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仁2治国之本【文子】诗解(通玄真经注卷之十) 题文诗: 至情至神,至神自生,生生不息,人能尊生, 虽其富贵,养不伤身,虽其贫贱,利不累形. 先祖遗爵,必重失之;至德至生,生由来久, 今轻失之,至失自失.贵以身治,以寄天下, 爱以身治,以托天下.治国之本,本在治身, 身治国治,身乱国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至道至妙,至修自修,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其名可名,非常名也.圣主真情,真情牧民, 使民以时,至敬至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不善吾雠,民自亲上. 夏商之臣,反雠桀纣,愿臣汤武,宿沙之民, 自攻其君,归神农氏,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真情之治,修身养性,正心诚意,情怀天下, 以民为本,好民所好,利民所利,情通天人. 正文: 老子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遗爵,必重失之所由来之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文子问治国之本。 老子曰:本在于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 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也,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分段解释: 老子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遗爵,必重失之;所由来之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默希子注) 老子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虽日费万金不恣口以害生,虽家无儋石不苟求以伤德,可谓能尊生矣。今受先祖之遗爵,必重失之;生之所由来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承先人遗业而失之者,必由轻失。故不责於己,无以托天下也。
参考译文: 文子认为:能够以生为尊贵之事,就知道虽然富贵而不能过度赡养,反而可能伤心害身,虽然贫贱,只需裹腹蔽体,也不以逐利而拖累形体。现在的人,接受了先祖遗留的爵位,又整天耽心害怕失去爵位,可是生命的由来已经非常久远了(比之爵位而言),但是人却轻易就放弃对生命的热爱,这是不是真的让人迷惑的事情呢,所以老子曰:『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 文子问治国之本。 老子曰:本在于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默希子注)
文子问治国之本,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身乱而国治者未有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身苟未治,而况国哉?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於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常道无名,可名非道。故言论之所不及,父子莫能相传也。 参考译文:
平王问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文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君王能够自己修身养性,没有听说过君王能够修心养性、积恩厚德而国家却治理得混乱不堪的,而君王不能够修心养性,还能够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所以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就是说治国应该以君王修身养性为本。大道之所以至微至妙难以参透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道理父亲不能直接传授给子女,子女也无法直接从父亲那里继承得到,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 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也,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默希子注)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也。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可畏非君,可畏非善。 参考译文: 平王问:君王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民爱戴自己的君王呢?文子说:按照时节使用人民,而且要有恭敬谨慎的态度和可信亲切的仪表,同时在治理国家时,做到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认真对待一切,从而能够慎始善终。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在天地之间,一切善良美好的人和事我都极力养育,一切不善的人和事,都是我的仇人,所以过去在夏商之时的大臣们,一齐反对桀纣,而臣服于汤武,宿沙的人民,因为国君无道只好自攻其君,而归顺于神农氏,所以老子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