乱的得到治理。这样他们获得了天下人的赞誉和好评。怎能认为是命呢?应该认为是他们的努力的原因。现在贤良的人,尊重贤人而喜好治国的道理方法,所以上面得到王公大人的奖赏,下面得到万民的称誉,这就得到天下人的称誉好评。怎能认为是他们的命呢?也是他们的努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