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7|回復: 0

[其他] 【贞观政要】卷17诚信诗解3不信害霸佞人不听善善恶恶审罚明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1 14: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7诚信诗解3不信害霸佞人不听善善恶恶审罚明赏
题文诗:
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
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无以事上,信道大矣.昔齐桓公,问管仲曰:
吾欲使酒,腐于爵内,肉腐于俎,无害霸乎?
管仲曰此,非其善者,无害于霸.桓公曰何,
而害霸乎?管仲:不能知人,害霸也知,
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
信而又使,小人参之,霸也.中行,
穆伯攻鼓,经年弗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
间伦知之;请无疲其,国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不折一戟,不伤一卒,
而鼓可得,君奚不取?穆伯:间伦为人,
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不赏之乎?
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
之士舍仁,而为佞邪.虽得鼓国,将何用之?
穆伯虽为,列国大夫,管仲霸者,良佐犹能,
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
大君应千,龄之上圣,可使巍巍,至德之盛,
将有所间?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
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
然后善善,恶恶,审罚明赏.小人绝其,
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
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
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期,或未可保,
永锡祚胤,将何望哉!太宗览疏,叹曰若不,
遇公何由,得闻此语!是非分明,任贤远佞.
【原文】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①,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注释】

①啬(sè)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

【译文】
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不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吗?如果让小人得志,那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

【原文】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①,将何望哉!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注释】

①永锡祚胤:锡,赐。祚,皇位。胤,子孙后代。这里的意思是把帝位长久传下去。

【译文】
要使君子小人判然有别,是非分明,君王必须用恩德来安抚他们,用诚信来对待他们,用道义来勉励他们,用礼仪来节制他们,然后表扬善行,摒除劣迹,谨慎处罚,明白赏赐。如果这样做,小人就会无处藏身,君子就会自强不息,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就为期不远了。如果表扬善行却不能发扬善行,摒弃劣迹却不能杜绝恶行,刑罚不加于有罪的人,赏赐不加于有功之臣,那么危亡之期,也许保不久就要到来,永远使子孙后代享受昌盛国运、永享太平,还有什么指望呢?

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徵,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