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卷15未通詩解1御史:內郡人眾勞疲寡功邊郡利饒文學;九州足富大軍之後累世不復 題文詩:
御史又曰:內郡人眾,水泉薦草,不能相贍, 地勢溫濕,不宜牛馬.民跖耒耕,負檐而行, 勞疲寡功.故民貧苦,衣食不足,老弱負輅, 之於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車.孝武皇帝, 平百越而,以爲囿圃,卻羌胡以,爲苑囿故, 珍怪異物,充於後宮,騊駼駃騠,實於外廄, 匹夫莫不,乘堅良而,民厭橘柚.由此觀之, 邊郡之利,亦饒而曰:何福之有?未通於計. 文學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 所生貢獻,足充宮室,供人主欲.膏壤萬里, 山川之利,足富百姓,不待蠻貊,之地遠方, 物而用足.聞往者未,伐胡越時,徭賦省而, 百姓富足,溫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 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 當此時卻,走馬以糞.然則其後,師旅數發, 戎馬不足,牸牝入陣,是以駒犢,生於戰地. 六畜不育,於家五谷,不殖於野,民不足於, 糟糠何橘,柚之所厭?傳之有曰:大軍之後, 累世不復.方今郡國,田野有隴,而不之墾, 城廓有宇,而不之實,邊郡何饒,之有乎哉?
【題解】本篇就與抗擊匈奴侵擾的自衛戰爭密切相關的賦稅和徭役問題,展開辯論。『未通』,即篇中『未通於計』的縮詞。這是御史對文學『鹽、鐵何福』的說法的駁斥。
【原文】
御史曰:內郡人眾,水泉薦草不能相贍,地勢溫濕,不宜牛馬。民跖耒而耕,負檐而行,勞罷而寡功。是以百姓貧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負輅於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車。孝武皇帝平百越以爲囿圃,卻羌、胡以爲苑囿,是以珍怪異物,充於後宮,騊駼、駃騠,實於外廄,匹夫莫不乘堅良,而民間厭橘柚。由此觀之,邊郡之利亦饒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於計也。 【注釋】跖,踏,用腳踩。耒:古代耕地的農具。
負輅(l)):拉車。輅,古代車子。
囿圃:種植蔬菜和花果樹木的園地。
苑囿:古代帝王養禽獸的地方。
騊駼(tao t*):北方良馬。
駃騠(ju6 t0):駿馬。
乘堅良:堅良,好的車輛和馬匹。乘堅良,【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及本書【取下篇】作『乘堅驅良』,義同。
未通於計:不懂得策略和計劃。 【譯文】御史說:內陸人口眾多,水源牧草不能滿足需要,並且地勢溫暖潮濕,不適宜飼養牛馬。百姓腳踏著木犁耕種,肩挑著擔子走路,精疲力盡而收穫甚少。所以百姓貧苦,衣食不足,老人小孩拉著車子在路上行走,公卿大夫有的還乘坐牛車。孝武皇帝平定閩廣地區當成菜園子,打平西北地區來作動物園,所以珍奇物品,在後宮儲藏不少,各種名馬,在外廄飼養很多。一般人都乘上了好車,騎上了良馬,民間都吃夠了橘子和柚子。從這些事例看來,邊遠郡縣的財利也是很富饒的,而你們卻說『帶來了什麼幸福』?真是不懂得策略和計劃啊!
【原文】
文學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貢獻,足以充宮室,供人主之欲。膏壤萬里,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蠻、貊之地,遠方之物而用足。聞往者未伐胡、越之時,徭賦省而民富足,溫衣飽食,藏新食陳,布帛充用,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當此之時,卻走馬以糞。其後,師旅數發,戎馬不足,牸牝入陣,故駒犢生於戰地。六畜不育於家,吾谷不殖於野,民不足於糟糠,何橘柚之所厭?【傳】曰:『大軍之後,累世不復。』方今郡國,田野有隴而不墾,城廓有宇而不實,邊郡何饒之有乎?
【注釋】蠻:貊,見【通有篇】注釋。
卻走馬以糞:語本【老子·德經】。這是形容天下太平,馬匹都用來積肥。牸牝(zipin):牸,母牛。牝,母馬。
駒犢:駒,小馬。犢,小牛。
語本【老子·道經】,但【道經】作『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隴』:同『壟』,田埂。
【譯文】文學說:自從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四面八方都拿土特產來貢獻,足可以裝滿宮室,滿足君主的欲望。萬里肥沃的土壤,廣大山川的資源,足可以使百姓富足,不需要南北邊荒的土地、遠方殊俗的出產,而物品都已夠用了。聽說從前沒有和胡人、越人打仗的時候,徭役賦稅很少,百姓富足,吃得飽,穿得暖,藏新糧,吃舊谷,布匹絲綢也很充足,牛馬成群。農夫用馬拉車耕田,老百姓沒有不騎馬乘車的;那時候,戰馬都用於耕地積肥。以後,戰爭頻頻發生,軍馬不足,連母牛母馬也上了陣,所以馬駒、牛犢都生在戰場上。家裡沒有飼養六畜,田裡沒有種植五穀,老百姓連酒糟米糠都吃不飽,哪裡還談得上吃夠了橘子、柚子呢?書上說:『大戰之後,幾代人也不能恢復元氣。』今天內陸有田沒有人耕,城市有房沒有人住,邊疆有什麼富饒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